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特大地震蓄势待发:环太平洋地震带正在均衡调整

已有 3879 次阅读 2012-4-3 07:3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厄尔尼诺, 特大地震, 太平洋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正在均衡调整:特大地震蓄势待发

                                                         杨学祥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首相野田佳彦2日在参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就可能造成大规模灾害的首都直下型地震指出,即使明天发生也不足为奇,情况非常紧迫,表示将加紧强化预防措施。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的研究结果认为,未来30年内南关东地区发生首都直下型等里氏7级地震的概率约为70%。野田强调:鉴于东日本大地震的教训,需要制定出能够承受远超此前预想的巨大地震的防灾措施。

  另据报道,日本内阁府的地震专家研讨会331公布了日本南海海沟发生最大级别地震时的海啸预测高度。预测说,如果发生里氏9级地震,某些地区遇到的海啸高度最高可达34.4

http://world.people.com.cn/GB/17567567.html

 

     大震将临的形势确实很严峻,环太平洋地震带频繁的地震调整已经给出了确切的大震信息:东西南北6级以上地震频繁发生:

 

     1 20123月以来6级以上地震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太平洋

地图 2012-04-03 01:36:45 6.1 16.5 -98.3 10 墨西哥               东北

地图 2012-03-27 19:00:43 6.0 39.8 142.2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西北

地图 2012-03-26 06:37:07 7.1 -35.1 -71.9 30 智利中部            东南

地图 2012-03-22 06:15:04 6.6 -6.2 146.0 100 巴布亚新几内亚      西南

地图 2012-03-21 02:02:49 7.6 16.7 -98.2 20 墨西哥               东北

地图 2012-03-21 01:56:23 6.0 -3.8 140.2 70 印度尼西亚           西南

地图 2012-03-15 05:13:09 6.3 -5.6 151.0 30 新不列颠地区         西南

地图 2012-03-14 18:49:24 6.0 40.8 144.8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西北

地图 2012-03-14 17:08:35 6.9 40.9 144.9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西北

地图 2012-03-09 15:09:54 6.9 -19.1 169.6 30 瓦努阿图              西南

地图 2012-03-09 06:50:09 6.0 39.4 81.3 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

地图 2012-03-05 15:46:07 6.2 -28.3 -63.3 550 阿根廷               东南

地图 2012-03-03 20:19:56 6.9 -22.1 170.3 20 洛亚蒂群岛地区        西南

http://www.ceic.ac.cn/

 

20123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活跃期

2012-2-5 13:49

                  20123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活跃期

                                杨学祥

 

    201112月至20122月,20128-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3-7月,2012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3月是上半年第1个强潮汐月,3-7月为超长强潮汐时期和地震活跃期,潮汐强度相对变大,地震活动增强,5月进入地震高潮。今年冬春弱潮汐在前,强潮汐在后,后期较冷,时间延长,有利于出现倒春寒。

 

    潮汐组合A201231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32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2.14870度,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可激发冷空气南北震荡。

 

    潮汐组合B201238为日月大潮,8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85度,310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315为日月小潮(下弦),1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2.0326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D322为日月大潮,2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36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329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1.89075度,331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两者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本月为强潮汐时期,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4484

 

    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9.1级地震和海啸,20053282007912又接连发生8.6级和8.5级两次以上地震。后两次的潮汐位相与第一次相反,这表明第一次地震的能量已释放完毕,后续两次地震是反方向的调整。

 

    195739阿拉斯加发生8.6级地震,1964327196524又接连发生9.2级和8.7级两次地震。三次地震的潮汐位相相同,这表明第一次地震是前震,第二次地震是主震,第三次地震是余震,没有调整过程。

 

    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的现象值得关注。

 

    2011311日本9级地震发生后,至今未发生8级以上地震,表明其能量还未释放完毕,属于阿拉斯加类型,但由于半岛和岛之间有区别,间隔时间不会太长,不会超过7年,3月和9月为最可能的发震时段。

 

    关注日本9级地震一周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377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4656

 

日本近期确实存在发生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风险,连续发生9级以上地震尚无历史先例。与日本相比,南北美洲和俄罗斯东部沿海,特别是堪察加半岛,发生9级以上地震的几率会更大。根据表18.5级以上地震在2012-201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将频繁发生,不仅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中国西部也有可能[1]

 

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发生,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国内外研究表明,环太平洋地震的地震火山集中爆发与厄尔尼诺事件相伴生,近期频发爆发的地震火山活动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前兆。

国外研究的证据显示从19641987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20oS40oS插入式的地震活动相关。这个地区包含了地球上最广阔的山脉体系之一,巨大的能源通过海底火山和热液活动释放出来。不顾它们无规律的循环速率和周期,厄尔尼诺和地震群几乎同时发生。在过去最持久的6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相一致,它们在19641992年沿东太平洋隆起从15oS40oS同时发生[8]

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我国气象工作者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了统计,发现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9]。统计还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10]。侯章栓等对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的结果表明,火山活动是影响ENSO(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最重要的外强迫因子[11]。它不但揭示了地球流体、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且使厄尔尼诺的海底火山说得到有力的支持[12]

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的转换,使赤道东西太平洋海面的高度反向升降20-40厘米,重力均衡运动导致洋壳反向升降7-13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这是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期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频繁发生地震火山活动的原因,强潮汐起激发作用[16-1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2439

 

2012年4月2日太平洋海温矩平

2012年3月29日太平洋海温矩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4777.html

上一篇:墨西哥南部发生里氏6.3级地震:关注潮汐组合
下一篇:兵团农二师塔里木垦区遭沙尘暴狂袭:关注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7 周少祥 吴吉良 钟炳 杨文祥 陈永金 全嬿嬿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