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克斯现大范围降雪降温:2020年为变冷高峰
从6月29日凌晨开始,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出现大范围降雪天气,气温随即降低8-10度,山区气温最低降至零度以下,400多头只正在夏牧场放牧的牲畜受冻死亡。
我们在2012年9月7日指出,目前处于1800年周期中的变暖高峰,200年周期中的变冷初期,60年周期中的30年变冷中期阶段,2020年为变冷高峰,类似20世纪60-70年代的变冷期。
新疆特克斯现大范围降雪降温,牧区近500头只牲畜受冻死亡
2020-06-30 02:30
从6月29日凌晨开始,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出现大范围降雪天气,气温随即降低8-10度,山区气温最低降至零度以下,400多头只正在夏牧场放牧的牲畜受冻死亡。
由于正值夏季,不少羊只刚刚剪去羊毛,转到夏牧场放牧。突如其来的大雪降温天气,让这些没了羊毛御寒的羊只成群死亡。在特克斯县阔克苏乡马场牧民阿伊加克家里,一夜之间就冻死11只羊,还有10只羊失踪,损失达三万多元。
据当地气象部门统计,这次降雪平均厚度达4公分左右,偏远山区积雪厚度50公分左右。截至6月29日20时,雨雪天气共造成494头只牲畜死亡,其中羊只死亡占9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灾情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党员干部帮助牧民将羊群转移到附近有棚圈、能保暖的冬季牧场,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
(原题为《新疆特克斯:降雪降温致喀拉峻牧区四百多牲畜受冻死亡》)
【 更多阅读】
新疆尼勒克突降大雪,130多辆车400余群众被困山区
6月29日凌晨起,新疆伊犁尼勒克县突降大雪,山区积雪厚度达到30公分,在穿越天山南北的独库公路及唐布拉山区,130多辆车、400多名游客因大雪滞留。
29日下午,在独库公路乔尔玛路段以及唐布拉山区路段,受大雪天气影响,道路已经不同程度出现积冰积雪,且降雪仍在持续。虽然当地交警及公路部门已对道路实施交通管制,但仍有不少车辆滞留在乔尔玛及唐布拉等地。当地政府组织乡镇干部和交警及时为被困群众送去食物和水,并对被困车辆进行疏导引流,让这些车辆先折返县城或附近乡镇。
截至29日晚22时,被困的130余辆车和400多名群众已被安全带离山区。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https://www.sohu.com/a/404803394_260616
2020年气候变冷高峰:潮汐和地震的制冷作用
已有 4778 次阅读 2012-9-7 06:22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气候变冷, 低温冻害, 地震, 潮汐
2020年气候变冷高峰:潮汐和地震的制冷作用
杨冬红,杨学祥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根据“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5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地震海啸和强潮汐南北震荡而降低。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西方科学家也承认2000-2010年气候的自然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这一客观事实。潮汐振荡可以解释全球气温的准60年变化,海洋及其边缘的强震能够将深海冷水翻上表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所以,强震和强潮汐与低温密切相关。
北半球2010年初受到强烈寒流和创纪录的大雪侵袭,从中国、韩国到俄罗斯,从西欧到美国大平原,都因酷寒和暴雪而遭灾。亚洲东北部雪势最严重,使这个地区陷入六十年来最严酷的冬天,全球变暖面临空前的挑战。
1. 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计算表明,每立方米的水和空气温度降低一度所释放的能量分别为4180000J和1290J,前者是后者的3240倍。这个巨大差别可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比较中看到。瓦伦西亚岛和赤塔同在北纬52度附近,前者位于爱尔兰的大西洋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后者位于亚洲大陆内部,属于大陆性气候。虽然纬度相近,但温差在一年内的分布相差悬殊。一年内最冷和最热月份温度的差值,在瓦伦西亚只有7.9度,在赤塔则为46.1度,大于前者5.5倍之多。前者年均温度为摄氏10.3度,后者为零下3度,差值为13.3度。这说明海洋的内能多于大陆,海洋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应者[1-3]。
海水因为含有平均约3.5%的盐分,所以它的最大密度约出现在摄氏负2度左右,恰好与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很接近。两极临近结冰的海水密度最大,源源不断地沉入两极海底,自转离心力使较重的海水向赤道海底运动,形成全球巨厚的海底冷水层。由于太阳辐射不能进入这个领域,“冷”被安全地封存在海底,冷水领域还不断扩大。赤道海水表层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垂直方向只有热传导、没有热对流。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底藏冷效应。有证据表明,随着热幔柱喷发强度的减弱,近一亿年间海洋底层水冷却了摄氏15度,大气冷却了10~15度[16]。目前海洋底层温度为摄氏2度,它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冷源[1-3]。
2. 强潮汐降温作用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4],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2000年查尔斯·季林(Keeling)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5-6]。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54-56年周期(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3]。
