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美国多州爆发H1N1流感病毒:2012-2015年是敏感时期

已有 6663 次阅读 2013-12-30 07:4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美国, 流感病毒, H1N1

美国多州爆发H1N1流感病毒:2012-2015年是敏感时期


   2012-2015年是流感爆发强度增强的敏感时期: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2012年和2015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10-2011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13-2014年预测为拉尼娜年,它们都满足流感爆发的主要条件。


美国多州爆发H1N1流感病毒 上万人入院治疗

作者:李牧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3-12-29 10:23:14

 

   赴美体验圣诞节、新年等多个节日的中国游客需当心正在美国多个州爆发的H1N1型流感病毒。

 

   美国联邦疾病防治中心12月27日宣布,H1N1型流感目前已经扩散到全美超过十个州,引起四名儿童死亡,上万成年人入院治疗。H1N1病毒始于2009年爆发的猪流感。这种病毒首次于2009年在人类身上发现,此后每年的冬季流感季都会不同程度的爆发。

 

   目前受感染的十个州大多集中在中东部,包括旅游热门地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弗吉尼亚州等均有多人受到感染。其余几州为德克萨斯州、阿拉斯加州、堪萨斯州、阿拉巴马州、路易斯安那州、马萨诸塞州以及怀俄明州。

 

   流感通常于冬季在美国爆发,1、2月份为高峰期。2012年全美共有169名儿童因为流感引发严重病情丧生,超过38万成年人入院治疗。

 

   美国联邦疾病防治中心建议,从六个月大的婴儿到孕妇、老年人都应该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286875.shtm 


  我们在2006年和2007年先后预测,如果2007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2006-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08年则是m+1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08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44天),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2000-2030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2008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2006-2008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2007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2007-2008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2-3]。


  事实上,2008年是太阳黑子谷年,比科学家的事前预测晚了一年,2009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比林振山等人的预测晚了一年,2009年爆发了世界流感,比我们的预测晚了一年。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得到验证。由于2008年是太阳黑子谷年,本次流感大流行强度不大,以至于有人怀疑世界卫生组织过高估计了这次流感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2010-2012年发生了两次拉尼娜事件,最强的拉尼娜事件发生在2010-2011年,2012年正在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其强度变化对流感爆发的强度有重大影响。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娜、全球性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面对日益增大的全球灾害,准确的长期气候预报意义重大。关注2012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和进展。


  如果2012-2013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则2013年的太阳黑子峰年有极高的概率导致流感爆发强度的增强;如果2012年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流感爆发增强的危险也没有过去,因为2013-2014年可能发生强拉尼娜事件,2015年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13年可能是太阳黑子峰年,流感爆发强度仍然可能继续增强。


  2012-2015年是流感爆发强度增强的敏感时期: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2012年和2015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10-2011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13-2014年预测为拉尼娜年,它们都满足流感爆发的主要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4063.html

上一篇:印度大陆北移推挤亚洲向东北运动
下一篇:今明气温回升最高气温7~10℃雾霾或再现:关注雾霾天的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