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夏季酷热和冬季严寒的原因:北极冰盖融化和等位面变化

已有 8342 次阅读 2013-7-28 06:21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等位面变化, 冰盖融化, 夏季酷热, 冬季严寒

夏季酷热和冬季严寒的原因:北极冰盖融化和等位面变化

                         杨冬红,杨学祥

 

1.    近年来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2006-2013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从中国的情况看,最近的5个冬季更出现了3个明显的“冷冬”。我国平均气温2011年是最低值。与我国类似,欧亚大陆很多国家也正在遭遇寒冬。与近几年相比,2012年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2007年、2008年、2009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2006年、2010年和2011年,其中2006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1]

   吉林省气象台发布权威数据显示,自20121112013228,吉林省总计出现了11次明显降雪过程,平均降雪量为78毫米,较常年同期多119%,达常年冬季降雪量2倍多,突破历史记录。其中,白城、松原、长春、四平、吉林地区均突破历史极值。即将过去的这个冬天里,不仅仅在吉林省,中国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均出现过多轮大范围降雪降温天气①。2012年冬季,我国频繁遭遇大范围寒潮天气,先后出现7次大范围冷空气活动,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同期最低,多地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部分地区遭受雪灾或冻害②。

   2013年4月中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遭遇突如其来的春寒天气,气温骤降、雨雪交加。“春寒”并非仅发生在东亚,今年春季欧洲的气温也明显低于常年。英国3月份的平均气温仅2.5℃,比常年平均值低3℃,已接近1962年的历史最低纪录③。

 

2.    北极海冰融化成主因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自20世纪就开始记录,上世纪60年代,北极冬季海冰覆盖面积为1400-1600万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盖面积为700-900万平方公里,此后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2005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的9月份,最低记录是2007428万平方公里,这一最低记录于2012年再次被打破。201211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报告称,从20123月至9月间,北极海冰消失了1183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还要大。因此,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低”④。

   2012年秋季,北极海冰的面积与体积均降至历史最低点。但根据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2013325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北极海冰的面积又逼近这一最低点,随时可能“打破纪录”。“北极海冰正在迅速融化,目前的面积甚至不足30年前的两成,导致北极变暖。”美国罗格斯大学沿海和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詹妮弗•弗朗西斯说,这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症状”,并令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南下。许多专家也同意弗朗西斯的观点。德国波茨坦研究所的弗拉基米尔•佩托科夫教授介绍说,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逼近历史最低点,“这或许能解释反气旋的形成”。佩托科夫此前运用计算机模型进行预测,称海冰融化将导致气候变化。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近日公布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显示北极海冰的减少与极地区域高压产生有关,后者影响着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气流模式。科学家发现,随着海冰减少,更大面积的海水暴露于大气中,大量热量从海水中释放到海面以上的冷空气中,使北极地区变暖。升温的空气使气压不稳定,并改变北极与其以南区域之间的气压差异,最终导致气流模式发生变化。气候学家们认为,这一假设足以解释极端炎热与极端寒冷天气的出现。近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由于大量海冰消失,更多日光可以直接照射在北极海面”,导致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并最终引发北半球恶劣天气⑤。

   中国学者认为,秋季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冬季地表气温具有显著的影响。秋季北极海冰偏少,容易引起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和欧亚大陆北部西风减弱,利于冷空气南下。北极海冰面积越小,越有利于极地冷气团中心向南偏移。南下冷空气活动就越频繁,这样就容易导致欧亚地区及我国冬季出现低温严寒天气。北极海冰是影响东亚及中国冬季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北极海冰缩减使得北极水域开阔,加之变暖使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从而有利于更多的水汽向中高纬度地区输送,导致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强降雪天气①②。

   我们的研究表明,两极冰盖的形成和消失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后,在融化的北极冰盖周围海平面下降的同时,北极地区大气等位面也同时下降,迫使北极冷空气向北半球中低纬度流动,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的原因。

   2013年夏季全球酷热,是全球等位面南北震荡的季节性自我调节,与点源喷发的全球对流有关。

2012年欧洲和日本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2007年、2008年、2009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2006年、2010年和2011年,其中2006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其原因在于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了9.1级地震和严重海啸,20053282007912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5级和8.6级地震,2010227智利发生8.8级地震和海啸,2011311日本发生9级地震和严重海啸,2012411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深海巨震和海啸与冷气候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显效速度缓慢,保持时间长。这是冷气候频发的重要条件和背景。

201377晚至10日,强降雨侵袭四川,成都、雅安、乐山、眉山、德阳、绵阳大部及广元市西部出现了区域性暴雨,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四川209.4万人受灾,导致31人死亡、166人失踪(其中都江堰21死、108失踪)。受灾地区22.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近5100间房屋倒塌,近9万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71.9亿元。暴雨与2008512四川汶川8级地震、2012420四川雅安7级地震有关吗?

研究表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变化,与单位时间扩散的大圆周长C成反比。设地震的总能量为Q,能量密度为δ,穿过的面积为S=Cl = 2πRlsinφ,l为单位弧长,R为地球半径,则有

δ= Q/S = Q/ (Cl) = Q/ (2πRlsinφ)                               (1)

其中,圆心角φ为震中和地心连线与大圆上任一点和地心连线的夹角。同样,在球壳中点源喷射造成的球面对流,也会有扩散、集中、返回的震荡过程(见图2-4)。

由(1)式可知,在φ= 0和φ= π时,能量密度δ为无穷大,在φ= π/2时,即经过地表最大圆时,能量密度δ最小。这就是说,假定地震波能量在传播中无损耗,震中的地心对称点处的能量密度最大。该公式表明,能量密度δ在震中同一半球中,随震中与地心连线的长度增加而减少;在震中的另一半球,能量密度δ随震中与地心连线延长线的长度增加而增加。

