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流感蔓延程度已超过警报级别:2014-2015年为危险期
杨学祥,杨冬红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7日宣布,在截至2月2日的一周内,到全国5000家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流感患者达到平均每家机构34.44人,已经超过了显示有大流行危险、平均每家机构30人的“警报级别”。
历史记录表明,在太阳黑子谷年流感强度较弱,在太阳黑子峰年流感强度较强。2014-2015年是流感爆发强度增强的敏感时期:2013年(已推迟到2014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2015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10-2011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14年预测为拉尼娜年,它们都满足流感爆发的主要条件。
我们曾较好地预测了2009年的全球流感暴发(误差为一年),2014-2015年为继2009年之后全球流感暴发的危险期,它们分别发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值和峰值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4869.html
2014-2015年为危险期:法国进入流感高发期、香港流感活跃程度持续上升和日本流感蔓延程度已超过警报级别值得特别关注。
相关报道:
日本流感蔓延程度已超过警报级别
2014年02月07日22:26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东京2月7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7日宣布,在截至2月2日的一周内,到全国5000家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流感患者达到平均每家机构34.44人,已经超过了显示有大流行危险、平均每家机构30人的“警报级别”。
同期到全国医疗机构就诊的流感患者总数估计达到187万,比前一周增加55万。
流感蔓延最严重的是关东、九州和冲绳地区。定点医疗机构的平均患者数以冲绳县为最多,达到每家机构68.98人,其次是大分县(60.03人)、宫崎县(56.08人)、神奈川县(47.96人)和埼玉县(47.87人)。
在从患者体内检测出的流感病毒中,感染人数最多的是2009年作为新型病毒开始在全球流行的甲型H1N1型病毒。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说,日本每年12月到翌年3月左右是流感季。流感患者会出现38摄氏度以上的高热,以及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作者:蓝建中
(责任编辑:刘盛钱) 原标题:日本流感蔓延程度已超过警报级别
http://news.sohu.com/20140207/n394581850.shtml
日本流感患者达187万人超出警报水平
2014年02月07日16:29 中国新闻网 我有话说(129人参与)
中新网2月7日电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2日一周内,推算日本全国流感患者人数已达到约187万人。40个都道府县流感患者人数已超出显示流感大流行的“警报水平”。
报道指,日本平均每所医疗机构的患者人数为34.44人,比上周(24.81人)大幅增加。按照年龄段来看,5-9岁的流感患者达到约44万人,14岁以内的患者人数总计达到约95万人,占全体的半数。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推算,2013年9月以来累计患者人数已达到约462万人。
按照都道府县来看,冲绳平均每所医疗机构患者人数为68.98人,系最多。大分县平均每所医疗机构患者为60.03人;宫崎县平均每所医疗机构患者人数为56.08人。
按照都市地区来看,东京平均每所医疗机构患者人数为41.18人;大阪平均每所医疗机构患者人数为30.26人;爱知县平均每所医疗机构患者人数为37.04人;福冈县平均每所医疗机构患者人数为45.57人。
按照流感病毒种类来看,最近5周内感染H1N1型流感病毒的患者人数最多。其次是感染B型流感病毒和A香港型流感病毒的患者。
(原标题:日本流感患者达187万人 超出“警报水平”)
(编辑:SN054)
http://news.sina.com.cn/w/2014-02-07/162929409391.shtml
法国进入流感高发期 全国共新增超10万例患者
发布时间: 2014-02-07
中国网2月7日讯 据法国《费加罗报》网站2月5日报道,目前,法国已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10万人中就有超过187人患流感。
本周三(5日),法国流感地区观察组(GROG)和负责监测法国流感演变过程的机构——流行病哨站监视网(Sentinelles)宣布,流感已进入大流行阶段。法国公共卫生监测机构明确指出,超过流行病阈值的第一个星期的特点就是,流感综合症的就诊人数和流感的住院人数显著增加。据统计,上周,法国全国共诊断出119780例新增流感病例,受流感影响最严重的就是东南地区,尤其是朗格多克-鲁西永,利穆赞和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
流感病毒才刚刚开始蔓延,法国就已采取措施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扩散。从上周四到2月28日,疾病医疗保险机构将开展流感疫苗接种活动,为患者提供100%的医疗照顾,包括孕妇、老人、患某些慢性疾病的患者和肥胖症患者。医疗保险机构还表示,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季节性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身体虚弱、极易因流感而引发并发症的人,因为流感可能会导致呼吸道问题,需要住院治疗,严重的话还要进入重症监护病房。
除接种疫苗外,一些简单的措施也可以控制和降低感染的风险:打喷嚏时用手捂住嘴,擤鼻涕后要洗手30秒,做饭前要尽量避免与人握手或与人亲吻打招呼,用完手纸后要将其扔到垃圾桶里。预防流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患病的可能性。(实习编译:梁娟)
文章来源: 中国网责任编辑: 王晓萌
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4-02/07/content_31389635.htm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207/11603704_0.shtml
香港流感活跃程度持续上升 一周内9人死亡
2014年02月07日11:37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7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正值冬季流感高峰期,卫生防护中心6日指出,最新的监测数字显示香港流感活跃程度持续上升。公共卫生化验服务处于上月26日一周内,检测到873个流感病毒样本,按周增加近16%。而于上月29日一周内,则有29宗个案因流感而需入住深切治疗部或死亡,较上一周上升45%,当中有9宗死亡个案。另外,有2宗早前报告需入住深切治疗部的个案,亦在上月29日一周期间死亡。
中心的最新流感监测数据显示,上月26日一周间,公共卫生化验服务处共检测到873个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样本,较上月19日一周的753个,上升16%。病毒样本以H1N1甲型流感最多,有452个;H3甲型流感238个;乙型流感则有182个。
中心亦在上月26日一周间,录得10宗学校或院舍爆发流感的报告。而每1,000名急症室求诊个案中,则有247.2人有流感病类症状,较上月19日一周的209.2人上升18%。
中心表示,该星期有3名感染H1N1甲型流感的男子,对特敏福呈抗药性,年龄介乎3岁至84岁,该3名男病人均已出院。中心指,自2009年至本月5日,香港共有44宗H1N1甲型流感个案对特敏福出现抗药性。
(责任编辑:UN644) 原标题:香港流感活跃程度持续上升 一周内9人死亡
http://news.sohu.com/20140207/n394558056.shtml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H7N9禽流感患者或增加:2014-2015年为危险期
已有 269 次阅读 2014-2-6 06:44 |个人分类:防灾信息|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流感爆发 拉马德雷冷位相 太阳黑子 厄尔尼诺 拉尼娜 推荐到群组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H7N9禽流感患者或增加:2014-2015年为危险期
杨学祥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7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沙尘暴,2008年中国南方发生罕见低温冰冻事件和罕见太阳黑子谷值,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和全球甲型流感暴发,符合流感暴发的6大统计规律。
由于当时2007年被天文学家预测为太阳黑子谷值,2008年被林振山等人预测为厄尔尼诺年,所以我们预测2008年发生流感爆发,中英文对照发表。结果上述事件均推迟一年发生,验证6大统计特征的正确性。
历史记录表明,在太阳黑子谷年流感强度较弱,在太阳黑子峰年流感强度较强。2014-2015年是流感爆发强度增强的敏感时期:2013年(已推迟到2014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2015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10-2011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14年预测为拉尼娜年,它们都满足流感爆发的主要条件。
最近一个时期流感病毒变异的消息不断,天文和气象条件是变异多发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486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