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标准分析:2015年发生类似1870年长江巨洪的可能性
杨学祥
中国气象局下属的国家气候中心昨天(5月20日)通过官方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今年的大气和海洋状况与1998年有相似之处,2014~2015年与1997~1998年厄尔尼诺都跨年持续时间较长,但两者仍存在较多差异。1998年属超强厄尔尼诺年,预计今年强度则在中等以上。总之,今年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小。
http://js.chinadaily.com.cn/2015-05/21/content_20784783.htm
据经济日报记者杜芳2015年5月21日报道,今年会发生类似1998年那样的大洪水吗?气象专家表示,根据大气、海洋等多种因素研判,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半年内,当前的厄尔尼诺事件仍将发展,但强度不会高于1997/1998年。今年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小,但不排除是近年来降水明显偏多年份。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521/13721257_0.shtml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521/13720626_0.shtml
中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专家认为,强厄尔尼诺是大洪水发生的主要原因。
冯利华和陈立人在2001年指出,形成长江3次巨大洪水有3个遥相关因子:(1)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1913,1933,1954,1976,1996,2020年);(2)厄尔尼诺事件,(3)青藏高原南部7级以上大震。这一判定标准可称之为长江巨洪3因子。
从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一个认识:如果3个因子同时具备,即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同时在厄尔尼诺次年和青藏高原南部大震后的一年左右(即3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时),长江很可能发生巨洪。因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如果此时出现厄尔尼诺事件,那么在厄尔尼诺次年,海洋异常增暖所释放的能量已通过传播集中到30-40oN的副热带纬度,从而使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如果此前一年左右青藏高原南部发生7级以上大震,那么高原下垫面前期适度增温,将使大气环流异常加剧,导致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在江淮地区强烈而持续的交绥,从而有利于长江流域梅雨带的加强和维持,最终使长江出现巨洪。1931、1954和1998年具备了三个以上条件,因此出现了20世纪长江的三次巨洪。1976年也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尽管1976年是厄尔尼诺年,但在1976年青藏高原南部未发生大震,故长江1977年未出现巨洪。根据以上认识可以推断,在2020年(太阳黑子活动的下一个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如果3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那么长江有可能发生21世纪第一次巨洪[1]。
2018-2019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18年为特大地震活跃年,2020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2019年长江巨洪的可能性值得关注。
2015年发生了厄尔尼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但是,2015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按照长江巨洪的3因子标准,2015年不会发生类似1998年的长江巨洪。
当然,用以上认识去验证19世纪的长江巨洪就不能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如19世纪排在第一位的长江巨洪出现在1870年,尽管1868-1869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并且1869年1月10日缅甸发生了7-8级以上的大震,但该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谷年),而是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不过,如果把第一个因子的限定条件放宽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长江容易出现洪水),那么该年还是具备了长江发生巨洪的3个因子[1]。这一判定标准可称之为长江巨洪新3因子。
2014-2015年发生了厄尔尼诺,2015年4月25日青藏高原南部的尼泊尔发生了8.1级以上大震,2014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这完全符合长江巨洪新3因子的标准,有可能发生类似1870年的长江巨洪。
图1 1980-2013年太阳黑子活动曲线
前一段时间2015年发生类似1998年长江巨洪的呼声很高,近期却又快速降温,依据的标准和资料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实际过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让我们通过2015年的旱涝实践来检验长江巨洪3因子标准和长江巨洪新3因子标准,密切关注中国南方洪涝发展的趋势。
2015年发生类似1870年长江巨洪的可能性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冯利华, 陈立人. 20世纪长江的3次巨洪[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1): 8-1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