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经济风险:十年前的预测得到证实
杨学祥
十年前我在《光明观察》指出,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
2014年9月14日,“让候鸟飞”公益基金、沈阳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共同完成的《“潮间带”消逝,候鸟何所依——黄渤海“围填海现状”调查》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研究室主任周海翔等专家和护鸟志愿者呼吁,保护黄渤海天然滩涂,尤其是其泥质滩涂。
2014年9月18日,海口市白沙门公园附近的礁石、沿岸护栏被冲上绿化带。今年第15号台风“海鸥”登陆海南,带来创历史记录的风暴潮,对海口白沙门、海口湾、西海岸等滨海公共设施造成巨大破坏。台风“海鸥”袭琼,风暴潮叠加天文大潮。据水文部门观测数据,9月16日早上10时45分,海口站潮水水位为4.37米,比1948年9月27日调查记录的最高潮水位4.25米高出0.12米,破66年来历史记录。由于海水严重海水倒灌,海口滨海地区损失惨重。记者在该市白沙门、海口湾、假日海滩等地看到,沿岸数公里长护栏被甩至数米远,护坡坍塌、路面被掏空断裂、绿道遭受严重破坏,椰子树被连根拔起。
中新网9月22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今年第15号台风“海鸥”已造成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34市(自治州)163个县(市、区)952.4万人受灾,9人死亡,2人失踪,42.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7.7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5800余间房屋倒塌,7.3万间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76.7亿元。
十年前的预测得到证实。
相关报道:
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经济风险
2004-2-10光明观察
杨学祥
据《人民日报》2004年2月2日第十一版报道,1月31日国家海洋局向社会发布了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中国海平面公报》。我国沿海海平面多年来一直呈波动上升趋势。2003年,我国沿海平均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60毫米,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略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预计未来3至10年中,我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我国沿海部分地区风暴潮灾害和海岸侵蚀程度有所加重,并引起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对城市排供水系统也造成一定影响。2003年我国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80.5亿元,较上年增加约22%;死亡、失踪人数共计128人,较上年增加4人;受灾人口2000多万。海洋灾害的特点,一是风暴潮灾害加剧,二是赤潮增多,损失加重,三是厄尔尼诺现象对海洋灾害产生一定影响。伴随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灾害加剧,盲目扩大沿海投资,可能带来更大的经济风险。
1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和运输行业的季节性紧张
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借以降低成本的做法相反,中国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呈现加速两极分化的异常趋势。这与地方经济实力差异以及鼓励政策差异有关。特殊的政策造成了特殊的经济发展现象。西部开发计划并没有解决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西气东输,西电东输,打工仔的季节性大迁移,表明这种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生产成本的逐年提高和能源物资的巨大浪费。为什么不能在劳力廉价和资源丰富的地方投资办厂?我们不能等到沿海发展达到极限时再调整,那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的投资风险
近5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以每年1.0—3.0毫米的速率上升,尤其是近三年来上升速率有所加快,达到每年2.5毫米。其中,南部沿海海平面升幅高于北部沿海,海南和广东的海平面升幅最大。预计到2003年以后,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仍将保持上升趋势。
海平面的升降主要与气候变化、天体运动和太阳黑子活动等有关。1998和1999年度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是造成这一时期黄海、东海海平面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而2000年中国北方的特大干旱,则引起了北方沿海海平面(特别是渤海海平面)的降低。2003年的黄河大水和日本8级大震表明,南涝北旱的趋势可能发生改变,中国北方沿海可能进入20世纪50-70年代的大水大震时期。
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
3贫富地区的不合理待遇
