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厄尔尼诺和地球自转加快

已有 2708 次阅读 2012-2-24 10:4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球自转,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和地球自转加快
    杨学祥,杨冬红
    计算表明,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8230
    2009年地球受洋流影响自转速度加快0.1毫秒。 2009年出现的怪异现象由不同寻常的厄尔尼诺现象所致。通常情况下,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南美洲西北海域的海面温度超过正常水平。2009年,温度较高的海水集中在太平洋中部,这种类型的厄尔尼诺现象被称之为“Modoki”。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相关新闻:

2009年地球受洋流影响自转速度加快0.1毫秒
2012-02-24 09:54:44 http://www.gmw.cn 来源:新浪
科技  0发送给好友 
漂浮在南极洲洋流上的冰山
  新浪环球地理讯北京时间2月2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和欧洲科学家进行的
研究发现,2009年的地球自转速度曾一度加快。研究论文合著者、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史蒂文-马库
斯表示,在两周时间内,地球的旋转速度比正常情况下快了大约0.1毫秒。这种加速可能与南极洲周围的
洋流有关。
  马库斯指出:“地球的这种加速就像花样滑冰选手旋转时缩回手臂。”缩回手臂能够加快旋转速度
,根据物理学定律,花样滑冰选手必须保持角动量守恒。马库斯说:“花样滑冰选手伸开手臂时,他们
的动作非常快,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大圈,缩回手臂时,圈子变小,为了拥有相同的角动量,她必须加快
旋转速度。地球也是如此。如果洋流速度减慢,地球的旋转必须加速,以保持角动量守恒。”
  科学家很久以前就发现,洋流和大气流动速度会对地球旋转速度产生轻微影响,也就是说,导致一
天的时长发生变化。马库斯说:“洋流的影响程度较小,因为洋流的速度不及大气流动。”2009年11月
,南极绕极流的减速幅度远远超过正常水平。在有关地球旋转的数据中,科学家发现了这一点。根据宇
航局科学家的研究,南冰洋在2009年最后几个月出现“异动”。有关地球短暂加速的研究论文将刊登在
《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
  此前的两篇研究论文指出,太平洋东南海域的海面温度偏高,同一海域的海底压力同样偏高。2011
年8月,《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刊登了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员李通(Tong Lee,音译)的一篇研究论文。
论文指出,2009年出现的怪异现象由不同寻常的厄尔尼诺现象所致。通常情况下,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
,南美洲西北海域的海面温度超过正常水平。2009年,温度较高的海水集中在太平洋中部,这种类型的
厄尔尼诺现象被称之为“Modoki”。
  马库斯说:“厄尔尼诺现象能够通过所谓的‘大气桥’在短短数天内与南极绕极流联系在一起,速
度远远超过洋流。”夏威夷大学海洋学家萨曼塔-史蒂文森在接受邮件采访时表示,科学家仍在讨论
Modoki是否变得越发普遍,基于过去几十年的观测,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至于Modoki的这种
趋势是否与自然变化或者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有关,专家们仍缺少足够数据加以证实。如果是后者
,地球旋转加速的情况将更加常见。
  史蒂文森说:“厄尔尼诺或者拉尼娜现象能够形成大气波,向下传导至南半球,影响环流。如果大
气环流发生变化,海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或者拉尼娜现象对南极的影响
方式可能发生潜在变化。据我所知,没有人确切知道气候变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南极洲海洋对厄尔
尼诺的反应。”(孝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0850.html

上一篇:日小岛深海鱼浮上水面 岛民忧大震将至:海岛强震连续发生
下一篇:云彩10年降了三四十厘米和地球气温下降与拉马德雷有关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