举例来说,200412月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外海的强震,就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加州与厄瓜多尔引发了地震。厄瓜多尔(西经80,南纬0)恰恰就是印尼苏门答腊(东经100,南纬0)的地心对称点。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和对流对余震和强降水都存在激发作用(见图1和图2)。

 

1 点源激发震荡在球面上的能量密度变化(杨冬红,2009)

 

 

2003122322时左右,“重庆井喷”发生。井喷事故压井方案的实施时间从26日上午推迟到27日上午10时。整个井喷事件历时84小时,大约17.521百万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喷入大气中,其环境效应不仅仅是硫化氢中毒。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消息,2004925日,川东北地区的达州、南充、巴中等市普降暴雨,多数地方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这次降雨是今年以来四川境内雨量最大、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其中,达州市渠县累计降雨量已超过360毫米,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开县受灾最为严重——惨遭200年一遇特大暴雨洪灾,部分地区为500年一遇。由此看来,20031223重庆开县井喷、200492-7日重庆开县又遭受暴雨洪水的袭击、两者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见图2-3)。

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8 级地震,200974地震灾区遭遇“7.14”暴雨洪涝灾害。2013420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中国气象局428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进入5月份的雅安,是全国暴雨中心,也是四川降雨最多的地方之一。77晚至10日,强降雨再次侵袭四川,成都、雅安、乐山、眉山、德阳、绵阳大部及广元市西部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全省共有25个县(市)出现暴雨,其中有14个县(市)降了大暴雨。截至915时降雨量累计统计,全省4474个观测站中雨量达50100毫米有319个站,100250毫米有319个站,大于250毫米有71个站,强降水中心区域都江堰幸福镇、滨江街道办自动监测站大于500毫米。都江堰气象站日降水量已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为何暴雨集中在两次地震灾区?地震-暴雨的灾害链值得关注。点源喷发导致的大气环流是合理的数学模型,能量在喷发点及其球对称点达到最大值(见图2-3)。

 

 

图2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全球对流(杨冬红,2009)

 

 

图3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区域对流(杨冬红,2009)

 

潮汐震荡的特点是,在地球和月亮的中心连线上,面对月亮的地球球面上的点及其地心对称点的潮汐最大,与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特征相同。这是潮汐易于激发地震活动的一个原因。地震火山活动造成的地球排气,根据其震级的大小,可造成局部的或全球的大气循环。地震后的喷气增大影响范围,伴随气流在球面的传播和返回,可带来暖湿气流形成强降雨。

北极冰盖融化与北半球夏季酷热和冬季严寒密切相关,地球等位面的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英国20137月遭受了自200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袭击,白天温度动辄超过30℃,而这波热浪将至少持续到下周。英国气象部门17日在伦敦西南部测得最高气温32.2℃,创下该国全年最高气温纪录。目前高温已造成760人死亡。美国东北及中西部本周同时受到热浪侵袭,部分地区温度达37.8℃,加上天气潮湿,实感温度达到40℃。在没有冷气的纽约地铁站,室温更达50℃。目前有19个州部分地区发布了高温警报。卫生部门说,受此次热浪席卷,至少有6人因热致死。日本消防厅日前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过去一周,由于日本全国普遍高温,有超过1万人因中暑被送往医院救治。自今年梅雨季节结束至今,东京都内死于中暑的人至少已达59人。过去一周,日本一些城市出现了39℃的高温,东京市中心的气温也达到35℃。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全球变暖的形势发出特殊的警告:在预防夏季高温的同时,必须更多关注冬季的特殊变冷。因为高温导致的格陵兰冰盖融化能导致其周围地区在冬季急剧变冷,这是对冷暖互变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参考文献

 

①李彦国。吉林去冬今春降雪破纪录北极海冰融化成主因。发布时间:20130322 15:29 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cnstv/2013/03-22/news189316.shtml

 

②潘希。专家称北极海冰融化加剧是今年寒冬主因。2013010708:18 《中国科学报》 (20130107 1要闻)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0107/c1007-20113710.html

 

③陈勇。科普:北极融冰东亚春寒。20130420 11:18:05 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20/c_115464359.htm

 

④综合。世界气象组织:21世纪前10年系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2013-07-10 15:44:41 来源:infzm.com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271

 

⑤齐旭。北极海冰融化导致欧洲“倒春寒”。2013032715:13 来源:新民晚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327/c157278-20937944.html

 

 

杭州为什么那么热?请教杨学祥教授

已有 41 次阅读 2013-7-28 05:10 |个人分类:科普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杭州    推荐到群组

 

杭州为什么那么热?请教杨学祥教授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7月来,浙江大部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省会杭州的气温更是“夺人眼球”。24日,杭州最高气温达40.4℃,2540.3℃,2640℃,27日再次突破40℃大关,达40.5℃。这是自1951年有气象纪录以来杭州首次连续4天最高气温突破40℃。据统计,截至今天,杭州735℃以上的高温天数已达24天。

 

http://news.qq.com/a/20130727/006399.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杨学祥  准备迎接最热年:夏季酷热冬季严寒

 

 我在2012522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1]

 

 最近研究表明,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存在必然的联系,今夏酷热,将加剧冬季的严寒。

 

高温橙色预警:浙川渝局地最高温可超40

2013072606:54   中国气象视频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711459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11854.html

 

图1-3 给出的是地下热点源的喷发,北极大气冷点源的喷发形成的对流方向正好相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859.html

上一篇:地震叠加特大暴洪灾害 甘肃东南部三市州灾情严重:2013年灾害链
下一篇:地震暴雨接踵而至如何防范灾害升级:2013年灾害链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4 许培扬 周少祥 吴吉良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