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学术科研的,难免需要听各种各样的报告,也做各种各样的报告。小到一个研究组的组会报告,大到全世界范围的国际大会报告,一年到头可谓会议N次、听报告无数次,当然,其中若干次是自己报告给人家听。有的报告不可不听,也有的报告不可不做,但面对铺天盖地的报告时,很多人其实内心还是希望待在自己的办公室或者实验室,继续捣鼓心中的科研梦,因为很多时候,听不大懂别人报告在讲什么,也很多时候,别人听不懂你在说什么,那又何必浪费你我的时间呢?不管是“鸡同鸭讲”还是“对牛弹琴”,听报告有时候真的有点烦,有点烦,有点烦哪……
在我们这么一个研究所里,报告似乎已经成为科研人的家常便饭。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学术报告让你难以取舍,每个月都可能有那么几天的workshop让你节奏紊乱,每年底都有无数个总结汇报讨论交流会让你疲于奔命,总之,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报告,已经成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报告真的有那么好听么?每次听报告时,只要细心环顾会场,总会发现在某个角落有人在玩手机,在某个后排有人在说悄悄话,在某个偏座有人在打盹或呼呼大睡,更多的人,是眼神迷离听着报告人在说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东东,仅有少数几个还强打精神,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老实说,在科研中混了这么些年,我在报告厅里都是这么度过的。我相信,周围的朋友们,状态也和我差不了多远。
真的有人会特别特别喜欢听(学术)报告么?我一直保留怀疑态度(怀疑成分里不包括某些大老板们,他们是报告狂人,雷打不动,此处不表)。
直到有一天,在报告厅里,我们又一次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我想,大概真有人喜欢听枯燥乏味的科研报告吧。还记得,那些月,我们一起见证的“报告哥”:瘦瘦的小个子,须须的小胡子,戴着顶牛仔毡帽,穿着旧旧的牛仔裤裤,手上总是抱着一个A3纸那么大的本本,还有一支总也写不完的圆珠笔,在张张白纸上,记下了报告人描述的科学世界。从一开始,在实验室的内部交流会上看到这位奇人,还以为他是我们实验室的某个学生,后来发现,他从来不老实坐在座位上,而是凑到报告人跟前3-5米的距离,或蹲或坐在地上——听报告。于是断定不是咱们的学生,因为学生们干活都太累了,听报告往往都喜欢坐的,即使报告厅凳子不够,也有人去隔壁拎几把过来。再后来,在实验室邀请报告会上,在所里其他实验室学术会上,在某某学术论坛上,在各种workshop上,甚至在年终总结会上,只要会场还在所里,你就不难在某个角落,发现这位爱听报告的“报告哥”。特别是在带科普性质的报告会上,必然有他那不可能不被注意的背影,和他那本大大的笔记本,以及酷酷的牛仔帽。搞科研的学生是没空也没兴趣听这么多,学术研究内容毫不相关,报告内容又是相当专业的报告的(别怪他们,真的是听不懂啊……)。于是,我们断定,“报告哥”是一个社会青年。
一个普通社会青年,不畏辛苦,不远数里,不厌其烦,不慎其艰深,不怕其无聊,不理其他“伪”听报告人,义无反顾地、认认真真地、仔仔细细地听取了一个个科研单位无数个奇奇怪怪的科研报告(想必他也去别的科研单位听报告的),这究竟是一种神马精神?
我百思不得其解。或许,科学原本,是有那么一种莫名的吸引力的?
曾几何时,“报告哥”的身影陪伴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学术报告,让我们渐渐习惯,有报告的地方,就会有“报告哥”。偶尔在报告厅里打个小盹,猛然醒来,发现“报告哥”还在那么认真地记笔记,你是否有那么一点点羞愧难当?有那么一两个月,自己没去听任何报告,渐渐也就淡忘了“报告哥”的存在,可是一旦踏入报告厅,又常常不自觉地环顾周围,似乎在找某人,终于想起,“报告哥”好像有日子没来了(也可能是自己有日子没去听报告了),就会不由自主地琢磨,报告哥去哪儿了,是不是跑到别的单位听报告了,还是他生病在家里呢,也可能是跑去追小师妹了?真是,许久不见,有点想念。
不过很多时候,担心和猜测都是多余的。只要报告还有,“报告哥”就一定还会出现在报告厅。可不,最近的某次关于今年诺贝尔奖话题的报告,“报告哥”还是如约出现了。令人惊喜的是,“报告哥”手里的A3纸版笔记本,换成了一台小DV摄像机,记录了报告人言语还有PPT内容,他肯定回家后还会自得其乐地琢磨报告内容的。
神奇的“报告哥”,令人敬佩!
希望在今后更多的报告厅里,再次看到“报告哥”的身影。更希望在提问者的队伍里,也有“报告哥”的足迹。最希望的,还是在报告台上,也许有一天,“报告哥”自己成了报告厅的真正主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