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33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防时间充分近期不会爆发
杨学祥
据新华社上海4月10日电截至目前,全国确诊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增至33人,9人死亡。其中,上海15例(5例死亡),江苏10例(1例死亡)、浙江6例(2例死亡)、安徽2例(1例死亡)。http://news.163.com/13/0411/02/8S56R3DR00014AED.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相关条件目前还不具备,近期没有爆发的可能,我们还有1-2年的时间做好预防工作。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6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2668.html
2009年流感世界大流行也符合这六大特征: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严重沙尘暴;2008年中国发生严重冰雪冻灾和太阳黑子谷值;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和中国冷冬。
如果2013-2014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太阳黑子峰值;如果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而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那么2015年爆发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目前H7N9禽流感病例的积累过程仅仅是流感爆发的前兆,关键还是2013-2014年强拉尼娜事件和2015年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如期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6562.html
中国科学技术部4月10日晚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部会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启动人感染H7N9禽流感科技应急防控研究项目,重点推进临床诊断试剂开发、疫苗研制等工作,预计在两个月内完成核酸诊断试剂的临床验证,7个月内完成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防性疫苗研制。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4/276622.shtm
美国的最新研究表明,拉尼娜(La Nina)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El Nino)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爆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世界范围内的流感大流行曾在1918年、1957年、1968年以及2009年造成大量伤亡。Shaman J和Lipsitch M撰文指出,流感大流行可能与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见图1)。这一最新成果为流感爆发6大统计特征提供了最新证据。根据图1,1918年、1957年、1968年以及2009年4次流感爆发都在其前一年的11月到当年1月在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的低温异常,为流感爆发提供了事前的警示作用。2007年8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的低温异常预示流感爆发的警示作用值得关注。
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两次拉尼娜事件已经结束,2012年11月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出现高温异常,2012年12月中旬至2013年1-2月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出现低温异常,但在3月出现高温异常,在4月结束,呈现不稳定状态,与前4次流感爆发年的状态不符。
现在有两种判断:
其一、若2013年4-7月爆发厄尔尼诺事件(可能性很小,因为目前处于温度下降趋势),流感可能小规模爆发,应该严密监测;
其二、若2013-2014年爆发强拉尼娜事件,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出现低温异常,在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则2015年流感爆发。
关注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出现低温异常的警示作用。
关注和监测2013-2014年发生强拉尼娜和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
图1. 在异常流感大流行显现之前一年7月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间断直线表示K氏0度的海表温度水平。竖直黑实线标明 11月到1月的周期。
图2. 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Nino 3.0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时间序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