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日本近海突发连续地震,这是更大地震的前兆?

已有 2249 次阅读 2021-4-23 19:4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日本近海突发连续地震,这是更大地震的前兆?

我们在2008-6-1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1-3]。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2001年到2008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8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2次,其他地区2次(见表1)。 

             1 2001-20088级以上地震数据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震级(Ms 震中位置

2001-11-14 17:26:00  36.2°  090.9°  8.1  新疆青海交界  

2003-09-26 03:50:00  42.2°     144.1°   8.0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4-12-26 08:58:00  3.9°      95.9°  8.7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  

2005-03-29 00:09:00  2.2°      97.0°  8.5  苏门答腊北部  

2005-06-14 06:44:00  -19.9°  -69.2°  8.1  智利北部

2006-04-21 07:25:00  61.0°  167.2°  8.0  堪察加半岛东北地区

2006-11-15 19:14:00  46.6°  153.3°  8.0  千岛群岛

2007-09-12 19:10:00  -4.4°  101.5°  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3 07:49:00  -2.5°  100.9°  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8-05-12 14:28:00  31.0°  103.4°  8.0   四川汶川县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今年以来,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39次,其中6.0级到6.9级32次,7.0级到7.9级7次,8.0级以上0次,最大地震是3月5日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发生的7.8级地震。 ​​​​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2NuEtOBeS7

       图中显示,39次6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交汇处地震密集发生,而唯独美国是地震空区。与平面地震模型互不相关的特点不同,十字交汇是球面地壳地震破裂的主要特征:一处地震为另一处地震创造条件,球面地震是相互影响的。美国地震空区的未来强震将是本轮地震活跃期的终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8369.html

       北京时间3月26日12时51分(当地时间3月26日0时51分)在背风群岛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16.73度,西经60.73度,地处中美洲。这是北美强震的明显信号。

     3月27日06时02分在琉球群岛西南部(北纬26.00度,东经125.10度)发生6.1级地震, 3月27日21时47分在亚得里亚海发生5.4级地震,40次6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3月28日8时26分,在日本本州东岸远海(北纬33.55度,东经140.67度)发生5.4级地震交汇处地震密集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1990.html

      截止4月22日,47次6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交汇处地震密集发生,而唯独美国是地震空区。台湾处于地震密集发生的交汇处,两次地震填补6级地震空缺。

日本近海突发连续地震,距东京仅一百公里!这是更大地震的前兆?

202104/2318:38中国气象爱好者企鹅号


最近,日本东海东部冲绳海槽北端一个地震群的出现引发了大量关注,在4月9日-4月12日的短短几天时间里,罕见的出现了数百次多次中小规模地震,甚至一天内就有上百次地震,最大震级超过5级,让很多网友担心,这是不是剧烈地震的前兆?但随后,这一地区的地震逐渐归于平静,才逐渐让当地居民安心下来。

但奇怪的事情最近又再次出现——据日本气象厅的监测数据显示,日本伊豆大岛近海从当地时间4月21日晚开始出现有感地震,随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群发地震,到4月22日上午已经出现十余次小型地震,这些地震震级大多偏小,以2-3级为主,震源深度也比较浅。

最大地震为当地时间4月21日晚发生的4.3级地震,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而和之前的恶石岛震群相比,伊豆大岛近海的位置更加靠近日本本土,伊豆大岛日本东京西南方,该震中距离日本东京仅有100公里左右,因此这一突然活跃的震群引发了不少日本网友的担忧。

震群型地震非常特殊,一部分震群是地震活动逐步升级的,但还有的是两个以上主震型地震组合或混淆一起而形成的,震群主震尚未发生的前震常难以区分。因此,这次伊豆大岛附近的震群让一些日本网友十分担忧:这会不会是附近强烈地震或是火山活动的前兆?毕竟这一地区距离日本本土更近,要是真发生强烈地震,对于日本东京在内的很多地方影响可能十分剧烈。

不过,日本气象厅在震群出现后指出,在东伊豆町安装的地壳运动观测设备的数据没有明显变化。 地震发生附近有一系列的火山,但都离震中比较远,而且这些火山的活动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日本气象厅表示,还是要“以防万一”。即便是该区域的地震在4月22日中午以后已经明显停止,但日本气象厅还是秉持了谨慎的态度,这是因为这一地区其实也是火山和地震的高发区,比如伊豆大岛的最高峰三原山,标高758米,为复式楯状火山。与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和意大利的斯特龙博利火山并列为世界三大流动性火山。在1950年和1986出现过大规模喷发;如1978年,伊豆半岛就因为地震而发生滑坡灾害,造成伊豆大岛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因此并不能完全排除风险。

https://new.qq.com/omn/20210423/20210423A0BRSX0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3434.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4月23日晚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4月24日早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5 杨正瓴 周少祥 许培扬 苏德辰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