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不完全是经济原因造成的,不公正的政策倾斜是加剧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安徽是一个相对贫穷的省份,历次长江大水都在安徽分洪,目的在于确保上海的安全。受益者并未付出任何费用,受害者并未得到任何补偿。这在以等价交换为准则的市场经济中是极不合理的现象。如果事情发生在两个国家之间,国际纠纷不可避免。在中国,却以国家利益的大招牌下,让肥者自肥,弱者自弱。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锦上添花多多有,雪中送炭世上无。这不仅是不平等的交换,而且是不平等的剥夺。国家在进行公众安全维护的过程中,应该实行受益者付费受害者补偿的合理原则。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和体脑差别的扩大,政策性的倾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楚王好细腰,吴宫多饿死。善于从不平衡中找到原因,才能在动态平衡中稳步前进。
4不平衡发展危及国防安全
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而且是海洋大国。现在世界陆地基本瓜分完毕,海洋已成为资源瓜分的新目标。一个小岛的价值有限,一片领海的资源无限。亚洲群雄在大国的支持下对西太平洋虎视眈眈,北从钓鱼岛,南到南沙群岛,我国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一旦发生领海纠纷,沿海地区必然成为被打击的目标。经济实力集中在沿海城市,会使我国的战略防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目前我国省市一级领导人是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经济新秀,缺乏军人的战略眼光。政绩和业绩使短期行为受到青睐,战略布局尚未在其计划和职权范围之内。这将危及中国的国防安全。狡兔尚有三窟,何况人乎?沿海经济是中国柔软的腹部,有头脑的商人和政治家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会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文章来源:作者赐稿
http://guancha.gmw.cn/2004-2/10/878001.htm
作者:李禾来源:科技日报发布时间:2014/9/21 9:28:15 选择字号:小中大
黄渤海经济区发展致候鸟栖息“潮间带”几近消失
大连金渤海岸经济区的大规模围填海,影响候鸟栖息。
黄渤海的大规模围填海工程。
“化工园区、机场建设、海参圈养殖……已将重要的候鸟栖息地、贝类生长区和鱼类产卵场——潮间带泥质滩涂蚕食殆尽。”9月14日,“让候鸟飞”公益基金、沈阳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共同完成的《“潮间带”消逝,候鸟何所依——黄渤海“围填海现状”调查》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研究室主任周海翔等专家和护鸟志愿者呼吁,保护黄渤海天然滩涂,尤其是其泥质滩涂。
数以百万计的水鸟依赖渤海湾“潮间带”迁徙
“潮间带”是指大潮涨至最高时被海水淹没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属滨海湿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具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地带。周海翔说,单在辽宁的泥质滩涂海域,就生活着80多种生物物种。
“潮间带”还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潮间带”消逝》报告指出,全球总计8条候鸟迁徙路线,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有16处潮间带水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其中渤海占了3个,分别是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而在这条迁徙路线上,每年共有150多种、数以百万计的水鸟依赖渤海湾“潮间带”来停歇、觅食、繁殖和越冬,其中包括24种全球受威胁或近危的鸟类。
周海翔举例说,一只百灵鸟1年吃掉5万只蝗虫,对减少虫害,保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候鸟的迁徙和保护,对全球生态系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大多数人看不到这一点”。
大量围填海工程和海参养殖蚕食“潮间带”
据粗略估计,近20年,渤海人工填海造地面积远超2000平方公里。沈阳理工大学等组成的调查组走访了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10个滨海开发区,发现所调查区域的大部分“潮间带”已丧失,大量的围填海工程还在进行。单个围填海工程少则数十平方公里,大则数百平方公里。
“让候鸟飞”公益基金项目负责人田阳阳说,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3个关键区域,各类型的填海行为最为严重,这是由于这3区域是围填海造价最低的区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发布的一份“潮间带”调查报告也证实了田阳阳的说法。报告显示,在全球8条候鸟迁徙路线里,东亚—澳大利西亚的迁飞路线上受威胁的水鸟物种数量,高于世界上其他7条主要迁飞路线。
调查组还发现,部分围填海工程存在未批先建、无环评情况。《“潮间带”消逝》报告指出,大连市金州湾属淤泥质类型海湾,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尾海雕、虎头海雕和东方白鹳的集中越冬地,这里还生活着数万只其他鸟类。但《大连市渤海大道一期工程》金州段填海工程,在没有取得海域使用权,更没有环境影响评价情况下,对金州湾湿地进行全部填埋。当志愿者对此多次举报,辽宁省海洋渔业厅多次责令停工后,填海工程继续施工。
田阳阳说,目前,辽宁省海洋渔业部门对渤海大道一期工程的违建已立案,进入会审阶段,但施工现场依然在施工作业,完全无视法律的存在。
除大规模围填海造地,建设工业园区外,海参圈养殖也是潮间带消逝的重要原因。周海翔说,巨大利益刺激下,海参养殖业在渤海海岸线飞速发展。修建海参养殖场,就需炸山取石,在滩涂上围建起网格状的长方形的“养殖圈”。辽东半岛黄海区域及长兴岛,盘锦等地有大量的海参养殖圈。大连市普兰店市皮口镇的海参养殖圈,甚至长达93平方公里。
调查组的现场调查发现,在盘锦市、大连长兴岛,庄河到普兰店皮口镇的黄渤海岸线上,工业园区和海参圈已将泥质滩涂几乎瓜分殆尽,仅留少量的礁石海岸。候鸟只能在残存的河口湿地,低潮区觅食。调查期间发现,鸟类数量锐减,甚至连鸥类都少了。
应将“潮间带”列入生态红线,限制开发
