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美国加州“威洛乌大火”蔓延 高温干旱持续笼罩美国西南部各州:美国为什么多灾多难?

已有 1923 次阅读 2021-6-20 07:49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美国加州“威洛乌大火”蔓延 高温干旱持续笼罩美国西南部各州

2021年06月20日 02:08 央视


  美国福克斯新闻当地时间6月19日报道,由于高温和干旱持续笼罩加州,“威洛乌大火”(Willow fire)在一夜之间发酵,从18日下午3.035平方千米的燃烧面积跃升至19日清晨的8.094平方千米。

  “威洛乌大火”于当地时间17日20时10分在蒙特利县的洛斯帕德雷斯国家森林开始燃烧。洛斯帕德雷斯国家森林局发布推文称,目前有超过300名消防人员和投水直升机在协助灭火。由于加州周围关键水库的水资源缺乏,灭火也成为了难点。据报道,加州和科罗拉多河的水库水位已经降至历史最低点,并可能迫使依赖水库发电的发电厂关闭。

  美国西南部地区各州都处于高温和干旱之中,加州、亚利桑那州、堪萨斯州、犹他州、内华达州等多地发出高温干旱预警,提醒居民注意防暑,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并注意防火,以免再出现大面积火灾。美国多家媒体报道称,由于热浪持续来袭,中西部地区的电力供应也处于紧张状态。(央视记者 殷岳 许骁)

  (编辑 杨博任)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21-06-20/doc-ikqcfnca2034925.shtml?cre=tianyi&mod=pchp&loc=36&r=0&rfunc=79&tj=cxvertical_pc_hp&tr=12


蝴蝶效应 地下能量集中释放影响大气对流:美国为什么多灾多难?

已有 3260 次阅读 2019-2-27 10:39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美国灾难, 超级灾害链, 点源喷发球面数学模型, 极地涡旋

 地下能量集中释放影响大气对流:美国为什么多灾多难?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2012-2019年美国多灾多难

 

2017年是美国气象灾害损失“最大年”

2018-1-9 11:09:31

来源:新华网作者:林小春

    新华社华盛顿1月8日电(记者林小春)美国政府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说,2017年是美国气象灾害损失的“最大年”,飓风、山火和寒潮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306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当天发布报告说,2017年美国共经历16起单个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的气象灾害事件,2017年也因此与2011年并列成为10亿美元级气象灾害事件数量最多的一年,而3060亿美元的总损失超过前一个纪录年2005年的2148亿美元。

    这16个气象灾害事件包括一场干旱、两场洪水、一次寒潮、八次强风暴、三次热带气旋和一次波及多个地区的山火,导致至少362人死亡。

    其中,去年8月横扫得克萨斯州南部地区的“哈维”飓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250亿美元,在美国历史上仅次于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此后的“玛丽亚”和“艾尔玛”飓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达到9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在美国历史上分别排名第三和第五。

    此外,2017年美国西部山火肆虐,经济损失高达180亿美元,是原纪录的三倍。

    报告指出,自1980年以来,美国共经历219起气象灾害事件,总经济损失超过1.5万亿美元。平均而言,这38年平均每年有5.8起气象灾害事件,过去5年平均每年发生11.6起。

    报告还显示,2017年,美国平均气温为12.6摄氏度,是美国史上仅次于2012年和2016年的第三热年,也是美国连续第21年气温高出平均水平。美国史上最热年前五名都出现在2006年之后。

    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近来地冻天寒,引起一些人对全球变暖长期趋势的质疑。但专家指出,极端气象事件增加、变严重与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相关,但这不等于不会有寒潮。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环境信息中心监测部门主任德凯?阿恩特在电话记者会上说:“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变暖的世界里,但我们仍有很冷的极地,我们仍有同样的气候系统,把冷空气带到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仍将在地图上看到蓝色斑块(指寒冷地区)。但平均而言,我们最终看到的还是相当温暖的一年。”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world/20180109/u7ai73279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037.html

 

NASA:美国201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达910亿美元

20190207 13:19:09 来源: 小编聊科技

    北京时间27消息,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公布的全球年度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美国国内天气及气候相关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达到910亿美元。其中有14起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到10亿美元。

