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4年太阳黑子峰年:流感等病毒有突发趋势

已有 4165 次阅读 2014-10-26 07:1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太阳黑子, 流感, 拉马德雷冷位相, 埃博拉

2014年太阳黑子峰年:流感等病毒有突发趋势

            杨学祥

   我在2014年9月6日指出,初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一、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14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3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二、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有对应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1995-1996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2000-2003年、2014年的太阳黑子极大值对应,与2007-2008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

   如果上述统计规律成立,那么,下列结论值得观测验证:

   其一、2014-2030年是后续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将继续猛烈爆发;

   其二、按照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近期有延长趋势),2018、2025、2029年附近的太阳黑子极值将会有最强的埃博拉病毒爆发。

   统计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8972.html

     2000年以来,2004、2005、2007、2010、2011、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已经发生了6次;2009年爆发了甲型流感;2006、2007、2008、2009、2010、2012年低温冻害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没有发生过的极端事件。

   日益猖獗的埃博拉病毒也将列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478.html

    2014年太阳黑子活动进入峰值,埃博拉和流感等病毒有突发趋势。


相关报道:

作者:任金如 来源:市场星报 发布时间:2014/10/25 11:20:54
选择字号:  


近11年来最大太阳黑子出现

 

你看你看,太阳脸上长了“雀斑”

近11年来最大太阳黑子出现,市民早晚肉眼可见

记者 任金如/文 黄洋洋/图

黑点处即为太阳黑子(用望远镜拍摄)

星报讯 近几天,太阳黑子“发威”,一个巨大的黑子群现身太阳表面。昨日,市场星报记者从安徽省天文爱好者协会获悉,在10月28日之前,合肥地区都可看到太阳上的“大黑痣”,目前,它足足有地球的52倍大。

昨日早晨,太阳刚升起不久,在左下方有一块非常明显的黑斑,这就是已经转到正面的太阳黑子群。中午时分,记者用专业天文望远镜观测发现,整个黑子群面积非常大。据安徽天文爱好者协会人员介绍,这个太阳黑子群编号为AR2192,为11年来最大,目前面积已经达到地球总表面积的52倍。

据了解,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600℃。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每隔11年就会迎来一个爆发活动频繁期。

安徽天文爱好者协会提醒,面积大到相当于约30倍地球总表面积的大型黑子群,于10月17日开始随太阳自转而出现在太阳表面,预计在28日前都适合观察。在太阳刚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或是即将沉入西方地平线,阳光比较温和而不刺眼的时候,视力好的人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这群黑子,有兴趣者不妨挑战看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0/306059.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8596.html

上一篇:10月三轮雾霾袭击京津冀:雾霾提前进入频发模式
下一篇:地磁场减弱和中国雾霾增强:雾霾为什么集中在京津冀?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