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海冰气候开关:2006年厄尔尼诺和南极半岛海冰极小值的对应性

已有 5180 次阅读 2014-5-18 11:2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南极半岛, 海冰气候开关, 的雷克海峡

海冰气候开关:2006年厄尔尼诺和南极半岛海冰极小值的对应性

          杨学祥,杨冬红



1.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Fig.1 Sketch map of threesea-ices switches for global climate

 

在短周期的气候变化中,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控制气候变化的一个可能模式是: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水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称之为南极环大陆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图1)。

   当南极洲的温度变冷时,存在很多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封闭状态,阻塞环南极大陆的海流,加快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连接南极洲热输送,从而使南极洲变暖;当南极洲的温度变暖时,存很少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打通环南极大陆海流,减慢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南极洲热输送,因而使南极洲变冷。如图1所示,非洲海冰开关I,澳大利亚海冰开关II和德雷克海峡开关III控制了环南极大陆海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或连接向南极洲的热输送,因而增加或减少在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西部的海洋寒流流量。因此,南太平洋海温的增加和减少在环南极三个“海冰开关”的控制下不断交替发生,与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与增加相对应[3-5,7]


  据国家气候中心2006年10月海冰监测,南极海冰较常年同期以偏多为主。除别林斯高晋海附近海冰密集度较常年同期偏低20%~60%外,南大西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南太平洋西部沿60oS的海区海冰密集度较常年同期偏高20%~60%(见图2)。由于澳大利亚海冰开关II的海冰增加,阻塞了西风漂流的通道,加强了西澳大利亚寒流,使东印度洋海水变冷。由于增加的海冰迫使西风漂流北移,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因此而遭遇这场严寒。这是澳大利亚在10月和11月遭受寒流袭击的原因,也是环南极三个“海冰开关”控制全球气候突变的证据。强潮汐激发的冷空气活动传递了冷水的能量。别林斯高晋海附近海冰密集度较常年同期偏低20%~60%。这表明,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被打开,秘鲁寒流减弱,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环南极大陆环流增强,南太平洋环流减慢。由此导致东澳大利亚暖流减弱,为南极冷空气向北袭击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创造了条件(见图1)。

 

 

图2 南半球海冰密集度(左)及距平(右) (单位:%)  2006.10和2006.11 黄色代表海冰异常异常减少

Fig.2 Monthly Sea Ice Concentrations (left)  and Anomalies (right)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unit:%)  

solid line----positive value    dashed line---- negative value   isoclines interval----20%



   南极半岛海冰异常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控制了的雷克海峡的海洋通道,当海冰增多时,通道堵塞导致一部分冷水北上,加强了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有利于拉尼娜形成;当海冰减少时,拓宽的通道增大流量,减弱了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海水变暖,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关注2014 年9月南极半岛海冰变化趋势。


文献资料: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680-168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485.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
下一篇:卫星观测显示的差别:今年厄尔尼诺现象难创数十年来之最
收藏 IP: 222.168.40.*| 热度|

3 杨文祥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