2012年,国家海洋局出台了《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若干意见》,提出要将渤海海洋保护区、重要滨海湿地等划为“海洋生态红线区”,并细分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依据生态特点,分区分类制定红线管控措施。
田阳阳说,从辽宁省、山东省的生态红线划定区域图可看出,生态红线的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基本是远离“潮间带”的远海海域。海洋生态开发规划,基本没有将泥质滩涂的“潮间带”列入生态红线。
对此,周海翔等专家建议,在海洋开发规划和执行中,应重视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鸟类的生存需求;修改《海洋功能区划》及《海洋生态红线》,保护潮间带滩涂,对尚未开发的自然海岸的潮间带,不再开发;对已开发的潮间带泥质滩涂,应限制开发,不能再向低潮区填埋。
针对围填海项目环评执行和监管薄弱的普遍现象,《“潮间带”消逝》报告指出,应加大公示力度,国家海洋局和环渤海各省市政府应加强填海行为的调查,一旦发现违法,及时处罚和纠正。(原标题:候鸟该往哪里飞——写在黄渤海“潮间带”几近消失之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3853.shtm
台风“海鸥”致粤桂琼黔滇952.4万人受灾 9人死亡
2014年09月22日13:45 中国新闻网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台风“海鸥”致粤桂琼黔滇952.4万人受灾9人死亡
9月18日,海口市白沙门公园附近的礁石、沿岸护栏被冲上绿化带。今年第15号台风“海鸥”登陆海南,带来创历史记录的风暴潮,对海口白沙门、海口湾、西海岸等滨海公共设施造成巨大破坏。台风“海鸥”袭琼,风暴潮叠加天文大潮。据水文部门观测数据,9月16日早上10时45分,海口站潮水水位为4.37米,比1948年9月27日调查记录的最高潮水位4.25米高出0.12米,破66年来历史记录。由于海水严重海水倒灌,海口滨海地区损失惨重。记者在该市白沙门、海口湾、假日海滩等地看到,沿岸数公里长护栏被甩至数米远,护坡坍塌、路面被掏空断裂、绿道遭受严重破坏,椰子树被连根拔起。中新社发骆云飞摄
中新网9月22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今年第15号台风“海鸥”已造成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34市(自治州)163个县(市、区)952.4万人受灾,9人死亡,2人失踪,42.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7.7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5800余间房屋倒塌,7.3万间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76.7亿元。
截至9月22日9时统计,分省灾情如下:
据广东省民政厅报告,阳江、茂名、湛江等8市32个县(市、区)256.3万人受灾,16.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98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2000余间房屋倒塌,3.1万间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414.9千公顷,其中绝收36.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1.5亿元。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报告,钦州、北海、防城港等9市51个县(市、区)327万人受灾,5人死亡,15.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5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近2800间房屋倒塌,3.2万间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84千公顷,其中绝收10.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0.5亿元。
据海南省民政厅报告,海口、三亚2市和19个县(市、区)286.5万人受灾,1人死亡,1人失踪,9.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1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200余间房屋倒塌,4000余间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44.3千公顷,其中绝收30.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7.8亿元。
据贵州省民政厅报告,六盘水、遵义、黔西南等6市(自治州)19个县(市、区)15.7万人受灾,36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8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300余间房屋倒塌,1200余间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6.9千公顷,其中绝收1.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近1.3亿元。
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曲靖、红河、文山等9市(自治州)42个县(市、区)66.9万人受灾,3人死亡,1人失踪,33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500余间房屋倒塌,4500余间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34.8千公顷,其中绝收3.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
(原标题:台风“海鸥”致粤桂琼黔滇952.4万人受灾 9人死亡)
http://news.sina.com.cn/o/2014-09-22/134530895069.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