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借贷经济的神话:还有多少金融泡沫行将破灭?

已有 3327 次阅读 2011-5-9 11:44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借贷经济, 金融泡沫

    借贷经济的神话从古就有,贻害至今,关键在于其本身并不能增值财富,如果没有其他经济形式的支持,泡沫破灭在所难免。从美国的次贷风暴,到包头惠龙集团负债破产,前车之鉴并未起到避免重蹈覆辙的作用。
    有一个“物理大师”是靠借贷起家的,今年编一个理由从张三借10万,明年再编一个理由从李四借12万还给张三。如此反复,可以挨过几年。可是,这套把戏不能无穷次的使用,因为相信你的人数有限,因而可用的时间也有限。一旦找不到下一个借款人,本金加利息越滚越多,10万元借款导致上百万的债务纠纷。
    包头惠龙集团在包头商界举足轻重,民间传说资产高达40亿元,可是在表面光鲜的背后,是背负高达12.37亿元的巨额民间债务,包括商业银行、农信社、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或多或少地牵涉其中。金融泡沫之后是水尽鹅飞,在民间金融活跃的包头引发了一场金融余震。
    靠借贷经济发财短期有效,长期有害,没有其他经济形式支持就难以持久:借债总是要还的。
   
 
包头亿万富豪自焚身亡引发当地民间借贷余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9日01:41  北京晨报
  4月13日,包头惠龙集团董事长金利斌自焚身亡。然而,随着这个在包头商界举足轻重、民间传说资产高达40亿元的商人的身亡,其身后高达12.37亿元的巨额民间债务浮出水面,包括商业银行、农信社、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或多或少地牵涉其中,金利斌的倒下,在民间金融活跃的包头引发了一场金融余震。
  传月还利息两亿
  54岁的于成飞(化名)得知金利斌死亡消息时正在吃饭,闻讯后一口饭喷出,心脏病发,家人送至医院后抢救无效,于4月16日凌晨去世。他是上千名为金利斌和惠龙集团融资的民间借贷人之一。金利斌的突然身亡,让众多债权人和股东措手不及,巨大的恐慌开始在人群中蔓延。
  据相关媒体报道,惠龙集团民间高额利息融资共达12.37亿元,银行贷款1.5亿元,合计14亿多元。当初,债权人凭借对金利斌的信任,借出了高额贷款,也获得了不菲的利息回报:借贷10万元以下的债权人每月2分利;借贷10万元以上的债权人每月3分利。这显然比存在银行里的利息高出数倍。
  于是包头民间向金利斌贷款的人越来越多,从公务员、餐馆老板、教师,再到超市里卖菜卖馒头的,从数百万元到几万元不等,金利斌的民间借贷几乎囊括了包头市各个阶层。几千万上亿元的借款者,在金利斌众多的债权人中并不罕见。
  “惠龙这几年来实际上平均每年高息融资都在两三个亿,每天需支付的利息就得500万元。”对惠龙集团颇为了解的包头市工商联副主席马为民说。而坊间传闻,金利斌每月偿还的利息甚至高达两亿元。
  一银行职员藏匿
  金利斌疯狂借贷的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借贷人的疯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人用自己的房产、汽车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再借贷给金利斌。而有银行职员更借职务之便,高息吸储再转手借贷给金利斌,只是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息收入。
  据知情人士透露,一笔500万元的贷款来源于当地某农村信用社的一位职员。“她以每月1分2的利息吸纳了近千万元的存款,再以3分利贷给金利斌。”在得知金利斌身亡后不久,该职员意识到借给金利斌的钱收回无望,在被众多借贷人上门要债之时,她选择了藏匿。
  典当行否认借贷
  包头的民间借贷十分兴盛,当地盛传有不少典当行也是惠龙的大债权人。在金利斌死后的两个多星期内,出于恐慌,包头市各大典当行遭遇较为集中的兑付。
  一位债权人透露,位于包头市东河区的包头时代典当有限责任公司曾向金利斌借贷了一笔6000万元的资金,以及担保了一笔7000万元的资金。
  5月4日,该公司副总经理赵艳茹对这两笔款项予以了否认,她承认公司有一位债权人借给了金利斌6000万元,但强调其是个人行为。
  据《中国经营报》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4)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5-09/014122427441.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2175.html

上一篇:久旱无雨河塘见底 蠓虫肆虐: 关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
下一篇:桂林遭暴雨袭击部分公路塌方 漓江逼近警戒水位:与拉尼娜和潮汐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7 王号 侯成亚 陈辉 钟炳 yinglu ruben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