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玛雅人“长历法”的轨道周期:气候突变并非世界末日

已有 6393 次阅读 2010-4-9 05:3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2, 历法, 气候突变, 轨道周期

玛雅人“长历法”的轨道周期:气候突变并非世界末日

            杨学祥,杨冬红

 

    美国科尔盖特大学考古天文学家安东尼-阿维尼是一名玛雅文化研究专家。阿维尼表示,“在玛雅历法中,1872000天算是一个轮回,即5125.37年。”

 

  玛雅人对于时间的计算比其他许多文化都要精细。阿维尼介绍说,玛雅人曾经发明了所谓的“长历法”,这种历法把最初的计算时间一直追溯到玛雅文化的起源时间,即公元前3114811日。根据“长历法”,到2012年冬至时,就意味着当前时代的时间结束,即完成了5125.37年的一个轮回。长历法于是重新开始从“零天”计算,又开始一个新的轮回。阿维尼认为,“这仅仅是一个重新计时的思想,与我们每年元旦或周一早上重新开始一年或一周生活完全一样。”

 

在阿维尼看来,玛雅预言中关于20121221是世界末日的说法是一种被误解的说法。那一天是玛雅历法中重新计时的“零天”,表示一个轮回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而并非指世界末日[1]

 

5125.37年的一个轮回有明确的地球物理意义:地球轨道的近日点从在春分算起,经过5125.37年近日点在夏至,再经过5125.37年近日点在秋分,再经过5125.37年近日点在冬至,再经过5125.37年近日点又回到春分,一个周期为2万年左右。由于日地最近距离的纬度变化影响到气候变化,米兰科维奇的天文周期理论得到冰川资料的证实,冰川确实存在2410万年周期。因此,玛雅人以5125.37年为一轮回,即春分大轮回、夏至大轮回、秋分大轮回和冬至大轮回,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与之对应的气候变化是南北半球同温、北半球暖南半球冷、南北半球同温、南半球暖北半球冷[2]

 

中国土壤地理专家认为,在数千年以前,罗布泊曾是一个面积广大的淡水湖。塔里木河古三角洲前缘,由西南向东北、由高到低有3个湖盆,分别是台特玛湖、喀拉库顺湖和“大耳朵”湖区的罗布泊,这3个湖盆之间曾有水道相连。通常所说的罗布泊,是指这一地区最低的“大耳朵”湖区。由于湖水大量蒸发而盐分不断聚积,罗布泊变成寸草不生的盐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旱区土壤盐渍化中比例尺调查图新法探索课题组的一份实地调查报告显示,罗布泊“大耳朵”干涸湖盆盐壳下113深处,有着20厘米厚的灰黑色淤泥层。通过对5个剖面淤泥层的碳十四测定,这些淤泥是5000年至6000年前有机物质的沉积[3]

 

这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罗布泊曾是一个淡水湖,而且湖中水生植物茂盛;其后才经历了由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以至盐湖的演变过程[4]

 

气候变冷导致沙漠化。第29届和第30届世界地质大会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球气候的长期趋势是趋向一个新冰期,而人类的短期行为会使地球趋向变暖。在最近一次气候最适条件下亚非沙漠地带曾被植被覆盖。全球变暖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因为现在地球温度不一定是最佳温度。空间模拟分析指出,在全新世大暖期我国北方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9摄氏度,降水比现代多195mm,而1. 8万年前的最冷期,平均温度比现代低11.33摄氏度,降水量比现代少165mm。现在人们认识到,不把地质因素考虑进去,就难于搞清气候环境变化的实质。只有通过古今对比,才能确定人为影响的程度[5,6]

 