目前处于1800年周期中的变暖高峰,200年周期中的变冷初期,60年周期中的30年变冷中期阶段,2020年为变冷高峰,类似20世纪60-70年代的变冷期。
3. 深海巨震降温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7]。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1868年以后的北半球温度下降与1868年和1877年间的智利两个Mt9.0级大地震有关。1900年以后的北半球的温度下降可能与1906年厄瓜多尔Mw8.8级大地震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周围大量Ms8级以上的大地震的数量特多有关。1952年之后的温度短时下降以及1960年以后的明显的长时段下降可能与1952、1957、1960和1964年的4次Mw9.0~9.5级的环太平洋大地震有关。由于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为Mw9.5级,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为Mw9.2级,所以1960年以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下降明显,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1833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1837年智利瓦尔的维西9.25级地震和1841年堪察加9级地震组成一个9级以上地震小高潮,对应1833年之后气温的低水平段[8]。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特大地震和海啸拉开了新一轮9级地震的序幕,2005、2007、2012年又连续发生3次8.5级以上地震,2011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
我们在2008年指出,2004-2018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频发期[9],目前已经得到完全证实。根据深海巨震降温说,2004-2018年的特大地震频发将导致2020年前后全球气温变冷进入高峰。
4. 拉马德雷冷暖周期中的海温变化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年—1999年[22]。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和La Nina的母亲。其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西北太平洋十年际气候变化受PDO(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支配。PDO的特点在于海水表面温度,海平面气压及风场的变化。PDO可分为暖位相(暖相)和冷位相(凉相)。PDO位于暖位相时,赤道附近及北美洲沿岸的海水表面温度异常温暖,北太平洋中部的海水表面温度则异常清凉。PDO的冷位相与暖位相的海水表面温度相反。每个PDO的位相一般持续20-30年。在PDO暖位相和冷位相时,冬天海平面温度(颜色代表),海平面气压(等线代表)以及海表风力(箭头代表)异常的典型分布,见图1。
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图示
图1 太平洋十年涛动的暖位相(暖相)和冷位相(凉相)温度、气压和风力分布
香港天文台。气候变化。香港天文台制作的《气候变化》教材。http://203.129.68.8/climate_change/resources_c.htm
西北太平洋海温变化导致北极涛动异常,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北半球低温暴雪频发的重要原因,巨大的温差导致北极寒流南下,形成中国严重低温冻害,如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1954、1957、1969、1972、1976、1977年,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2008年。它们都是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2012年厄尔尼诺发生后,中国的低温冻害值得关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7178.html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2. 张家诚。气候变迁及其原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4. 马宗晋, 杜品仁.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5, 10: 99-102.
5. Keeling C D, Whorf T P.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J]. PNAS, 2000, 97(8): 3814-3819.
6. Fred Pearce, Tidal warming: Is the moon turning up the Earth’s thermostat? New Scientist, 2000, 166 (2232): 12
7.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J].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8. 郭增建, 郭安宁, 周可兴. 地球物理灾害链[M].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111-114,146-158.
9.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996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40028.html
上一篇:
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0年6月30日午报下一篇:
从北极臭氧洞到北极高温:预示北半球中纬度严寒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