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台湾地震是对谁的考验:马英九,还是蔡英文?

已有 2953 次阅读 2016-5-12 18:3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地震高潮, 应急预案, 台湾地震, 施政考验

台湾地震是对谁的考验:马英九,还是蔡英文?

                            杨学祥

 

一、台湾地震频发

 

   中新网512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12日上午1117分,台湾发生里氏规模5.8级地震,中午1229分又一阵天摇地动,台湾地震测报中心说,这次余震里氏规模5.5级,是今天同地第4起地震。

  上午1117分发生里氏规模5.8级地震,后续又发生3次余震。其中,中午1229分的余震明显,地震测报中心观测,这次余震里氏规模5.5,最大震度在宜兰南澳,有5级,宜兰市、花莲和平震度4级,新北和台北最大震度3级。

地震测报中心表示,这是上午1117分里氏规模5.8级地震发生后的第3起地震,前2次分别发生在1120分和21分,里氏规模都是4.4级,地震测报中心也说,不排除出现规模和主震相当的余震。

http://roll.sohu.com/20160512/n449018505.shtml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21117分在中国台湾宜兰县海域发生6.2级地震。台北震感强烈,震动持续十几秒,新北市有大楼瓷砖掉落砸伤路人。另外,福州、泉州均有震感。(央视记者朱若梦王春潇)

http://www.jfdaily.com/guonei/new/201605/t20160512_2265984.html

 

二、台湾地震的潮汐组合类型

 

潮汐组合B412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1714度。414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为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低纬度收缩,高纬度扩张)(发生6级以上地震7)(台湾发生4级以上地震3)

潮汐组合D427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18.2259度。430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低纬度收缩,高纬度扩张)(发生6级以上地震2) (台湾发生4级以上地震6)

潮汐组合B510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2652度。514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低纬度收缩,高纬度扩张)(发生6级以上地震1) (台湾发生4级以上地震4)

潮汐组合D524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18.3222度。522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低纬度收缩,高纬度扩张)

不同的潮汐组合类型为:

潮汐组合A54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南纬0.0002度,57为日月大潮,56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低纬度扩张,高纬度收缩)(没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能量异常积累)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63-6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3733.html

 

三、510-14日潮汐组合和522-24日潮汐组合台湾地震高发

 

我在536日分别指出指出,台湾频繁地震进入危险期。

我们在2016416指出,目前,2015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就要结束,2016年下半年将要发生拉尼娜事件,两者交替导致的地震活跃期已经非常显著,海洋跷跷板运动是强震频发的元凶。

台湾成为西太平洋沿海地震带一南一北强震频发的支点,一旦超过地壳承载能力,应力集中将导致强震发生。台南地震是前兆,与4月以来的日本地震过程相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624.html

我们在2016426指出,27-30日潮汐组合与12-14日潮汐组合类型相同:

关注27-30日潮汐组合。

夹在西太平洋强震一南一北交替发生中间的台湾,你也很危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772.html

被忽视的27-30日地震潮汐预警:台湾,你真的很危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3261.html

42728日,台湾花莲县发生5.64.95.2级地震,潮汐组合早知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3799.html

关注潮汐组合的类型转换是台湾地震的危险时期。

事实上,536日台湾发生两次4级以上地震,54-7日潮汐组合类型与27-30日潮汐组合不同。510-14日潮汐组合与27-30日潮汐组合相同,预计台湾地震会在10-14日期间更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447.html

我在58630指出,台湾频繁地震进入危险期:花莲县附近发生4.4级左右地震。

54-7日潮汐组合期间未发生6级以上地震,地震能量在异常积累。

台湾地震在两种潮汐组合类型都发生,已经进入危险期,预计台湾地震会在10-14日潮汐组合期间更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701.html

581046分在台湾南投县(北纬24.04度,东经121.00度)发生4.6级地震,认证了我们的警告。

59台湾花莲海域4级地震再次认证了我们的警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91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459.html

我在2016511535指出,510-14日潮汐组合与412-14日潮汐组合(发生6级以上地震7)(台湾发生4级以上地震3)类型相同,预计地震会在10-14日期间更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373.html

我们的警告再次得到证实:

121117分在中国台湾宜兰县海域发生6.2级地震

http://www.jfdaily.com/guonei/new/201605/t20160512_2265984.html

6级地震不足以解释地震能量的长时间积累,更大的地震有可能继续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698.html

 

我们多次警告:关注510-14日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4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3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4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3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0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4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57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016.html

522-24日潮汐组合与510-14日潮汐组合类型相同,潮汐强度更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更大。

关注522-24日潮汐组合!!!

 

四、台湾地震是对谁的考验:马英九,还是蔡英文?

 

民进党籍准“总统”蔡英文将在520正式就任。

如果台湾大震发生在510-14日潮汐组合,那么,马英九在卸任前就面临地震的考验。

如果台湾大震在522-24日潮汐组合发生,那么,蔡英文在上任后马上面临地震的考验。如此看来,在准备就任演讲稿的同时,蔡英文应该准备好地震应急预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758.html

上一篇:台湾宜兰海域余震规模5.5级 同地连4起地震:关注10-14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2005年和2016年南大西洋无人区岛屿火山喷发:关注5月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3 蔡小宁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