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一个安定人心的发现:谁控制了行星的温室效应?

已有 1260 次阅读 2020-1-14 05:5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轨道偏心率, 太阳风, 大气丢失, 冰期周期

一个安定人心的发现:谁控制了行星的温室效应?

               杨冬红,杨学祥(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谁控制了行星的温室效应?是太阳风和行星轨道偏心率。当代科学研究一致相信温室效应控制了行星的冷暖,但是,太阳风和行星轨道偏心率对行星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具有定时清除作用。这是2、4、10万年天文周期形成冰期的原因。

       我们在2006年发现,水星、火星、地球、金星的轨道偏心率分别为0.206、0.093、0.017、0.007,大气浓度分别为极其稀薄、稀薄、标准、浓密。两者成反比的原因是,较大的轨道偏心率使行星在接近太阳时像彗星一样丢失一部分大气。地球轨道偏心率在冰期时增大为0.0607,使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变低,降低了对地球表面的保温作用,导致10万年周期致冷作用的增强。由于地球轨道偏心率10万年周期项振幅不到近日点进动2万年周期项振幅的一半,其引起10万年冰期周期的作用受到质疑。大气浓度变化、地壳均衡运动和强潮汐变化三种作用能增强10万年周期作用,给出10万年冰期周期的合理解释。

       在第四纪大冰期,地球轨道偏心率在0.0005和0.0607之间变动,导致冰期10万年周期的发生。下一次地球轨道偏心率的极大值将继续清除温室气体,准确迎来下一次冰期。

       地球轨道偏心率的极大值不仅具有10万年和40万年周期,而且具有2.5亿年周期。地球仍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与中生代的温暖期相距甚远,全球变暖不会形成类似中生代的灾难。


1  地球自转周期、地质旋回和地磁极性倒转(SteinerJ,1967; 杨学祥等,1998;杨冬红等,2013

地质界线

新生代/现在

中生代/新生代

侏罗纪/白垩纪

古生代/中生代

石炭纪/二叠纪

下古生代/上古生代

年代/102Ma

0

0.65

1.36

2.25

2.80

3.45

地壳自转

减慢


加快


减慢


火山活动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强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海陆变动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海变为大陆

最大海侵

由主要是大陆变到海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海变到大陆

气候变化

第四纪大冰期


温暖期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陆海分布类型

大陆集中在北极


大陆分散在赤道


大陆集中在南极


造山作用

生物灭绝

第三纪大褶皱


白垩纪恐龙灭绝


石炭二叠纪大褶皱


地磁极性

轨道偏心率

温室气体 

反向

变大

减少


正向

变小

增多


反向

变大

减少


 

相关报道

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大导致气候变冷和恐龙灭绝:金星为什么变热而火星为什么变冷?

已有 290 次阅读 2020-1-13 11:46  

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大导致气候变冷和恐龙灭绝:金星为什么变热而火星为什么变冷?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我们在2006年发现,水星、火星、地球、金星的轨道偏心率分别为0.206、0.093、0.017、0.007,大气浓度分别为极其稀薄、稀薄、标准、浓密。两者成反比的原因是,较大的轨道偏心率使行星在接近太阳时像彗星一样丢失一部分大气。地球轨道偏心率在冰期时增大为0.0607,使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变低,降低了对地球表面的保温作用,导致10万年周期致冷作用的增强。由于地球轨道偏心率10万年周期项振幅不到近日点进动2万年周期项振幅的一半,其引起10万年冰期周期的作用受到质疑。大气浓度变化、地壳均衡运动和强潮汐变化三种作用能增强10万年周期作用,给出10万年冰期周期的合理解释。

      如此看来,行星的大气密度和气候冷暖,主要受轨道偏心率控制。 金星的高温和浓密大气,预示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小时的前景,而火星的低温和稀薄大气,预示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大时的前景。

      这意味着,恐龙灭绝是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大时必然结果,与中生代高温期消失,第四纪大冰期来临一一对应。

      火星失水速度:火星轨道偏心率大是主因。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35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403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4119.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2020年1月13日夜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2020年1月14日早报
收藏 IP: 119.48.173.*|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