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全球变暖说”泼点冷水
杨学祥
近30年来,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人们对变暖后果的担忧也与日俱增。全球变暖将持续多久?真得那么可怕吗?俄国科学家最近又给全球变暖的观点泼一瓢冷水。
争论是科学的生命
TOM科技讯 据俄罗斯新闻网
争论是科学的生命,没有争论的科学是死亡了的科学,是无法向前发展的。日前,一批美国科学家提出所谓的黑洞根本是子虚乌有的观点,引发激烈讨论。某些科学家甚至认为,这是为传统的黑洞理论敲响的第一声丧钟[2]。俄罗斯科学家伊戈尔-彼得罗维奇-科普洛夫教授则认为,宇宙从未发生过“大爆炸”。根据大爆炸理论,星系连同其它所有的恒星和行星都产生于一个所谓的奇异点。这个奇异点中集中了所有宇宙最原始的物质[3]。与这种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相对照的是,中国研究生质疑相对论被批为“想当然”,我们提出的“黑洞佯谬”观点长期受到冷落[4]。缺乏创新精神的中国科学面临生死抉择。
我们在《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年第三期《行星摄动与黑洞佯谬》一文中提出,数学抽象是客观实际的一种近似,数学奇点是这种近似导致的谬误。数学抽象造成的物质隐身术在黑洞理论中得以实现,该理论创造出一个没有形状不占据空间的巨量物质和无穷能量。当某种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时,人们也接受了某些不该接受的东西,这正是新理论的出发点[4]。马克思说得好:谬误构成了科学的阶梯。
从科学家打赌说起
据俄罗斯新闻网援引英国《卫报》报道,主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两名俄罗斯科学家坚持认为,全球变暖的危险过于夸张,今后10年全球气候将变冷,决定下注1万美元,与反对他们观点的英国气象专家打赌[5]。
俄罗斯科学院太阳地球物理研究所(伊尔库茨克市)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巴什基尔采夫和加琳娜-马什尼奇认为,对地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系活动的变化,而不是温室气体的排 放,地球变暖和回冷是对太阳黑子数量和大小变化的反应。由于今后数十年太阳将进入活动消极期,地球温度将会随之下降。大部分气象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其中包括正在为日本横滨市“地球模拟器”超级计算机项目工作的英国气象专家詹姆斯-
全球冷暖争论是一场长期的科学争论
人们可能对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6,7]。日本气象厅朝仓正在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可以不足500年,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变冷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8]。纵观历史多歧路,未来的主流又会是谁呢?
不过,不同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2004年媒体披露的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称,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2.
科学的不确定性:科学争论中的数学模拟漏洞
李崇银院士说,现在对全球增暖最主要的依据就是IPCC的一些报告。在IPCC报告里面,就是全球增暖,各种因素对增暖的贡献,你可以看到一张图,那里面就有不确定的地方,布什就利用这个东西,应该说是这样的一个问题,由于你科学上还没有完全确定。美国因为从科学界来讲,还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不同意全球增暖是温室气体造成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有影响的科学家持这样的一种观点。我认识的很有名的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好多年前就有他的一些看法,他认为热带的云和辐射的作用比温室气体的作用还大[9]。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10]。
近14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和我国近1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表明,1890-1924年是低温期,1925-1946年是高温期,1947-1976(在中国为1986年)年是低温期,1977-2000年为高温期[11]。温室效应无法解释其中的两个低温期的产生原因。在IPCC的各种因子造成的辐射强迫一览表中,有温室气体、平流层臭氧、对流层臭氧、硫化物、矿物燃料产生的有机碳气溶胶、矿物燃料产生的烟尘气溶胶、火山、太阳共8种因子。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因子都没有考虑。
提出温室效应的美国科学家季林(Keeling),在2000年又提出潮汐气候效应。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为1800年。潮汐大时,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12]。潮汐有13.6天、27.21天、27.55天、29.53天、2.2年、11年、22年、55年、60.6年、220年、1800年和5000年的强弱变化周期。
我们发现,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预测, 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这看似对立的两种现象共存正是物极必反的辩证规律。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发生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引发全球变冷。同样,全球变暖导致云层厚度增加,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地表,又导致全球变冷;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这都是大自然的自组织和自调节作用。没有考虑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因子的数学气候模拟,其可靠性应当受到质疑。