    飓风迈克尔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0亿美元;飓风佛罗伦萨和加州山火也分别造成了240亿美元的损失。

    这使得2018年成为自1980年以来美国遭遇的自然灾害成本“第四高”的一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还宣布2018年是近140年以来“第四热”之年。

    上述两大机构表示2018年全球气温较1951年至198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1.5华氏度。

    美国宇航局表示,全球气温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

    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此前所记录的三次“最热年”均发生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其中2016年堪称全球最热年,其次分别是2017年和2015年。美国环境研究组织伯克利地球组织、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组织、日本气象厅以及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也得出了相同结论。

    英国气象局预测称,未来五年内全球平均气温或将进一步升高。(作者/良弼)

http://www.cnhuadong.net/trans/f9NC-xJf_YcWtPjAyMD9FrTQ1MzA2ODIww7I=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61243.html

 

美国灾难进行时:12级强气旋携冰海啸袭击美国!

已有 595 次阅读 2019-2-25 18:19

美国灾难进行时:12级强气旋携冰海啸袭击美国!

 

       关键提示:2012-2019年,美国先后遭遇高温干旱、森林大火、极端寒潮、流感、地震 、暴风雪等重大灾害的袭击,大自然的能量集中是主要原因,加州地下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巨震不发,灾害不止。 

 

12级强气旋携冰海啸袭击美国!太平洋极端事件正在发疯?

原创中国气象爱好者3小时前

20192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内,位于西半球美国遭遇了一系列糟糕的天气——比如224日前后,强风席卷了美国和加拿大,导致五大湖地区风浪交加,持续风达到了8-9级阵风高达11-12级,简直就是一个热带风暴登陆的水平,强烈的大风在美国纽约州第二大城市布法罗和加拿大城市多伦多制造了灾难,部分顶棚被吹倒,大货车被强风掀翻。

强风导致五大湖中的伊利湖出现强烈风暴潮,由于伊利湖已经大范围冻结,大量浮冰被冲上伊利湖畔形成惊人的海啸ice tsunami,堆积成山的冰块不断向内陆推进,逼近伊利湖边缘的居民区,甚至是涌上公路导致交通问题。

这些狂暴的强风来源自一个巨大的温带气旋,从当地时间224的卫星云图上看,一个极为庞大的温带气旋已经在北美洲内陆形成,它是如此庞大,范围几乎相当于半个美国,而巨大的温带气旋核心区正笼罩五大湖地区,这是导致伊利湖出现冰海啸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除了五大湖地区狂野的强风,一系列狂暴的天气正在美国肆虐——破纪录的积雪将西雅图变成了雪城,一场被称为“Kona Low”的强风暴袭击了夏威夷群岛,导致夏威夷的火山上落下少见的大雪,甚至是美国加州的洛杉矶多地也出现雪花,雪线一度降至300高度,洛杉矶市区局地降下冰粒,要知道洛杉矶纬度很低,上一次出现可测降雪已经是1962年。 ​​​​

很显然,这一连串的异常事件不能只是一个巧合,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指出,在最近美国一系列奇怪天气中,引导弦是穿过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的急流和蛇状路径。NOAA认为,目前的一系列极端事件都是在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发生大气扭曲的结果。

就拿这两天席卷美国五大湖地区的狂暴温带气旋来说,它的本因是美国西部西风带的持续剧烈震荡,但为什么西风带能出现剧烈震荡,除了阿拉斯加地区持续出现强烈的阻塞高压外,这一事件最远可以追溯到西太平洋——这段时间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东部的热带系统持续活跃,形成了台风蝴蝶和南半球的热带气旋奥马,活跃的热带地区将能量汇入副热带高压,导致东亚地区的高空急流偏西,更容易在北太平洋引发气旋

因此对于美国来说,最近发生的一系列极端天气正在发出警告——相距千里之外的极端天气事件不仅仅是独立的事件,而是在一台大型大气机器中被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太平洋上的异常的极端事件正在不同地区不断诱发更多的极端事件。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MUgzr7

 

灾难降临,美国三个州进入紧急状态:美国灾难进行时

已有 771 次阅读 2019-2-8 07:54

     灾难降临,美国三个州进入紧急状态:美国灾难进行时

 

