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乐天:对今年一月份我国霾雾重灾原因的浅见补遗
编者按:杜乐天教授最近发来文章指出,今年一月份在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出现了霾雾天气,其严重程度、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历史罕见。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说什么的都有。普遍的看法是此等霾雾全是工业和行车排放污染人为因素。但是除了人为因素是否还存在自然因素呢?本文现提出一下6点疑问。
事实上,在2013年1月11日上午8点18分,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组发生山体滑坡灾害事故。目前已造成42人遇难、2人受伤。本博主在1月10日指出,近两个月以来,降温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2日全国大部回温,与9-12日强潮汐组合对应,这是值得关注的反常,增温显著地区可能与地下热能释放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1712.html
我在11日早5时41分指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特别是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交界地区)、辽宁、内蒙、青海、甘肃、新疆增温最显著地区,与近期的地震频发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河北和山西的异常增温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51873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组山体滑坡灾害事故发生在全国异常增温最高值地区,增温幅度为4-12℃,滑坡前的地缝开裂导致内能释放,是异常增温的一个原因。我们提出了警告,但被忽视。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652222.html
地球排气是地热释放和雾霾形成的自然原因,污染是雾霾形成的人为因素。除此之外,地震频发和气候异常等因素造成的地质和气象灾害也应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
公布的材料表明此次重霾前后一共4次(到本文撰写的1月30日为止),分别是7—13日,16—19日,21—23日,26—30日。与1月9-12日、16-19日、21-23日、27-30日四次潮汐组合一一对应,与地球潮汐形变、自转速度变化造成的“地球呼吸”相一致。计算表明,地球潮汐形变造成的地壳容积周期变化,可以形成地球的呼吸运动。异常规模的地球呼吸与地震火山活动相对应,与异常雾霾天气相对应,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杨学祥, 宋秀环, 刘淑琴. 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7,17(2):53-58.
杨学祥. 潮汐形变的计算与厄尔尼诺发生规律.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11):1448~1449
杨学祥. 星体能量释放脉动机制与厄尔尼诺事件预报.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12):1519~1521
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杨学祥. 地球自转与地球形变的轨道效应.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0, 30(增刊;吉林省地球物理年会专辑):112~117
杨学祥. “地球呼吸”的气候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 7(2):223~224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 7(4):509~510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
正文:
对今年一月份我国霾雾重灾原因的浅见补遗
杜乐天
今年一月份在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出现了霾雾天气,其严重程度、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历史罕见。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说什么的都有。普遍的看法是此等霾雾全是工业和行车排放污染人为因素。但是除了人为因素是否还存在自然因素呢?本文拟就此做些不成熟的补充。对事物的认识应当实事求是,讲真话,不宜一边倒,现提出一下6点疑问:
1. 首先在灾害性质上有疑。如果重霾全部由于人为,那应当是逐渐积累的渐变过程。但此等重霾是突发事件。以前的天气都算正常,十一五期间大气污染总体还是下降趋势,但到了一月,一天之内突然竟是天昏地暗,来势极猛,极快,并不是渐渐变浓。
2. 在时间上也反常。本来一月份是隆冬,冷空气活跃,大气对流强,不至于使阴霾如此之浓和之久。然而实际上一直不散,前后闹了一个月。
3. 在空间上也有疑问,霾雾如纯为工业排放,可是为什么不管城乡、平原区,工业区、非工业区普遍浓浓霾雾?
4. 在霾雾成分上也有很多疑点。现在社会上把PM2.5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指标。现在要追问:有何充分根据认为凡是PM2.5级微颗粒全部都是工业和汽车排放给的?在科学上早已发现大气中此等微颗粒有几十种,不同种有不同来源。此中的微颗粒到底有多少是人为来源?我们并不知道这一情况,就认为全部来自工业排放因素,显然是证据不足的。人们对事件可以提出这种那种疑问,但疑问并不是一次性的,对疑问仍然还可以再疑问。
5. 在霾雾的微颗粒量上也有疑问。现在公布的数据如下:各地的测量结果PM2.5是每立方米中含有几百到上千微克,霾雾分布面积是几十万到130万平方公里。现在假定平均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中500微克,浓霾的大气厚度为2公里,分布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则其中的PM2.5总含量大体是1×1015毫克,或者是100万吨!这么巨量的微颗粒难道都是工业排放的吗?更奇怪的是,公布的材料表明此次重霾前后一共4次(到本文撰写的1月30日为止),分别是7—13日,16—19日,21—23日,26—30日。每一次之后就是晴天,霾雾全吹跑了。过了这几个晴天第二次霾雾重来,以下几次依此类似。这表明只是空挡的两三天就能积累起100万吨巨量浓霾,就更加令人不可思议。1000万吨(公布数据2010年全国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也只有1446万吨)是全国一年的排量,远远小于此次霾雾.再者,一月霾雾向西没过太行山,山西是晴天.这也证明霾灾主要发生于华北盆地.
