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温冻害频发:人为温室效应的局限性
杨冬红,杨学祥
中新网张家口9月3日电(谭地 宋锦丰)继8月22日至24日河北省张家口市10个县区遭遇50年一遇特大低温冷冻灾害后,9月2日夜间,张家口坝上地区再次出现极端低温天气,部分地区温度达到霜冻点。张家口市减灾委称,相关农作物损失的具体数据正在统计中。
据张家口市气象台台长黄山江介绍,9月2日,张家口普降大到暴雨;2日晚,坝上和坝下高寒地区温度骤降,部分地区出现霜冻,对农作物产生较大影响。黄山江说,一般温度低于4℃以下,即可视为霜冻点。本次降温,达到霜冻点的地区主要涉及坝上张北、尚义和康保三县,最低气温仅3.4°。
据张家口市气象局消息,未来几天,由于受到冷空气影响,张家口地区气温还将持续下降,4日至5日早晨坝上及坝下高寒区将出现持续霜冻,其中尚义县最低气温将达到0℃。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2/0903/c136657-18907297.html
潮汐组合D:8月24日为日月小潮(上弦)和月亮近地潮,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1.37927度,两者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8月31日为日月大潮,9月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7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达到最大值。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89985.html
我在2012年1月31日指出,统计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都会给中国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如1954、1957、1964、1969、1972、1976、1977、2008、2010年。
频繁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交替将导致强震频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2865
我在2012年3月28日指出,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发生,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强震、干旱、流感、低温冻害。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6年和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2010年、2011年的拉尼娜事件都对应全球的严重低温冻害事件。
关注不同寻常的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它是未来全球灾害的根源[26-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2439.html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强潮汐、强震和厄尔尼诺为什么会带来严重低温冻害?
巨大火成岩省形成时释放的CO2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但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巨大火成岩省有多种作用,温室效应只是其中的一种。使海洋底层水增温,这是巨大火成岩省无可替代的致暖作用。巨大火成岩省的海台和洋壳产量在白垩纪是最高的,洋壳产量的最高速度为37×106 km3/Ma(目前的洋壳产量为17×106 km3/Ma)[8, 11],对海洋温度的提高贡献最大。存储在海洋中的碳只要释放2 %,就将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一倍[3]。海洋是CO2的储库。在1 个大气压下,海水温度从0℃ 升高为25℃,每克海水可释放约1 cm3体积的CO2,释放量与残留量的比值约为1:1。目前全球海洋溶解的CO2是大气中CO2的13倍,以此比例,海水升温25℃,大气中CO2的含量应该增加到现在的6.5倍,这表明白垩纪海洋增温释放的CO2是大气CO2浓度增高的主要来源。
近一亿年间海洋底层水冷却了摄氏15℃,大气冷却了10-15℃[6],而第四纪冰期到来之时,海洋底层水温度为0℃[22],目前为2℃。这表明全球温暖期对应海洋底层水的高温期,全球大冰期对应海洋底层水低温期,海洋底层水是地球储存“冷能”的仓库。新洋壳生成和海底火山活动引发的海温升高和海水中CO2释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这是人为温室效应所不能达到的,因此,这一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Eddy等人估计,太阳常数的变化至多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受到零点几度的扰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激发低层大气发生变化的机制[23]。这表明,太阳活动本身的变化量很少不是障碍,关键在于其他因素对太阳能量的积累和释放,譬如“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只要存在温度较低的海底冷水层,“强潮汐降温效应”和“深海巨震降温效应”就会起作用[24, 25],引发全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冷[6]。消除海底冷源是巨大火成岩省形成时的关键性致暖作用,人为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对海洋底层温度的影响是缓慢和微弱的,没有有效的传导机制,难以替代自然的巨大火成岩省的作用。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短周期的对应关系是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但是,火山长周期的对应关系却是火山活动峰值与全球无冰期对应,而谷值与大冰期对应。后者表明火山喷发的CO2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温室效应仅仅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一种因素,在白垩纪时,巨大火成岩省和大洋地壳产量是最多的,其释放的热量加热海水使海水中的CO2释放到大气,这是人为温室气体所不能替代的。
在距今5亿年以来的地球历史中,火山活动高峰对应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自转加快,火山活动低谷对应全球气候变冷和对应地球自转减慢。在距今0.65-1.4亿年前的白垩纪表现最为明显,在距今大约16.4~15.7 Ma的中新世中期也很突出。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和角动量交换使热能和动能集中在核幔边界是其一一对应的原因。
德雷克海峡通道的打通是在始新世和渐新世完成的[26-28]。白垩纪的最强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和德雷克通道封闭有关;中新世中期的较弱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和德雷克通道打通有关。认真研究这一差别对温室效应影响目前全球变暖的程度非常重要。海底火山喷发不仅喷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而且加热了底层海水,消除了使全球气候变冷的“冷源”,使海水中的CO2大量释放,这是白垩纪发生最强的全球变暖的原因,也是人为释放温室气体所不能替代的。相反,伴随火山喷发的减弱,全球变暖规模逐渐减弱,德雷克海峡的打通使南极变冷,逐渐成为冰盖策源地。忽略海底火山活动和洋壳产量对海温变化的影响,简单地以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来判定全球气温变化将产生巨大的误差。
近一亿年间海洋底层水冷却了15℃,大气冷却了10-15℃[6],而第四纪冰期到来之时,海洋底层水温度为0℃[22],目前为2℃。海洋底层温度变化是大气温度变化的可靠前兆。这表明全球温暖期对应海洋底层水的高温期,全球大冰期对应海洋底层水低温期,海洋底层水是地球储存“冷能”的仓库,如果海洋底层水温度没有提高到一亿年前的水平,全球就不会重现中生代白垩纪的高温期,强潮汐和强震会不断用海底冷水来冷却大气,使气候变冷。
巨大火成岩省不仅释放了核幔边界的的热能和温室气体,而且增高了海洋温度,消除了海底“冷源”,释放了海洋中的温室气体,人为的温室效应不可替代,这表明自然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注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的8.6级地震。
关注2012年厄尔尼诺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478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881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