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北京暴雨难解缺水之痛:利用地下室蓄水

已有 6167 次阅读 2012-7-28 01:3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下室, 淡水危机, 城市内涝, 北京暴雨, 地下蓄水

北京暴雨难解缺水之痛:利用地下室蓄水

                                                  杨学祥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和能源,洪水是放错地方的宝贵淡水资源。每一座楼房都是最简便的蓄水井,可把降水收集起来,合理使用,也可以回灌到地下,提高北方的地下水位,地下室就是最好的蓄水池。地下室蓄水面积大,成本低,可解决城市路面硬化不渗水的难题,城市内涝问题,城市地下水位降低问题,城市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科学创新就是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96251

 

       对长期干旱且严重缺水的北京来说,这无异于一场及时雨。但是,这场及时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水危机难题。北京未来的发展,跨不过水危机这个问题。直面水危机,应对这个大考,北京需要更多智慧。

http://www.csstoday.net/Item/18312.aspx

 

       我在20104月指出,逢洪排涝,遇旱掘井,这是人类的短视行为,从此陷入缺水的恶性循环。尽一切可能扩大地表的蓄水空间才是唯一可行的科学措施。利用沼泽、湖泊、湿地、河道、沟渠、水塘、水库、水窖、地下室、地下空间蓄存雨水,是解决干旱的有效方法。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害怕洪水泛滥。无论是堵塞还是疏导,无论是修筑大堤,还是挖掘运河,人们总是期盼着泽国变成万顷良田。可是蓦然回首,我们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水资源是如此的匮乏。送走了滔滔东去的河水,我们却不得不忍受干旱的折磨。我们希望奔腾而来的洪水,远离我们的家园。可是,我们不知道,现在居住的地方,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园。是人类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排干了湖泊,放走了洪水,可是,却不得不忍受着干旱。面对西南地区大规模干旱,我们这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曾经弃置不用的宝贵洪水资源,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在长江大河上修建水坝,是人类文明必然的选择[21]

 

       我在200442指出,自然补水的规模和速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我们曾指出,抗旱打井,抗涝排洪,这是人类传统的抵抗自然灾害的方法。其结果是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日渐枯竭,全球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地方政府如果不在蓄水防旱上有所作为,长期的旱灾威胁就不可避免。在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今天,有些地方却要发展“井旁经济”,科盲带给经济发展的是巨大的破坏作用[22]。伴随地下水的枯竭,井旁经济必然破产,古今中外,案例无数。

 

       我们在2005131至出,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23]

 

       洪涝灾害本身也有利有弊,即在人类蒙受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大陆也得到充分的地上水和地下水的补充。近30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的减少与干旱灾害的加重是并行的。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扩大地表和地下蓄水空间,蓄存洪涝时期的淡水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与水争夺存在空间的矛盾[24]

 

       中国气候由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型给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带来不能错过的百年机遇,它不仅能解除中国北方近30年的旱灾威胁,而且为30年后的另一次南涝北旱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全面扩大北方的地表和地下蓄水。退田还湖,恢复湿地,回灌地下水,将洪涝时期的淡水储存起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2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0548.html

 

       雨季把洪水排进大海,旱季也只能受干旱的煎熬,增大地表蓄水和地下蓄水,是解决北京缺水的长远之计,特别是利用地下室蓄水,是解决城市内涝与地下水短缺矛盾的最佳方法。

 

       利用地下室蓄水的方案已经提出两年了,相关部门没有作出回应。事实上,城市的地下室已经变成了蓄水池,只不过蓄的是污水,是上下水泄露的集聚地,是城市内涝的泄洪区,不仅无利反而有害,污染了地下水,没人看到,更没人治理。合理的利用有待于相关部门的科学管理。

 

       根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数据,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城镇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达到2.3亿立方米,而目前城镇建设的雨水收集系统收集水量不到2000万立方米,雨水利用空间很大。如果能在最大程度上把这部分雨水利用起来,不但可以减轻北京市政防洪排涝的压力,更为缓解北京水资源严重短缺提供了一条稳定的来源。

 

  雨水收集是个低成本、高效益的项目,尽管北京这些年来也做了一些雨水收集的项目,但规模都比较小,整体发展步伐缓慢。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除了人们对雨水利用认识不足、没有切身体会到缺水程度之严重外,和政府部门没有把雨水利用纳入城市规划范围、没有出台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法律有关。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雨水收集做得比较好的国家,除了形成了一套规范性的收集体系之外,还进行了专门的雨水收集立法,通过把法律手段、技术手段、经济手段、管理手段等综合起来,多管齐下,实现了雨水有效利用。

http://hj.ce.cn/news/2012-07-27/1338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600.html

上一篇:立交桥等人造负地形设立水深标志、危险警戒线和电子预警装置
下一篇:气象学家不认识拉马德雷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4 钟炳 毛克彪 ddsers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