灾难降临,美国三个州进入紧急状态,近9000万美国民众日子难熬

20190207 23:43 新浪看点 作者 穿林打叶I

     125,特朗普暂停了政府停摆,将会和参议院和众议院再次就修墙案进行谈判,并且特朗普表示如果在210没有结果,将会在215重新开启政府停摆。而之前的政府的停摆,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110亿美元,并且美国的撤军计划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因为伊斯兰国武装不仅对驻叙美军进行恐怖袭击,甚至美国东南亚的盟友菲律宾也遭到了伊斯兰国武装的恐怖袭击,导致将近一百多人伤亡。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近期,美国中西部出现了低温严寒天气。

     根据美国气象局的消息,将近有9000万美国民众将面临零下27度的低温,其中有2500万人将遭遇零下33摄氏度。据悉,目前因为低温的情况,已经有7人不幸的遇难。美国威斯康辛、伊利诺伊、密歇根三个州已于30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基本上所有的航班都因为严寒的天气被取消,甚至这些州的供电设施也出现了故障,让急切需要供电取暖的美国民众非常的焦急。

     据英国《镜报》报道,乌克兰一名叫伊莉娜的学生,因忘带钱包付不起车费,司机将她赶下了车,被外界温度零下20度的低温冻死。虽然这发生在乌克兰,但是我们可以细想,美国这次的灾难最高的温度才零下27度,可见美国低温天气有多么的可怕。根据资料显示,人体的皮肤在零下32度的环境中待15分钟就会结冰。所以美国已经宣布受灾的地区全面的停课。

     根据英国《卫报》的消息,这次低温灾害让美国出现了罕见的低温挑战,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政府都下发了尽量留在家中的消息。而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危机,但是还是要预防灾害的扩大。

http://k.sina.com.cn/article_6523486016_184d47f4000100h33c.html?cre=sinapc&mod=g&loc=4&r=0&rfunc=79&tj=none

 

美国灾难由来已久

 

美国龙卷风遇难人数已上升至26人:美国自然灾难持续发展

已有 242 次阅读 2014-4-29 19:37

美国龙卷风遇难人数已上升至26人:美国自然灾难持续发展

                         杨学祥

 

      我在20132月指出,美国2012年高温干旱2013年极端天气频发。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2014427以来,数十个龙卷风横扫美国南方,美国龙卷风遇难人数已上升至26人。

      美国灾难持续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7517.html

 

美加州遭遇罕见干旱:地震不发大旱不止

已有 1259 次阅读 2015-8-16 04:57

美加州遭遇罕见干旱:地震不发大旱不止

       杨学祥,杨冬红

 

       最近有两条新闻吸引人们的眼球:

       其一是美加州遭遇罕见干旱将严控淋浴喷头促节水;

       其二是罕见干旱美加州水库投球节水。

       2012220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中新网201542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我在201414指出,12美国遭暴风雪袭击积雪成灾。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2012年高温干旱和2013年极端天气,2014年将持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201411月,美国迎来历史性暴雪,创纪录的寒潮席卷全美国,50个联邦州气温全部低于零摄氏度,就连夏威夷也结了冰,创美国38年最低气温纪录。美国东北部更是遭遇最强暴风雪,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在受灾最严重的布法罗市称这是历史性暴风雪3天降雪量逼近年均降雪量。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部分地区可能打破1.93的单日降雪量纪录。

      2012-2014年美国美国从高温干旱到暴雪严寒,气象能量集中在美国发生,符合点源喷发机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6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5136.html

      我们在20131223指出,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20157月末,阿拉斯加地震连续发生:美国强震还有多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917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844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5498.html

       2018年,美国先后遭遇极端寒潮、流感、大震 、暴风雪等重大灾害的袭击,大自然的能量集中是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4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1155.html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64162.html

 

气象能量集中在美国发生,符合点源喷发机制

  

点源喷发可以引来极地涡旋导致致命寒潮

 

