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与1998年的相似性:关注2016年强拉尼娜事件
杨学祥,杨冬红
2016年强拉尼娜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日食、地球自转、南极海冰相互叠加的程度。2015-2016年特大地震频发也是海温降低的重要原因。
根据林振山等人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日食多次发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的发生。
表1 2014-2018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预测
日食时间中午见食纬度日食中心区 ri R1 R2预测(实况)
2014-04-29 p 极区 3
2014-10-23 p 极区 3 6 4
2015-03-20 p 极区 3
2015-09-13 p 极区 3 6 12 厄尔尼诺
2016-03-09 12 低纬 -1
2016-09-01 -2 赤道 -1 -2 4 强拉尼娜
2017-02-26 -37 中纬 1
2017-08-21 38 中纬 1 2 0
2018-02-15 p 极区 3
2018-07-13 p 极区 3
2018-08-11 p 极区 3 9 11 极强厄尔尼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46.html
2015年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与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叠加,是目前的主导因素,厄尔尼诺放缓是主流。
2015年11月18日-2016年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与9月13日日食叠加,是10-11月厄尔尼诺进入高潮的主导因素;
2016年1月25日-4月7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形成,与2016年3月9日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叠加,厄尔尼诺将结束,强拉尼娜将形成。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值的异常增大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2016年4月9日-7月28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2016年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发展,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和9月1日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三者叠加,是发生强拉尼娜的主导因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968.html
由于2016年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诸多有利因素的叠加使强拉尼娜有很高的发生概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1060.html
2016年的天文条件与1998年非常相似,强度稍弱,大致会重演1998年的超级厄尔尼诺转超级拉尼娜过程,高温和洪水是1998年最突出的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170.html
表2 1998和2016天文条件对照表
积分标准:近地点在朔望日积3分,差一天减1分,日月食积1分,两者叠加加5分,差1天减1分,发生在13月和12月加倍.*号表示农历无30日.T表示特殊天象组合.
强潮汐的标准是,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两者同时出现。若两者与日月食同时出现则为较强潮汐,三者或前两者同时在春分点、秋分点和近日点附近(前后不超过15天)出现为最强或较强潮汐。三者的时间最大差不超过2天。
近地点 潮汐强度 厄尔尼诺年
年 月 日 朔 望 日食 月食 弱R 强Q 用E表示
1998 1 3 13 R E
1998 1 30 28 Q E
1998 2 28 27 11 02-26 北赤道 QQ E
1998 3 28 28 13 QQQ 4月15日内蒙、宁
1998 4 26 26 12 QQQ18日甘特强沙尘暴
1998 5 24 26 11 Q E
1998 6 21 24 10 R 拉尼娜发生
1998 7 16 23 10 R
1998 8 11 22 8 08-22南赤道 R
1998 9 8 21 6 Q臭氧洞最大面积19日
199810 6 20 6 QQQ L
199811 4 19 4 QQQ L
199812 2 19 3 QQ L
1998 1231 19 L
2016-01-15 10 24 R E
2016-02-11 8 23 R E
2016-03-10 9 23 03-09 低纬 QQ E
2016-04-08 7 22 QQ E
2016-05-06 7 22 QQ E
2016-06-03 5 20 Q 拉尼娜发生?
2016-07-01 4 20 R L?
2016-07-27 20 R L
2016-08-22 3 18 R L
2016-09-19 1 17 09-01 赤道 Q L
2016-10-17 1 16 QQ L
2016-11-14 29 14 QQQ
2016-12-13 29 14 QQ 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