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被忽视的警告:高大建筑崛起使得城市大气难以良性循环

已有 3267 次阅读 2014-5-20 06:5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雾霾, 高层建筑, 风力减弱

被忽视的警告:高大建筑崛起使得城市大气难以良性循环

   城市大气中的污染颗粒本可随风而散,但越建越高的楼房,却把污染牢牢“锁”在了上空。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376098.html 


   城市建筑物聚集,高低大小不等,风流动时增加了阻力,因而城市风速一般来说比郊外小;城市减小风速。例如,我国最大城市上海,据多年平均资料,上海市区年平均风速都在3米/秒以下,其中风速最小的杨浦区和徐汇区仅为2.3-2.4米/秒。而近郊8县一般都在3-4米/秒之间,远郊的祟明、南汇更大于4米/秒。但具体说来城市减小风速的数值还因风速大小而有不同:大风减小得多而小风减小得少。例如,北京气象台八里庄旧址80年代末期四周开始出现高楼群,结果使风级较高的大风日数大大减少,而风级较低的大风日数则减少不多。气流流经城市,除了风速减小以外,风向也会有所变化。这是因为城区中风速减小时,气流受到的地转偏向力也同时减小,因而会使气流微向左偏。例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城400米高度上的气球实验中,在南风13米/秒情况下,由于城区风速减小引起的向低压侧左偏的风速分量就有l米/秒。


城市雾霾:高大建筑崛起使得城市大气难以良性循环运转

已有 441 次阅读 2014-1-23 06:2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雾霾 高层建筑 风速减慢 风能利用 城市风    推荐到群组

城市雾霾:高大建筑崛起使得城市大气难以良性循环运转

              杨学祥

  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教授级高工 孙飒梅孙飒梅最近指出,从专业角度来说,过多细颗粒滞留于近地大气层,就会导致霾的产生;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过度的人为活动也是带来这个自然现象的直接原因。近几年厦门雾霾天气的增多,除了人为污染外,与成片高大建筑崛起使得城市大气难以良性循环运转也有一定关系。

  在成片高大建筑立项时,应经过科学的气象论证,看看建筑物高度、朝向是否阻挡了城市风道的形成,避免人为割裂城市生态系统,风进不来,霾出不去,形成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http://news.xmnn.cn/a/xmxw/201401/t20140122_3688224.htm 


  我们在2010年10月23日指出,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的研究提出如下两个重要课题:其一,风速减慢是否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二,利用风能是否存在负面效应。

  事实上,大陆集中在北半球,比森林高得多的城市高层建筑密布在沿海地区,阻挡陆海之间的季风循环,是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的人为原因。密布在大陆内部的高架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如蜘蛛网,也是减慢内陆风速的重要原因。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发电,更是风速减慢的重要人为因素,这表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风能利用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城市建筑物聚集,高低大小不等,风流动时增加了阻力,因而城市风速一般来说比郊外小;城市减小风速。例如,我国最大城市上海,据多年平均资料,上海市区年平均风速都在3米/秒以下,其中风速最小的杨浦区和徐汇区仅为2.3-2.4米/秒。而近郊8县一般都在3-4米/秒之间,远郊的祟明、南汇更大于4米/秒。但具体说来城市减小风速的数值还因风速大小而有不同:大风减小得多而小风减小得少。例如,北京气象台八里庄旧址80年代末期四周开始出现高楼群,结果使风级较高的大风日数大大减少,而风级较低的大风日数则减少不多。气流流经城市,除了风速减小以外,风向也会有所变化。这是因为城区中风速减小时,气流受到的地转偏向力也同时减小,因而会使气流微向左偏。例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城400米高度上的气球实验中,在南风13米/秒情况下,由于城区风速减小引起的向低压侧左偏的风速分量就有l米/秒。

  由温差产生的大气环流是信风和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均衡赤道和两级、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营造全球正常均衡的气候变化。人为降低风速,阻碍大气环流的正常运作,可造成热带地区更热、寒带地区更冷的极端气候频发,是严重气象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与城市减慢风速、云层阻挡在城市上空有关。由于城市减慢风速和改变风的方向,大城市的无序扩张将导致周围农村大气环流的改变和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和解决。

  国际上有学者认为,通过合理调控土地利用变化缓减气候变化,可能是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有效的途径【3】。自然和人为的风速变化可以改变大气环流的动态和效率,合理的人为调整也可能是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有效的途径。更为重要的启示是,破坏和阻挡大气环流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同样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城市高层建筑的无序扩张和风能利用也在其中。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37609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138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989.html

上一篇:华北平原入夏 首轮高温过程即将出现:关注2014年高温
下一篇:北方升温迅猛多地破30℃ 京津冀等地入夏:关注2014年
收藏 IP: 222.168.40.*| 热度|

8 杨华磊 陈龙珠 周少祥 钟炳 杨文祥 杨金波 杨正瓴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