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长春全力应对雨雪冰冻大风天气:2020-2021年冬季我国将出现强极寒

已有 3219 次阅读 2020-11-22 16:5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长春全力应对雨雪冰冻大风天气:2020-2021年冬季我国将出现强极寒


雨雪冰冻的最新相关信息

吉林省安委办关于加强雨雪冰冻灾后安全防范工作...

灾后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 近日,我省遭遇强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当前此次雨雪冰冻天气已经结束,各类生产经营活动陆续恢复...

搜狐1小时前

雨雪冰冻_微博热议

【吉林省公安机关多警联动抗击雨雪冰冻恶劣天气】#平安2020# 11月18日、19日,吉林省各地普遍降雨降雪降温,给社会生产生活特别是道路交通出行带来极大影响。全省公安机关以雨雪冰冻为令,提升勤务等级,启动应急预案,截至发稿时共出动交警6400人、警车218...详情>>

平安辽宁1天前

转发112 评论41 点赞32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部署做好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处置工作】11月21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专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相关地区做好防范应对雨雪冰冻灾害相关救援准备工作。要求相关地区消防救援部门要全面做好各项应急救援准备工作,加强会商研判,强化多部门联勤联动,提升处...详情>>

应急管理部19小时前

转发3 评论2 点赞17

查看更多

【主流媒体聚焦】沈铁抗击雨雪冰冻灾害

21小时前 - 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沈阳局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和相关站段迅速成立7个宣传报道组及时深入受灾重点地区围绕沈阳局迎战雨雪冰冻灾害确保行车安全和运输秩序采取...

沈阳铁路 - weixin.qq.com - 2020-11-21

91%的人还搜了

广州雨雪冰冻雨雪冰冻自然灾害是南方雨雪冰冻那一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南方雨雪冰冻灾害雨雪冰冻灾害防范措施雨雪冰冻天气应该注意18年大雪灾害冷冻灾害雨雪冰冻天气安全教育如何应对雨雪冰冻天气

雨雪冰冻在线观看-搜狗视频

00:45

长春极端冰冻雨雪天气:仿佛“...

西瓜视频

 

5:33

长春全力应对雨雪冰冻大风天气,环...

西瓜视频

 

00:15

吉林长春:遭遇极端冰冻雨雪天...

西瓜视频

 

1:21

吉林省遭遇罕见雨雪冰冻极端天气侵...

西瓜视频

查看全部视频

搜狗视频- 2020-11-22

安徽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 - 搜狗百科

2009年2月1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皖政办秘〔2009〕14号印发《安徽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该《预案》分总则、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预警级别与...

通知 预案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7-6-14 -快照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全力应对雨雪冰冻灾害

2020年11月19日 - 该公司组织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处置成员部门召开专题会议,指导全省各地市(州)做好灾害对应工作。 经抢修,截至19日6时,已有30万户受灾害影响的...

中新网吉林新闻 - www.jl.chinanews.com.cn/j... - 2020-11-19 - 快照



2020-2021年冬季我国将出现强极寒

已有 88182 次阅读 2015-9-4 15:20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拉马德雷冷位相,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020-2021年冬季我国将出现强极寒

      杨学祥,杨冬红


网友作出如下分析:


[1]zecrio  2015-9-3 23:06

   表中显示:1654年1月和1676年1月处在蒙得极小值时代,而2021年1月天文条件月这两年1月份十分相似。1676年灾害处在竺可桢先生所称的近1000年来的第三次物候低温期内,冰雪灾害比2008年1-2月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要严重的多,唐朝每年进贡的江西橘园在1654和1676年两次完全毁灭,原因就是:严重的冰雪凝冻灾害所致。。。。。。。2020-2021年天文条件类似蒙得极小期时期的1654和1676年,但是2020-2021属于-冰期,极寒程度要比那两年轻一些,不过2020-2021年为太阳黑子最低值年,赤纬角较大年以及拉尼娜年,这会加重极寒和雪灾的强度,因此2020-2021年冬季我国将出现强极寒,雪灾将大大超过2008年,再次为大家敲响警钟。届时2021年1-2月南方大雪持续时间长,低温严重,持续时间也长。长江流域最低气温可能达到零下8到零下14度。

博主回复(2015-9-4 15:03):相关条件:

   一、学者赵得秀预测,2019年和2023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使我国发生极寒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导致地球接受太阳能量变小。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本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和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和57万km;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和2000年)分别缩短了76和44万km。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12]。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3501


   三、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极寒出现,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变冷高潮。所以,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十年变暖停滞(对应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中间十年变暖持续(对应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后十年变冷高峰(对应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四、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资料来源:Richard A. Kerr. End of the Sunspot Cycle? 2011-6-14, Follow ScienceNOW on Facebook and Twitter.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与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更值得关注。

   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包含两个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一个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其中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变暖停滞,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最热年出现,而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极寒出现,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变冷高潮,类似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1968-1970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20世纪70年代变冷高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42099.html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极寒出现,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变冷高潮。

   2016-2017年拉尼娜事件敲响了气候变冷的警钟!

   极热之后是极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44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1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404.html 

收藏修改| 删除|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钟炳 周少祥 魏焱明

推荐到博客首页

发表评论评论 (1 个评论)

  • 删除 回复 |赞[1]zecrio   2015-9-4 20:32


  • 2020-2021年冬天文条件十分集中,也是极寒出现的一个因素。多重因素导致。除了您以外,也有其他业内人士预测过2020-2021极寒出现。但是2020-2021不同于1676年,1676年为冰期,寒冷程度更严重的多。2020-2021要偏弱。不过在最近60年来看却很严重。也足以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灾害。不管最终是否出现极寒,提前预防还是为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9444.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20年11月22日晚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20年11月23日早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5 许培扬 杨正瓴 王从彦 杨文祥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