|||
对话余瑞璜电子理论-1:我引用你的,你引用我的
以余瑞璜的EET电子理论为主线,讨论一点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重要性。如果基本的东西错了,由此导出的高深结论也不会正确。
如果那位网友的文章被俺谈论到了,就当俺引用了你的文章,别忘记填写各种统计报表的时候把引用数加1。
如果你对自己论文的结果还感兴趣,并且也对俺的数据好奇,那你就再用俺的数据重新进行EET的计算,这又能发表1篇文章,别忘了告诉读者引用了俺的数据,以便俺对你的论文承担一点责任。
科学网武夷山老师曾经在正式刊物引用过俺的博文,格式如下: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李世春,没有铁老大,就没有中国的和谐发展,http://www.sciencenet.cn/blog/大毛忽洞.htm
余瑞璜先生是开国大海归,在中国本土历时30年建立了一个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简称为EET电子理论),这是中国科学家建立的地地道道的系统理论。在求解复杂晶体的电子结构时,和国际上其他主流方法比,余瑞璜的EET还是有优势的。晶体结构越复杂,余瑞璜EET的优势就越明显。
余瑞璜年轻的时候,曾经在Nature发表过5篇文章(1942年在清华大学工作时发表4篇,1938年发表1篇),其中有4篇是独著作者。实际上,余瑞璜发表在Nature上的那些文章,和余瑞璜的EET电子理论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详细参见:难的是把“大海归”孵化成科学大师
北大的饶毅教授在一篇博文(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里,曾经提到过余瑞璜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只列出1942年的4篇),但是没有提到余瑞璜还有个EET电子理论。EET电子理论既没有上Nature,也没有上Science,因此,饶毅教授是看不到的,就像看不到新科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的文章是一样的。
众所周知,科学理论需要进化,EET电子理论也需要进化。例如,现在教科书里的牛顿力学和早年牛顿自己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
余瑞璜的EET电子理论,自1978年发表以来,基本上没有得到进化,而用EET搞出来的文章却是铺天盖地,发表在国内和国外的都有,而且数量在逐年增加。
余瑞璜的EET电子理论被广泛地应用,这不是好事吗?
没有错,如果是申请各种奖励或是申请学术番号,只要检索,就可以得到一个庞大的被引用次数,流行的看法认为这是好事。
但是,那些文章对EET的进化没有任何帮助,因为绝大多数的计算都存在错误,严格地说,他们的结论和余瑞璜的EET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下面先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以上表格数据公式有三处错误,如红色编号,解释如下:
① 应该为12,可能是笔误。
② Ti,a=2.95,c=4.682,c/a=1.587<sqr(8/3)=1.633
Zr,a=3.23178,c=5.14831,c/a=1.593<sqr(8/3)=1.633
Hf,a=3.23,c=5.12,c/a=1.585<sqr(8/3)=1.633
③ Cd,a=2.979,c=5.617,c/a=1.886
对于Ti,如果截止到d=a×sqr(3)=5.1095,应该有6条键,Table 1漏掉了d=5.0809这条键,两边原子的配位数为12,数据参见附录1。
对于Zr,如果截止到d=a×sqr(3)=5.5976,应该有6条键,Table 1漏掉了d=5.5706这条键,两边原子的配位数为12,数据参见附录2。
对于Hf,如果截止到d=a×sqr(3)=5.5945,应该有6条键,Table 1漏掉了d= 5.5616这条键,两边原子的配位数为12,数据参见附录3。
对于Cd,如果截止到d=a×(c/a)=5.617,应该有6条键,Table 1漏掉了d=5.3502这条键,两边原子的配位数为12,数据参见附录4。
还没有进入到(类)EET电子结构计算,就出错了,这些错误究竟对后面电子结构计算有多大的影响?这需要重新计算之后才能知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