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大沙尘暴的统计特征: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造成的干旱对应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1. 历史数据
经统计,特大沙尘暴在中国发生过8次,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现将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的几次主要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993年:4月至5月上旬,北方多次出现大风天气。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其中5月5日至6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新疆东部、甘肃河西、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地区,造成严重损失。1994年: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北部沙漠戈壁的沙尘随风而起,飘浮到河西走廊上空,漫天黄土持续数日。
1995年: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1996年: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强沙尘暴袭掠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酒泉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1998年: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这次特大风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有6人死亡、44人失踪、256人受伤。5月19日凌晨,新疆北部地区突遭狂风袭击,阿拉山口、塔城等风口地区风力达9至10级,瞬间风速达每秒32米,其他地区风力普遍达到6至7级。狂风刮倒大树,部分地段电力线路被刮断。
1999年:4月3日至4日,呼和浩特地区接连两天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这次沙尘暴的范围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一直到东部的通辽市南部,瞬时风速为每秒16米。伊克昭盟达拉特旗风力最高达到10级。
2000年:3月22日至23日,内蒙古自治区出现大面积沙尘暴天气,部分沙尘被大风携至北京上空,加重了扬沙的程度。3月27日,沙尘暴又一次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正在安翔里小区一座两层楼楼顶施工的7名工人被大风刮下,两人当场死亡。一些广告牌被大风刮倒,砸伤行人,砸坏车辆。
2002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中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2010年3月12日,新疆和田地区2010年首次发生强沙尘暴,部分县市出现黑风,一些当地群众称最严重时能见度几乎为零。截至19时,和田市区还是昏黄一片。18时,强沙尘暴已至策勒县,预计21时许到达民丰县,覆盖范围达500多公里。
2010年3月19日18时,新疆南疆盆地北部和东部、青海中北部局地、甘肃中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出现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其中内蒙古额济纳旗、海力素、临河、乌拉特中旗及青海冷湖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的强沙尘暴。
2010年4月24日甘肃遭遇2010年第三次区域性的沙尘暴天气过程。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地区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在当天傍晚时分的能见度接近0米。资料显示,这次大风特强沙尘暴是民勤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由于当地气象部门预报准确及时,灾害天气未造成民勤县人员伤亡,因强风引起的13处明火亦被及时扑灭。
在内蒙古阿右旗,34年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使当地农牧业遭到重创。阿拉善盟初步统计表明:失踪或死亡的牲畜有4000多头,近5万亩农田受灾;上百座蔬菜大棚严重受损;300多眼水井被掩埋;通讯、光电线路也严重受损。
2010年4月26日,河北保定、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和张家口地区有76个县市遭遇大风袭击,最高风速达30米/秒,风力为11级。冀东南13个县市出现沙尘暴、12个县市出现雷暴,其中平乡、广宗、威县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强沙尘暴。27日上午,记者从甘肃省民政厅了解到最新消息,甘肃省武威等六市遭受强沙尘暴灾害,据统计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37亿元。[5]
2014年4月23日,新疆尉犁县遭遇强沙尘暴。据尉犁县气象局消息,当日9点30分该县风力已达8级;12时县域内能见度几乎为零,昏天黑地,白天瞬间变黑夜。受沙尘暴影响,该县路灯、学校、小区、商铺等停电;客运站班线车、出租车被迫暂停运营,交警大队出动全体警力,在县城、农村重点路段设立执勤点对过往车辆进行指挥疏导;棉花、设施大棚均受其影响。[7]据网易新闻、中搜搜悦报导,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因24日遭遇入春以来最大的沙尘暴袭击,已有508公顷农田受灾,具体受灾金额正在进一步统计中。24日,内蒙古自西向东出现大风扬沙天气,主要受沙尘天气影响的地区有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等地。最大风力达7级以上,戈壁地区风力达8级以上,能见度小于1000米,气温已下降到零度以下,阿拉善盟阿左旗、乌海市等地下午出现雨雪。
https://baike.sogou.com/v67723.htm?fromTitle=%E6%B2%99%E5%B0%98%E6%9A%B4
2. 统计规律
表1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特大沙尘暴对应关系
特大沙尘暴 年月日 | 月亮赤纬角极值时间 | 干旱 | 拉尼娜或厄尔尼诺 |
1993年:4月至5月上旬 | |||
1995年:11月7日 | 1995-1997年最小值 | 干旱 | 拉尼娜 |
1998年:4月5日 | 拉尼娜 | ||
1999年:4月3日至4日 | 干旱 | 拉尼娜 | |
2000年:3月22日至23日 | 干旱 | 拉尼娜 | |
2002年:3月18日到21日 | 干旱 | 厄尔尼诺 | |
2005-2007年未发生 | 2005-2007年最大值 | ||
2010年3月19日 | 干旱 | 拉尼娜 | |
2010年4月24日 | 干旱 | 拉尼娜 | |
2010年4月26日 | 干旱 | 拉尼娜 | |
2014年4月23日 | 2014-2016年最小值 | 干旱 | 厄尔尼诺 |
2021年3月15日 | 干旱 | 拉尼娜 | |
2023-2025年预计不发生 | 2023-2025年最大值 |
3. 旱涝灾害的18.6年周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5];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见表2)[6]。表1和表2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在澳大利亚气象学家E. 布赖恩特编著的《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中,有关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75项,与潮汐周期相同的有66项,占88%,表明潮汐是影响气候现象循环的主要因素。其中,有5项的周期为18.6年,1项的周期为19年(见表2)。
表2 气候现象循环的18.6年周期
现象 周期/年 |
加拿大平原干旱, 1583- 18.6 |
美国大平原干旱, 1805- 18.6 |
中国北部干旱, 1582- 18.6 |
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干旱, 1606- 18.6 |
尼罗河谷干旱, 622- 18.6 |
副热带高压的纬度范围 19 |
4. 结论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使2014年成为1880年以来有气象记录的最热年,验证了我们在2008年的预测。
研究表明,月亮赤纬角不仅影响旱涝和地震,而且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使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为最大,冷水上翻导致全球变暖停滞16年,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为最小,冷水上翻减弱,导致2014年成为134年来最热年,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为最大,冷水上翻将导致全球气温变冷。
根据林振山等人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可能形成比2014年更高的最热年新纪录,中国发生严重干旱的可能性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2015-2016年最热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不会发生特大沙尘暴的预测,有待于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蓝永超,丁永建,康尔泗,等。黄河上游径流长期变化及趋势预测模型[J]。冰川冻土。2003,25(3):321-326。
郭增建, 秦保燕,郭安宁.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6. 165-188, 116-117, 135-138, 198.
杨冬红, 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5): 1680-168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 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6): 1813~181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