引人注目的是,大约5500年前,新到撒哈拉居住的牧民遭受了一次毁灭性气候的突袭。在几个世纪里,降水量急剧减少,苍翠的牧地退变为沙漠,牧民被迫另择栖息之地。许多科学家推想,由于7000年前到达撒哈拉的人类过度使用土地而使植被迅速消失。事实并非如此,计算机模拟分析表明,大约9000年以前降水量就开始减少。在那以前,地球在每年6月处于近日点,北半球处于热夏,南半球处于凉夏,强烈的季风给撒哈拉带来丰富的雨水;在那以后,即5000年前近日点在秋分,北半球逐渐变冷,使降水量急剧减少,到1224年近日点在冬至,南半球最暖,北半球最冷[7]。因为处于同一纬度,罗布泊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并为撒哈拉的演变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

 

一项计算机模拟分析显示,撒哈拉气候的巨大变化并不是人类引起的,地球轨道的逐渐演变使北半球变冷,季风变弱,导致降雨量减少,垂死植物减弱了蒸发作用,减少了降水的再循环,导致更多植物干枯死亡,苍翠的牧地退变为黄沙,居民被迫另择栖息之地[7]。这是变冷导致民族大迁移的例证。任振球在1990年就提出北半球变冷导致沙漠化的观点[8]。                                 

 

能产生降水再循环的不仅有陆地植物的蒸发作用和季风作用,还有热点和构造活动的释热释气作用。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强构造活动的热点,也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热带森林纬度最高的气候变化启动区[9]。热点和构造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增大温度梯度加强大气对流,其二是把地下水和地幔水带到大气参加降水循环。对比马宗晋等给出的20世纪中国大陆及临区五个地震活动幕的时空分布[10]和高庆华等出的20世纪中国七大江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年份[11],可以明显看到地震活动与特大洪涝灾害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比全球地震带,沙漠带,构造活动带和水系分布图可以发现,沙漠区主要分布在无地震,少水系,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台和地盾,如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西部。                              

 

高庆华等指出,1998年大洪水是仅次于1954年的全国性大洪水,也是90年代我国严重洪水灾害的重要标志。其出现频率与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相近,远高于其它时期[9] 根据马宗晋等提出的20世纪中国大陆及其邻区五个地震活动幕的空间分布,30年代、50年代和90年代严重洪涝灾害时期与第二、第三、第五地震活动幕相对应。1920~1937年,1946~1957年,1990~2003年发生在长江、黄河源头的强震幕是305090年代严重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11-13]。                             

 

全球气候变化对降水也有影响。20世纪30~40年代是全球暖期,60~70年代变冷,80年代又迅速变暖。因此,暖期的强震幕对应高降水,冷期的强震幕(如,1897~1912年的第一幕和1966~1980年的第四幕)降水相对变少,而80年代迅速变暖是1981~2000年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相对全球沙漠化而言,强降水是一件好事,它表明季风深入大陆内部,可大大缓解沙漠化的进程。暖期和构造活动产生强水表明,太阳能和地球内能是降水的主要能源[13]

 

沙漠化具有明显的地球轨道周期。撒哈拉沙漠中部的提贝斯提高原也有活火山,但其目前的活动强度还不足以引起强降水循环。一万年前的撒哈拉大草原表明其大气对流和构造活动也十分强烈。这不仅是由于那时近日点在夏至导致北半球变暖,而且因为内核向北半球趋近导致热心向北半球偏移(目前热心向南半球偏移[12])。笔者曾证明,太阳斥力不仅压缩了地球空间磁场形成空间外磁尾,而且压缩了液核磁流体形成内磁尾和内核的向光振动。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相对摆动,内核也有一个一年为周期的南北振动,因目前近日点在冬至,这个振动的总趋势是内核向南半球偏移,南半球是热半球,南半球海底扩张处于极大值,在一万年以前情况正好相反。

 

这就是内核南北振动的地球轨道效应。它与米兰科维奇天文周期一样,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14]

 

