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4年11月至12月雾霾高发:10月仅仅是转折时期

已有 5462 次阅读 2014-10-22 05:0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月亮赤纬角, 雾霾, 冷空气活动, 类型转变

201411月至12月雾霾高发:10月仅仅是转折时期

                              杨学祥,杨冬红

 

201410月雾霾突发,这表明我国大气污染的长期积累使城市空气状况不断恶化,急需强冷空气活动吹散雾霾。研究表明,10月的潮汐组合类型仅仅是雾霾由少变多的转折时期,201411-12月和20151月才进入雾霾高发期。

2013年北京1月份雾霾天气最多仅4天空气优良。污染最严重的当数112,当天一些站点的PM2.5监测仪瞬间“捕捉”到空气中每立方米悬浮的细颗粒物突破1000微克。如果按照新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一天中PM2.5浓度要控制在75微克/立方米才算达标的话,这天的PM2.5浓度超过新标准10多倍。

http://news.stnn.cc/c6/2013/12/24/1387864753722.html

公布的材料表明此次重霾前后一共4次(到130为止),分别是713日,1619日,2123日,2630日。与19-12日、16-19日、21-23日、27-30日四次潮汐组合一一对应,与地球潮汐形变、自转速度变化造成的“地球呼吸”相一致。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661478.html

201312月中国雾霾天气频发的原因是,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叠加,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北半球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日月小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潮汐强度较小,地球扁率变大幅度小,地球自转变慢速度小,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规模小,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雾霾的清除,但强度较弱,效果差。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2013年的1月,这两个月的潮汐组合类型完全相同,但在1月末得到改变。

潮汐组合C1217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19.57002度,1217为日月大潮,20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空气活动。

本次潮汐组合中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潮汐组合D1225为日月小潮(下弦),1224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48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次潮汐组合中潮汐强度较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雾霾的清除,但强度较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7299.html

此种类型的潮汐组合,将导致雾霾在每个潮汐组合中都发生,形成雾霾的频发期。

20141月末到2月初,是两种潮汐类型转型期,雾霾有望在1月末逐渐减弱。不利于雾霾产生的潮汐组合类型如下:

潮汐组合D 223为日月小潮(下弦),224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19.1692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空气活动。

本次潮汐组合中潮汐强度较小,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但强度较弱。

潮汐组合E228为月亮近地潮,32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南纬0.00068度,201431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次潮汐组合中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极冷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雾霾的清除。

20142月中国雾霾天气减弱的原因是,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有利于北半球低层偏北风的发展,强冷空气出现有助于雾霾的清除。日月小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叠加,潮汐强度较小,地球扁率变小幅度小,地球自转变快速度小,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规模小,偏南风的发展较弱,不利于雾霾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337.html

此种类型的潮汐组合,将导致雾霾在两种潮汐组合中间断发生,形成雾霾的间歇期。

根据月亮赤纬角极值与日月大潮的叠加可计算得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的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的形成,每年2-4月的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每年5-7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发生,每年8-10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潮汐组合类型转化的周期为6个月。这个半年周期是固定的,每年都是这样(杨冬红等,2007a)。与雾霾季节性相叠加,雾霾频发期是每年的1月和12月。

2013年的中国雾霾首发在1月,并于12月进入高潮。预计20141月会仍保持高发态势。作者的理论推导在科学网上得到20141月实践的验证,表明大气潮对天气和雾霾影响的真实存在。

201411月至12月和20151月雾霾高发,201410月仅仅是转折时期。201411-12月是弱潮汐时期,冷空气活动相对较弱,不利于雾霾的清除。

潮汐组合D1021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8度,24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度较弱)。

我在2013125指出,2014-2016年处于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时期,是高温、干旱、强震、低温冻害、雾霾等极端灾害的频发时期,月亮赤纬角接近最小值18.6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弱,形成有利于雾霾的气象条件。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冷空气活动减弱,有利于雾霾天气的生成。

2013年雾霾天气加重只是前兆,今后三年可能持续加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71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7141.html

事实上,20131月和12月中国雾霾加重,20141月和10月中国雾霾加重,12月雾霾将更加严重,逐年雾霾加重已成为定向趋势。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冷空气活动减弱,有利于雾霾天气的生成。人们必须做好预防更严重雾霾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7385.html

 

参考文献

李国庆,宗海锋。27.313.6 d周期的大气潮。中国科学(D辑)。2007, 37(6)835-850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相关报道:

明夜起京津河北新一轮雾霾卷土重来

2014年10月21日18:30   新浪天气 我有话说(58人参与) 收藏本文
全国霾区预报图全国霾区预报图
24小时天气预报24小时天气预报
48小时天气预报48小时天气预报

  随着冷空气深入南下,未来两天,南方地区的降水趋于结束,黄淮至江南一带还将出现4~6℃降温。对北方来说,冷空气渐行渐远,也意味着自明天夜间开始,新一轮的雾霾天气又将卷土重来。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显示,今天夜间至22日,受冷空气影响,黄淮、江淮、江南东北部等地气温将下降4~6℃,东部沿海地区有4~5级风。

  随着冷空气的远离,明天夜间至25日,京津冀地区又将出现中度到重度霾,能见度下降至2~6公里。上述部分地区夜间到上午有大雾,局地有能见度不足500米的浓雾

  至于降水,未来两天我国雨水稀少,阴雨天气主要出现在西南地区。其中,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西藏东部、川西高原北部的部分地区有小雪或雨夹雪;新疆西北部、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南部、江南东部、华南南部等地有小雨,其中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南部局部有中雨。

  一、重要天气

  1.冷空气继续影响我国东部地区

  21日夜间至22日,受冷空气影响,黄淮、江淮、江南东北部等地气温将下降4~6℃,东部沿海地区有4~5级风。

  2.我国东部海域有大风

  21日夜间至23日,受南下冷空气及东移入海气旋影响,东部海区和南海北部先后有6~8级、阵风9级偏北风。中央气象台21日18时继续发布海上大风预报。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4/1021/183010465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7574.html

上一篇:10月长春雾霾与潮汐组合对比:理论的应用有多难?
下一篇:国庆长假无雾霾启示:雾霾为私家车亮起红灯
收藏 IP: 119.51.68.*|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