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南京暖冬为近5年最暖: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高温干旱

已有 3798 次阅读 2014-3-7 04:3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干旱, 高温,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

南京暖冬为近5年最暖: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高温干旱

                 杨学祥


   南京市气象台通过本网权威披露,由于2013至2014年冬季气温呈现去年12月份偏低,今年1月份异常偏高,2月份以来基本正常的特点,因此我市今冬属于暖冬几成定局,而且是近5年来最暖的一年。

   我们在2008年9月16日指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的干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197.html 

   我在2014年1月27日指出,2013年全国雾霾高发,南方高温干旱,2013-2014年前2个月暖冬,这些都是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严重干旱的前兆。1947-1976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中国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发生中国严重干旱的概率很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2733.html

   学者指出,1951年至今,全国性暖冬共发生16次,分别是1973,1979,1987,1990,1991,1993,1995,1997,1998,1999,2001,2002,2003, 2004,2007,2009年。最近的2008/2009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7℃,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第三暖,应该算强暖冬了。其中,1977-1979年、1995-199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影响暖冬的另一种因素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2014年1月下旬全国气温距平预报表明,由于冷暖空气南北震荡的减弱,中国处于以大陆为中心的高温干旱状态,其中西安的干旱最为严重。

   2014年至2016年异常高温干旱初现端倪,证实我们在5年前的预测,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1128.html

相关报道:

本网独家披露:南京暖冬为近5年最暖几成定局

2014-03-06 20:17 来源:南报网

   南报网讯(记者 唐磊) 6日,市气象台通过本网权威披露,由于2013至2014年冬季气温呈现去年12月份偏低,今年1月份异常偏高,2月份以来基本正常的特点,因此我市今冬属于暖冬几成定局,而且是近5年来最暖的一年。

   据了解,中国气象局本月4日发布消息,今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2.9℃,比常年同期平均气温-3.4℃偏高0.5℃,成为近5年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个冬季。

   对此,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裴海瑛介绍,我市情况与全国总体一致。我市常年冬季的平均气温为4.2℃,据气象资料记载,位于江宁的国家基准站(南京本站)测得的气温显示,2009年的冬季平均气温为4.7℃,2010年冬季平均气温为4.3℃,均比常年平均气温略高。2011年冬季的平均气温为4.2℃,与常年持平,而2012年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0.3℃。

   2013年至2014年的这个冬季,截至目前南京本站测得的平均气温为5℃,比常年平均气温高0.8℃。而位于我市其他各区气象站的数据显示,全市今冬以来的平均气温高出常年平均气温0.7—1.4℃。裴海瑛表示,虽然目前我市的平均气温还低于10℃,仍然属于气象学上的冬季,但离我市平均“入春日”3月24日已不远。而从目前的气象资料来看,如果不出意外,今冬将是近5年来最暖的一个冬季,暖冬也基本成为定局。

   据了解,暖冬的标准是某年冬季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平均气温0.5℃。

   “我市自去年11月25日入冬以来,气温走势呈现当年12月份偏低,今年1月异常偏高,2月份以来基本正常的特点。”裴海瑛说。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今冬的最低气温出现在去年的12月28日,当天的最低气温为-6.4℃。而进入今年1月以后,气温出现了很大波动,仅元旦期间,我市就连续3天的最高气温超过16℃,同时打破同期历史最高纪录。此外,由于今年1月份我市降雨明显偏少、冷空气偏弱、日照偏多等原因,导致了当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异常偏高,从而拉高了2013至2014年我市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

责任编辑:王玉松作者:唐磊

http://www.njdaily.cn/2014/0306/768607.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3732.html

上一篇:地球电磁异常中心的聚尘效应:防治雾霾的电磁方法
下一篇:明起雾霾袭华北黄淮:关注8-9日潮汐组合导致大雾的预测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