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内地24小时无新增禽流感病例:关注禽类散养户
杨学祥
新华社台北4月24日电 国家卫生计生委24日通报,23日16时至24日16时,全国内地未报告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我在2009年6月27日和2010年5月1日相继指出,流感爆发具有6大气候特征,其中,太阳黑子谷年中流感强度较弱,峰年流感强度较强。本周期流感爆发在2009年谷年发生,强度较弱,不排除在2012-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变强的可能性。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42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8322.html
根据流感爆发的6大统计特征,201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中途夭折,消除了禽流感爆发的可能。2013-2014年可能的太阳黑子峰值为流感病毒提供了变异的机会,可能发生的2013-2014年拉尼娜事件和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为流感爆发提供相应的气候条件。
目前不具备流感爆发的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79836
流感病例发生放缓正在验证这一预测。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世界卫生墨尔本合作中心主任安妮·凯尔索24日在中国-世卫组织人感染H7N9禽流感联合考察组通报会上说,活禽市场是人感染H7N9病毒的主要来源地,关闭活禽市场的做法行之有效。
4月24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召开中国-世卫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联合考察组工作情况通报会。世卫组织相关负责人表示,应该有超过800个养殖场接受了样本采集。但是目前所发现的这些阳性样本都不是从养殖场采集到的样本。
http://news.21cn.com/world/guojisaomiao/a/2013/0424/12/21250746.shtml
活禽市场和养殖户之间的链接可能是散养户,散养户的疫情难于控制,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相关报道:
全国内地24小时无新增禽流感病例
2013年04月25日01:42 来源:兰州晨报
新华社台北4月24日电 国家卫生计生委24日通报,23日16时至24日16时,全国内地未报告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通报称,截至目前,全国内地共报告108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23人,康复14人。病例分布于北京(1例)、上海(33例,死亡12例)、江苏(24例,死亡4例)、浙江(42例,死亡6例)、安徽(4例,死亡1例)、山东(1例)、河南(3例)7省市。病例处于散发状态,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的有关规定,从4月24日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信息由日发布改为周发布。台湾卫生主管部门疾病管制局24日傍晚通报,台湾地区出现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目前该患者已被送往专门医院进行治疗。
据台疾管局介绍,这名在苏州工作的53岁台湾男性,3月28日至4月9日在苏州,4月9日由上海返回台湾,12日开始出现发热、盗汗和倦怠等症状,16日因高烧就医,入住某医院急诊病房。19日该患者因病情恶化,于20日被转送至某医学中心(类似大陆三甲医院)。其间该患者两次接受检验均显示为H7N9阴性,24日上午以RT-PCR验痰呈现H7N9阳性,当日傍晚以基因定序确诊。
通报称,该名患者在苏州期间没有禽鸟接触史,也没有食用未熟禽类或蛋品。
目前统计,与他接触者共有139人,包括3名密切接触者、26名一般接触者和110名医院工作人员。医院工作人员中有3人出现上呼吸道症状。目前所有接触者都被密切关注,一旦出现发烧、咳嗽等类流感症状,将被立即送医治疗。
新闻链接
世卫专家:活禽市场系人感染H7N9病毒主要来源地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世界卫生墨尔本合作中心主任安妮·凯尔索24日在中国-世卫组织人感染H7N9禽流感联合考察组通报会上说,活禽市场是人感染H7N9病毒的主要来源地,关闭活禽市场的做法行之有效。
她说,继上海之后,也有一些报告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城市开始关闭活禽交易市场。我们将会密切关注关闭活禽交易市场的举措是否能产生长期的、积极的影响。我们会研究在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后会对疫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也会采取措施,研究在禽肉的冷冻、处理、加工过程中是否会发生疫情的传播。我们将密切观察关闭活禽交易市场的措施会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希望让公众获得安全的食品,重振对禽肉类饮食的信心。
她指出,在未来几周甚至几个月内,也许还会有新发病例报告,也许会发现其他的病毒传播途径。另外,伴随季节和气温的变化,也许会出现和季节性流感同样的疫情变化特征和特点。很多因素会推动疫情的发展,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香港大学世卫组织流感参比实验室研究员马利克·佩里斯说,目前发现的阳性样本都不是从养殖场采集到的。我们还将继续密切监测,希望能准确找到病毒的来源。
http://news.hexun.com/2013-04-25/153542728.html
||| 推荐到群组
H7N9禽流感疫情:气候条件仍需时日
杨学祥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我在2009年6月27日和2010年5月1日相继指出,流感爆发具有6大气候特征,其中,太阳黑子谷年中流感强度较弱,峰年流感强度较强。本周期流感爆发在2009年谷年发生,强度较弱,不排除在2012-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变强的可能性。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42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8322.html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1900年和1977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中国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表示,目前H7N9的传染源已确定为禽类,但传播途径仍不明确;H7N9病例均为散发,没成为流行趋势,只要病毒不变异,就不会造成大规模流行。
2013-2014年可能的太阳黑子峰值为流感病毒提供了变异的机会,可能发生的2013-2014年拉尼娜事件和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为流感爆发提供相应的气候条件。
目前不具备流感爆发的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79836
最新监测结果表明,2012年的厄尔尼诺状态从6月到8月只维持3个月,未达到厄尔尼诺标准,夭折的可能性很大。拉尼娜的来势凶猛,在12月中旬超过-0.5℃异常底线(见图1)。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预计2013年1月25日-4月7日拉尼娜会得到进一步发展,7月30日-11月6日进入高潮。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得到加强,厄尔尼诺受到抑制。
2012年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2013年2月德雷克海峡海冰最少,3月赤道太平洋海温最高,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如果上述因素达到最强状态,不排除厄尔尼诺指数由低到高转变的可能性,即使不能达到厄尔尼诺标准,也会将能量积蓄到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4458.html
2013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但是,2013年2月德雷克海峡海冰最少,3月赤道太平洋海温最高,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的趋势已经结束,拉尼娜状态在2013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增强,这表明此次强拉尼娜事件发展力量强大,在7月30日-11月6日地球自转减速阶段进入高潮的可能性增大。
厄尔尼诺状态减弱和拉尼娜状态增强的趋势表明,这种发展状态有利于下列预测:
2013-2014年可能的太阳黑子峰值为流感病毒提供了变异的机会,可能发生的2013-2014年拉尼娜事件和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为流感爆发提供相应的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仍需时日。
| SST Anomaly 201212 (center) | |
图1 2012年12月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022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