内核南北振动造成的气侯历史是:1.65~1.10万年前近日点从春分到夏至,内核向北半球偏移并在1.10万年前达到最大值,形成北半球内能释放高峰和北半球冰盖的最大融化期;在1.10~0.55万年前,近日点由夏至到秋分,内核回归地心,内能释放在0.55万年前达到最小值,北半球逐渐变冷,降水量也逐渐减少,这是0.55万年前毁灭性气侯变化突袭撒哈拉的原因;0.55万年前~公元1250年近日点从秋分到冬至,内核向南半球偏移并在1250年达到最大值,形成内能向南半球释放高峰。这是中世纪暖期产生的原因;从公元1250~6750年,近日点从冬至到春分,内核回归地心,内能释放逐渐减弱,14~17世纪小冰期气侯表现了这一趋势,变冷高峰将出现在公元6750年。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10万年周期)和黄赤交角的变化(4万年周期)会强化这一作用。4万年后的偏心率最小值将导致冰期降临。

 

人们往往把这一小冰期气候单纯地归因于太阳活动的低值,实际上单凭太阳辐射能量的减少还不足以解释气候的巨大波动。对宇宙飞船测量数据的分析确定,太阳的辐射输出变化于0.1-0.3%的水平上。Eddy等人估计,气候响应与正常发生的变化相比是很小的——太阳常数的变化至多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受到零点几度的扰动。问题的关键是能够激发底层大气发生变化的机制。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中2%的能量。因此臭氧洞漏能效应可能是除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外最可靠的地表增温途径。在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可以把磁层顶到地心距离由8——11个地球半径压缩到5——7个地球半径,增強大氣環流,破壞臭氧層,引起内核大规模振动,激發海底熱幔柱噴發,形成海底鍋爐效應。它可以解释气候万年,千年,百年和十年尺度的变化。许多人注意到了冷气候与强地磁场的关系,地磁场强度亦有明显的2万年,4万年和10万年轨道周期,漏能效应和内核振动是一种合理解释[12-15]

 

根据目前的地球轨道参数,地球近日点在每年的134日,冬至在每年的1221-23日,相差11-12天,即处于冬至大轮回向春分大轮回转变阶段,从1224年算起,5125.37年后,即公元6349-6350年地球近日点与春分重合。

 

 

参考文献

 

1.  美国科学家批驳世界末日6大预言:2012年两极倒转?20091111 09:55 来源:新浪。(景远)http://civ.ce.cn/main/todaynews/200911/11/t20091111_20392815.shtml

2.  杨学祥。玛雅人“长历法”的科学意义:并非世界末日。发表于 2010-4-8 17:43:55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0080

3.  赵春晖。专家称数千年前罗布泊曾是个面积广大的淡水湖。http://news.tom.com 200503272151。来源:新华网。http://news.tom.com/1002/3291/2005327-1988910.html

4.  董永彪。罗布泊干涸时间有新说 美军用卫星图片最新解密。2005-3-23 18:43:00http://www.xjnews.com.cn/news/2005-3-23/2005323184233.htm

5.  陈毓川,张之一,项礼文,等.  90年代地球科学的动向 .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717165, 185204.

6.  杨学祥. 位能、形变能与热能的转换及全球变化的能量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科技快报) 200067):878~880

7.  Sarah Simpson,撒哈拉的沙漠化,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2000,(1

7.70

8.  任振球. 全球变化. 科学出版社. 1990, 193~213.

9.  湯懋苍,钟大赉,李文华等.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是地球热点的证据.中国科学,D辑,1998285):463~468

10.              马宗晋,杜品仁.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99~102

11.              高庆华,张业成,张春山. 论我国洪涝灾害不断加剧的地质环境因素. 见:邓乃恭, 雷偉志主編,大陸構造及陸内變形暨第六屆全國地質力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地質出版社。1999 180~184

12.              杨学祥.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8):1003~1005

13.              杨学祥. 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 科学, 1999, 511):46~48

14.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15.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沙漠化的地球轨道周期。2005-3-30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5159.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0202.html

上一篇:玛雅人“长历法”的科学意义:并非世界末日
下一篇:1947年至1999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
收藏 IP: .*| 热度|

6 鲍得海 钟炳 杨正瓴 邸领军 杜中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