   受极地涡旋影响;129美国中西部地区遭遇寒潮,气温下降至零下53

      2012220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干旱、山火、暴雪、寒流,美国灾难源于加州地下能量释放,由此引发的点源能量喷发模式即将进入能量释放高潮。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变化,与单位时间扩散的大圆周长C成反比。设地震的总能量为Q,能量密度为δ,穿过的面积为S=Cl = 2πRlsinφ,l为单位弧长,R为地球半径,则有

δ= Q/S = Q/ (Cl) = Q/(2πRlsinφ)                              (1)

其中,圆心角φ为震中和地心连线与大圆上任一点和地心连线的夹角。同样,在球壳中点源喷射造成的球面对流,也会有扩散、集中、返回的震荡过程(见图1和图2)。

      由(1)式可知,在φ= 0和φπ时,能量密度δ为无穷大,在φπ/2时,即经过地表最大圆时,能量密度δ最小。这就是说,假定地震波能量在传播中无损耗,震中的地心对称点处的能量密度最大。该公式表明,能量密度δ在震中同一半球中,随震中与地心连线的长度增加而减少;在震中的另一半球,能量密度δ随震中与地心连线延长线的长度增加而增加。

      举例来说,200412月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外海的强震,就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加州与厄瓜多尔引发了地震。厄瓜多尔(西经80,南纬0)恰恰就是印尼苏门答腊(东经100,南纬0)的地心对称点。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和对流对余震和强降水都存在激发作用(见图1和图2)。

20032322时左右,“重庆井喷”发生。井喷事故压井方案的实施时间从26日上午推迟到27日上午10时。整个井喷事件历时84小时,大约17.521百万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喷入大气中,其环境效应不仅仅是硫化氢中毒。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消息,2004925日,川东北地区的达州、南充、巴中等市普降暴雨,多数地方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这次降雨是今年以来四川境内雨量最大、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其中,达州市渠县累计降雨量已超过360毫米,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开县受灾最为严重——惨遭200年一遇特大暴雨洪灾,部分地区为500年一遇。由此看来,20031223重庆开县井喷、200492-7日重庆开县又遭受暴雨洪水的袭击、2006年重庆大旱高温和2008年四川强震可能有因果关系(见图2)。


1  点源激发震荡在球面上的能量密度变化(杨冬红,2009,2014)

 


2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全球对流(杨冬红,2009,2014)

 

      潮汐震荡的特点是,在地球和月亮的中心连线上,面对月亮的地球球面上的点及其地心对称点的潮汐最大,与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特征相同。这是潮汐易于激发地震活动的一个原因。本文在这里只是提出问题,并不是严格的论证。证据在于更多资料的积累[3]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687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880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6746.html

      地震造成的地球排气,根据其震级的大小,可造成局部的或全球的大气循环。地震前的喷气形成当地干旱,地震后的喷气增大影响范围,伴随气流在球面的传播和返回,可带来暖湿气流形成强降雨,也可以引来极地涡旋导致致命寒潮。

 


3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区域对流(杨冬红,20092014)

 

      2009年以来的云南连续干旱是由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地球强烈排气造成的,7级以上地震空区是地下热能积聚的原因,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影响值得关注。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导致地壳均衡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地震火山活动导致海啸和气候变冷,气候冷热异常导致大风、沙尘、雾霾、暴雨、暴雪、旱涝、流感。因为这一系列时空有序的灾害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们称之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地球自转导致点源喷发形成致命涡旋

 

“极地涡旋”成因

 

大气盛行以极地为中心并绕其旋转的纬向气流,这是大气环流的最基本的状态,就对流层平均纬向环流而言,低纬度地区盛行东风,称为东风带(由于地球的旋转,北半球多为东北信风,南半球多为东南信风,故又称为信风带);中高纬度地区盛行西风,称为西风带(其强度随高度增大,在对流层顶附近达到极大值,称为西风急流);极地还有浅薄的弱东风,称为极地东风带。这就是说,基地盛行下沉气流,北极东风带具有顺时针旋转的特征。


大气环流与极地东风带

 

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反气旋区域内的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气旋和反气旋一般也称低压和高压。


