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2年12月21日: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新纪元的开端

已有 6661 次阅读 2012-12-1 07:24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2, 冰期, 世界末日, 轨道周期, 间冰期

                  20121221: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新纪元的开端

                                  杨学祥

 

陈伟博士最近推荐了《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格雷格.布雷登(Gregg Braden)关于2012年世界末日的看法:这一天不是世界末日,它是这一个时代的终结日。

布雷登认为,玛雅历法是用数字描述宇宙周期的古代历法之一。古代玛雅人和其它很多土著民族,他们计算时间的周期,他们计算“大世纪”(Great World Age)。你我现在生活在一个极不寻常的、珍贵的、关键性的决定时刻,一个“大世纪”的最后一年。我们现在这个大世纪的周期,始于公元前3114811,这个周期的准确跨度是5125年,或者也可以说是1872000天;这个数字是准确无误的。玛雅人通过历法盘铭文知道了这一大世纪的起始,并知道了1872000天之后,这个起始点会再次发生。因为每次循环都是如此,因为他们懂得地球的这种运行规律和周期。这个循环的周期是1872000天,也就是说,1872000天之前,“银河时钟”已被设定好,开始倒计时。在此周期的任意时间点上,我们都能准确知道还剩下多少天,直到此周期结束。还有一种古阿兹特克Aztec历法(有人误将它当作玛雅历法),它在玛雅历法之后形成,但与玛雅历法的一些内容一致。玛雅人告诉我们:在我们这次文明之前,已经有过四个大世纪,我们正生活在第五纪的结尾。现在,科学研究和地质研究都已经证实:前面四个世纪,分别结束于一场全球性火灾、全球性风暴、全球性冰盖、冰川融化。请大家看一下,每个大世纪结束于四大基本元素——土、气、火、水,是不是很有趣?现在这个大世纪结束于——那个图像代表着“运动”。

玛雅文化是古代文明,如何与现代科学接轨非常重要。

20世纪最大的科学成就就是确认了米兰科维奇的天文冰期理论:全球气候和冰期间冰期转换具有2410万年的地球轨道周期,分别为近日点进动周期、黄赤交角周期和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1, 2]

2万年周期是岁差周期和地球近日点进动周期,准确的周期为2.17万年,分成四大季节:大春季、大夏季、大秋季、大冬季,每一个大季节恰好是5425年(误差为300年),与玛雅周期有很好的一一对应关系。前面四个(大)世纪,分别结束于一场全球性火灾、全球性风暴、全球性冰盖、冰川融化,应该对应大夏季、大秋季、大冬季和大春季。

我们正生活在第五纪(即玛雅纪)的结尾,按循序应该与大夏季对应,是全球变暖大季节。接踵而来的是大秋季、大冬季,即5125年以后将进入新的冰期。

全球性火灾大夏季已经过去、全球性风暴(大秋季)、全球性冰盖(大冬季)即将到来,是否如期发生,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汪品先,翦知湣。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第四纪研究。1999,(1):1~17

2. 徐道一, 杨正宗, 张勤文, . 天文地质学概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3: 158-174.

3.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136-154.

 

相关文献:

深刻的真相()——2012的秘密

作者:chenwei1130   标签:社会2012-11-30 21:41 星期五

深刻的真相()——2012的秘密

(美)格雷格.布雷登

 

(本文根据觉醒字幕组编辑的英文纪录片“深刻的真相()——2012的秘密”视频文字整理而来;视频翻译:尚林;中文整理:Chenwei1130,于2012.11.30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3582765&PostID=485878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8017.html

上一篇:2012年12月:厄尔尼诺的低潮过去将持续增强
下一篇:玛雅大世纪与海平面上升:古代文明对接现代科技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8 吴飞鹏 钟炳 许培扬 高绪仁 杨文祥 曾杰 赵斌 ying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