全球变暖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危害
在中国,主张全球温度将变冷的声音非常微弱,与主张全球变暖的主流派不成比例,即使偶尔出现的一点客观报道[8,14,15],也会被淹没在一片全球变暖的喧嚣之中。问题在于,中国人感兴趣的是研究结果,而不是研究过程。这恰恰是中国长期科技落后的原因: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真理,一切都在伴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一切都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历来判定是非。单凭科普知识,无法评论科学界的争论,人们需要掌握评价科学争论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符合程度[16-18]。认真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能够认清人类的弱点和偏见。
科学的规律具有对立统一性、否定之否定性和螺旋式上升性。其中,周期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科学实践的主要依据。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有人夸张地认为,全球将进入6000万年前的大温暖期,这是误解,人类还没有这么大的加速能力。温室效应仅仅是全球变暖的一种因素,它不能解释全球气候冷暖变化的波动历史。历史上比现在规模更大的全球变暖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消失的?目前的全球变暖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全球变暖说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近期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有六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19,20]。
按照全球变暖说,准60年周期的全球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期不再出现,今后禽流感不会在人类间爆发。肯定地说,这种预测有极大的危险性。在地球进入30年冷周期的预测上,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与部分中国气象学家(如,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和任振球等)的观点是一致的[21],至少到2020年,低温和禽流感就会光顾人类世界。同样一个观点,由外国人说出就比由中国人说出更起作用。这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迷信。在资源和能源日渐短缺并成为战争根源的今天,全球变冷比全球变暖具有更大的风险,会给人类造成更多的伤害。科学的争论会减少人类更多的历史遗憾。
参考文献
1. 伊凡 编译。俄科学家称:2012开始全球将遭遇气候变冷50年。
2. 久亮。美科学家称宇宙间不存在黑洞 引发激烈讨论。
3. 久亮。俄罗斯科学家称宇宙从未发生过大爆炸(图)。
4. 杨学祥。行星摄动与黑洞佯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2000,6(3):365-367
5. 固山。俄英学者下注1万美元 赌10年后全球是否变冷。 http://www.sina.com.cn
6. Dansgaard, W., Johnsen, S.J., Clausen, H.B. & Langway, C.C., Climatic record revealed by the
7. 赵希涛, 杨达源.,等. 全球海面变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48~149
8. 预测不一 下次冰期何时到来仍是未解之谜。网易科技报道 http://tech.163.com 前往科技论坛http://tech.163.com/04/1121/14/15NFVBSP0009rt.html
9. 李崇银,潘锋。李崇银:关注全球环境变化。中国科学院网站。
10. 周光召. 若干基础科学的发展趋势. 科学. 1996, 48(5): 4~7
11. 丁一汇,张锦,徐影,宋亚芳。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7,31,70。
12.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J]. PNAS, 2000, 97(8): 3814-3819
13. 杨冬红,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J].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14. 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15. 杨学祥,杨冬红。冷静看待全球变暖:谁控制了21世纪全球温度变化?
16. 杨学祥. 全球变暖:从科学到神话.
17. 杨学祥。全球变暖:从科学到神话。国家气候中心。关于我们-相关消息专栏。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83&NewsID=792
18. 杨学祥。科学家间的较量:全球变暖与全球变冷的一场特殊争论。
19.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20. 杨冬红,杨学祥. 禽流感爆发的六大特征及灾害预警. 气象港-科技文章-理论.
21. 杨学祥。再论跟风派的尴尬。
2009-09-29 09:28:1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跟贴 11 条 手机看新闻
匹兹堡主流态度对气候变暖持怀疑态度,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强求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无懈可击,因为除非山崩地裂、人类灭绝的那一天到来,我们是不能排除气候变暖学说错误的可能性的。这里的关键是,美国舆论并没有在气候变化上拧成一股绳。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0929/09/5KCAVB6F000125LI.html#
杨学祥;给“全球变暖说”泼点冷水[J]世界环境.2007,(2):60-6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