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


北极反气旋也称极地高压,是指活跃于两极的高压。由于两极地区低层空气的温度很低,气柱收缩下沉,空气密度较大,加上有副极地流来的空气做补充,故形成极地高压。

极地涡旋是一种强风流经低压系统的流通模式,它一般发生在冬季的北极。这种涡旋的效应是保持冷空气在极地地区循环,旋转方向是顺时针的。然而,当涡旋分解或者一分为二,它可能将冷空气传递至南部地区。

 

影响北极涡旋的因素

北极冰盖融化

 

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式有利于北极涡旋的形成,北极地区处于顺时针旋转的极地东风带

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高空空气冷而下沉,这就是空气的对流。近地面热空气能到达的最高处就是对流层顶部。夏季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多,近地面空气气温高,空气上升幅度大,即对流层厚度大;冬季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少,近地面空气气温低,空气上升幅度小,即对流层厚度小。对流层高度还会随着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到高纬度对流层厚度减小。所以,北半球冬季对流层厚度变小,收缩下沉,有利于极地涡旋的形成。

由于潮汐形变,地球扁率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当地球扁率变大时,迫使北极冷空气向赤道流动,有利于极地涡旋增强。

北极冰盖融化使等位面下降,使极地冷空气向中低纬度流动,有利于极地涡旋增强。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具有相关性。

3  格陵兰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和大气的流动是北半球中低温度地区变冷的根源,

 

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压力变化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太平洋海温下降导致全球变暖停止。

极地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将上升,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最新模型研究表明,如果格林兰冰盖融化可导致其附近海平面将下降100m,北苏格兰的海平面将下降3m,冰岛周围海平面将下降10m,南美部分地区海平面将上升10m。在海平面附近,大气等位面的变化幅度与海平面变化幅度非常接近。

近期北极海冰和冰盖的融化只是最新模型的一个缩影。北极大量冷水和冷空气在下降等位面的压力下流过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导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有报道称,北极涛动是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通常情况下,北极地区冬季受低气压系统支配,而中纬度地区受高气压支配。此时,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限制了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加州地下的巨大能量和黄山公园超级火山的频繁活动

 

美国黄石火山间歇泉喷发频繁与加州泥火山喷发对应不是巧合

已有 510 次阅读 2019-2-25 08:02 |

   美国黄石火山最近不平静,间歇泉喷发频繁,我们应该担心吗?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Lz9n9d

 

加州大震危险升级:2018年加州泥火山移动喷发验证地下能量

已有 691 次阅读 2019-2-4 12:30   

加州大震危险升级:2018年加州泥火山移动喷发验证地下能量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2012220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2018年加利福尼亚州的因皮里尔县出现一座不断移动的泥火山,验证了地下能量的存在,也增大了加州大震的危险性。中国汶川8级大震前也发生了异常干旱和天然气异常喷发。

 

会移动的泥火山,让美国人束手无策

张磊 2019-2-3 01: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60491.html

 

本研究结论 

美国灾难将进入峰值 加州干旱带来的思考

2019-2-1 09:0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214.html

                      美国灾难将进入峰值 加州干旱带来的思考

                                         杨学祥 

受极地涡旋影响;129美国中西部地区遭遇寒潮,气温下降至零下53

2012220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干旱、山火、暴雪、寒流,美国灾难源于加州地下能量释放,由此引发的点源能量喷发模式即将进入能量释放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4034.html

 

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点源喷发不仅能造成球面大气对流,而且能产生相应的大气蜗旋,从而干扰正常的大气对流,形成极端事件和极端灾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加州多次发生的山火,其主要原因是地下能量的释放,山火的热能又加大了点源喷发的强度,扩大了点源喷发的全球大气对流规模,分裂了极地涡旋,干扰了大气正常流动,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冷暖变化对流新体系,导致美国极端灾害恶性循环,形成超级灾害链。这就是不稳定系统的蝴蝶效应:微力引起的动态平衡破坏,使能量向特定方向集中,形成难以估量和预计的超级灾害链。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微力迭代效应”。

我们已多次发布相应的警告。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641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4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115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足够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球面大气对流,影响大气对流的正常结构,形成相应的灾害链。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5.      杨学祥杨冬红.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8-9.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8.   杨冬红,杨学祥。2008.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3 (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60418.html?mobile=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44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741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1892.html

上一篇:墨西哥发生5.3级地震:关注6月18-19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6月20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