6. 人们尽可以把此次霾雾重灾归因于工业汽车排放污染。这就表明今后我们没有希望再来晴天,这不等于自设绝望吗?即使把中国东部的工业、汽车全停了,也解决不了问题。此等议论不仅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反而加重了人为的制造紧张。实际上,此次霾灾之后不久就会雾消云散大晴天的。当然,不排除霾雾再来。我们切切不要只寄希望过几天北方寒流来到把霾雾吹掉就好了。这不是理由。请见下述愚见:
1. 此次重霾具有地区性特点。主要发生在华北盆地和部分四川盆地。盆地是气盆,到处向上排气,不过时空上很不均匀。时强时弱,地区地质构造也不同排气强度也有异。此类盆地有很厚的土层,深部气流还可以使之更为疏松,很容易把土中微颗粒带上来。另外地球向上不仅排气,而且还排热、排盐、排碱、排硝等。盐碱皆易溶于水,气流也可以带上来此溶液微珠,在空气中水蒸发,就会出现众多盐、碱微粒。气象学家们多年持有固体地球观,不考虑地球内部排气作用对大气环流异常不能忽视的重大影响;
2. 此次霾灾之前是多天的暴雪,少见的寒冬。然而在1月初天气突然升温由原来的-10℃突然升到-2℃(这种突发升温再用什么全球变暖解释实在说不过去。全球几十年变暖才会有1-2℃,为什么这里一下子增加8℃之多?)这实际上是地球排气也排热。近期已有实测表明华北地热也增温。这和大气无关。为何霾雾多日不散,无风,也是排气排热造成的大气垂直运动。风是水平运动,易感知。
3. 当代卫星对大气中的H2O(水汽)、CO2、CO、CH4、NH3、NO2、等都已有数十万张全球动态排气监测图像,早已证明地球时空及强度上大规模的不均匀排气。
4. 当代地球化学找矿深穿透(Deep Penetrating)早已破解地下气流向上携带μm级、nm级微固体颗粒带到地表。
5. 最后尚需说明,本文并无忽视今后要采取种种措施大力减排改善大气质量的必要性。另外地球排气强烈区在时间上是阵发的,会消减的;在空间上是移动的,不可能老在一个地区固定下来。
相关新闻:
中国灰霾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74458.shtm
雾霾导致北大西洋温度波动
作者:Ben B. B. Booth 来源:《自然》 发布时间:2012-4-25 10:37:21
雾霾能够改变气候潮吗?图片来源:NASA
持续达数十年之久的北大西洋温度波动因影响从飓风活动激增到非洲荒漠草原干旱的一切而为人们所熟知。
科学家曾将这些温度波动归因于从南方带来温暖的洋流强度的自然振荡。
然而一个气候科学家研究小组在4月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提出,北大西洋上的大气雾霾——即从烟囱到火山喷出的所有小微粒——的盈亏驱动了这里的海洋温度变化。
雾霾通过遮挡射向海洋表面的光线数量来发生作用,就像在美国所处的大西洋中部上空拍摄的图像(如图所示)所展示的那样。
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气候学家Ben B. B. Booth和同事指出,较早的气候模型无法重复这一效应,而新一代的模型则办得到。
如果雾霾真的驱动了大部分的北大西洋温度波动,那么长期的气候预报将不得不介入遥远的雾霾业务,从而预测火山的爆发和污染物的趋势。(来源:中国科学报 赵熙熙)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42510372136823528.shtm
2013年1月潮汐组合:低温进入高潮
2012-11-29 06:53
2013年1月潮汐组合:低温进入高潮
杨学祥,韩延本,乔琪源,杨冬红
2012年10月-2013年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1月是2012年10月-2013年1月强潮汐时期的第四个月。全球7级以上地震,9月发生1次,10月发生2次,11月上旬发生2次(截止到28日),地震增强趋势明显,伴随厄尔尼诺的增强,11-12月地震可能进入本轮高潮,1月低温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A:2013年1月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2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1月12日为日月大潮,10日月亮近地潮,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0.5247度,三者两两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强,潮汐南北摆动最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月19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2度。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1月2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0.92863度, 22日为月亮远地潮,21日为冬至,太阳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半),23日月亮潮和太阳潮近似在同一纬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恨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月27日为日月大潮,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2度。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729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