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阿富汗大震敲响2016年长江巨洪的警钟

已有 1221 次阅读 2020-7-6 09:18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长江巨洪, 厄尔尼诺, 太阳黑子, 地震 |文章来源:转载

阿富汗大震敲响2016年长江巨洪的警钟 

2015-10-29 02:35


 

科学网_plth1

1630文章

2394万总阅读

查看TA的文章>


阿富汗大震敲响2016年长江巨洪的警钟

杨学祥,杨冬红

阿富汗东北部26日下午发生7.8级强烈地震,巴基斯坦、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邻国均有强烈震感。目前地震已造成阿富汗境内至少34人死亡,巴基斯坦境内至少125人死亡。

我在2014年1月4日指出,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了中国高温干旱和雾霾,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强的9.5级地震。

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我在2015年1月25日指出,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高度关注2015年警钟!

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1997年和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1998年为-2,1997年发生了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8-2000年发生了最强拉尼娜事件;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2016年为-2 ,2015年的厄尔尼诺和2016年的拉尼娜发生的概率超过5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448.html

2015年厄尔尼诺:今年干旱明年洪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8499.html

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2016年发生拉尼娜,那么,长江大洪水有可能在2016年发生,因为1997-1998年厄尔尼诺和1998-2000年拉尼娜与2015-2016年厄尔尼诺和2016-2017年拉尼娜的发生条件极为相似。

事实上,长江特大洪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有关: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3年发生弱厄尔尼诺,1954-1956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大的特大洪水;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8-2000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1998年发生长江流域20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来的特大洪水。

关注2015-2016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对长江大洪水的影响。

关注2016-2017年强拉尼娜事件带来的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718.html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5年中等强度厄尔尼诺和2016年强拉尼娜,足以给中国带来1954年和1998年规模的长江巨洪。

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发生在1997-1998年,1998-2000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长江巨洪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后期和拉尼娜事件前期,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交替是长江巨洪发生的原因。

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2015-2016年发生较强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类似1954年和1998年中国巨洪在2016年发生的概率增加,今年不过是小试锋芒,加速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已刻不容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140.html

冯利华和陈立人在2001年指出,形成长江3次巨大洪水有4个遥相关因子:(1)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1913,1933,1954,1976,1996,2020年);(2)厄尔尼诺事件,(3)青藏高原南部7级以上大震;(4)青藏高原大雪。

从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一个认识:如果前3个因子同时具备,即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同时在厄尔尼诺次年和青藏高原南部大震后的一年左右(即3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时),长江很可能发生巨洪。因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如果此时出现厄尔尼诺事件,那么在厄尔尼诺次年,海洋异常增暖所释放的能量已通过传播集中到30~40oN的副热带纬度,从而使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如果此前一年左右青藏高原南部发生7级以上大震,那么高原下垫面前期适度增温,将使大气环流异常加剧,导致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在江淮地区强烈而持续的交绥,从而有利于长江流域梅雨带的加强和维持,最终使长江出现巨洪。

1931、1954和1998年具备了三个以上条件,因此出现了20世纪长江的三次巨洪。1976年也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尽管1976年是厄尔尼诺年,但在1976年青藏高原南部未发生大震,故长江1977年未出现巨洪。根据以上认识可以推断,在2020年(太阳黑子活动的下一个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如果3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那么长江有可能发生21世纪第一次巨洪[1]。

2015年发生了厄尔尼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但是,2015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按照长江巨洪的3因子标准,2015年不会发生类似1998年的长江巨洪。

用以上认识去验证19世纪的长江巨洪就不能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如19世纪排在第一位的长江巨洪出现在1870年,尽管1868-1869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并且1869年1月10日缅甸发生了7-8级以上的大震,但该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谷年),而是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

不过,如果把第一个因子的限定条件放宽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长江容易出现洪水),那么该年还是具备了长江发生巨洪的3个因子[1]。这一判定标准可称之为长江巨洪新3因子。

2015年发生了强厄尔尼诺,2015年4月25日青藏高原南部的尼泊尔发生了8.1级以上大震,2015年10月26日阿富汗东北部发生7.8级强烈地震,2014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这完全符合长江巨洪新3因子的标准,2016年有可能发生类似1870年的长江巨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113.html

地震专家研究发现,西部地震是东部灾害先兆。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增建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上指出,20世纪,中国西部共发生了6次8级或大于8级的地震。1842年6月新疆巴里坤发生7级地震,1843年黄河中游发生特大水灾;1932年12月甘肃昌马发生7.5级地震,1933年黄河中游发生特大水灾;1957年12月蒙古国西南部靠近中国新疆地区发生8.3级大震,1958年黄河中游发生特大水灾;1974年7月在蒙古国和新疆交界处发生7.2级地震,1975年在河南发生特大水灾。

专家还发现,云南、缅甸一带一旦发生7级以上地震,长江流域往往发生特大水灾。如1931年、1954年、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水灾发生的前半年,在云南、缅甸地区都有大地震出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780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79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quickforward=1&id=665138

阿富汗大震敲响2016年长江巨洪的警钟!

参考文献

1. 冯利华, 陈立人. 20世纪长江的3次巨洪[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10(1): 8-11.

2. 杨冬红。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9

3.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1658.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杨学祥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sohu.com/a/38432813_11987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40786.html

上一篇:瓦努阿图群岛发生5.8级地震:关注7月5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冠状病毒经气溶胶传播的风险:紫外线杀毒非常必要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