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海源大地震与唐山地震对比:唐山不会发生高于8级的大地震

已有 64297 次阅读 2019-12-8 06:39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冰川融化, 温暖期, 小冰期, 统计规律, 地壳均衡

海源大地震与唐山地震对比:唐山不会发生高于8级的大地震


      2019年12月5日8点02分河北唐山丰南境内发生4.4级地震。有人联想起,甘肃在民国九年发生的那次震惊世界的“海原大地震”,震级与烈度可谓“空前”,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统计分析表明,两地地震没有任何科学相关性。

      最近的研究发现,北京地区6级以上强震集中发生在小冰期时期,目前至24世纪为全球温暖期,是北京地区强震休眠期。下次小冰期高峰在3107-3452年,为北京地区强震活跃期。


1  太阳活动、强潮汐、低温期和北京地区地震的对应关系

Table 1 The relation of solar activity, volcanic eruption, tideslower temperature and earthquakes in Peking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年

北京地区地震

全球

气温

时间

震级

地点





294

6.0

延庆

小冰期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1057

6.8

大兴

小冰期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84

6.8

延庆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536

1665

1679

6.0

6.5

8.0

通县

通县

三河-平谷

小冰期





1730

6.5

颐和园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次小冰期

 

据地球物理信息科学传播团队陈会忠 邹立晔 沈萍统计的数据:北京地区处于华北平原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张家口 - 渤海地震带交汇之处,历史上曾发生过 294 年延庆东 6 级、1057 年大兴南 6.8 级、1484 年延庆 6.8 级、1536 年通县南 6 级、1665 年通县 6.5 级、1679 年三河 - 平谷 8 级和 1730 年京西颐和园 6.5 级等一系列破坏性地震。北京中心城区也曾发生 1076  5 级地震、1627  5 级地震。其中,三河 - 平谷 8 级地震伤亡近 10 万人,大兴 6.8 级地震死亡 2.5 万人,颐和园 6.5 级地震伤亡 457 人。近几十年来受邻区强震的波及影响,1976 年唐山 7.8 级地震,北京死亡 189 人、伤 5000 多人。

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5cb692d077ac6423ca48d288/

http://www.kepuchina.cn/wiki/geography/201904/t20190417_1041899.shtml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

      中国8级以上强震分布特征是:东部地区及其边缘在小冰期时期集中发生(与北京地区完全一致);西部地区和台湾地区集中发生在温暖期,今后将迅速增强。

1中国M≥8.0地震基本信息表(部分为推算震级)及其统计特征

序号

发震时间

地名(部分为古地名)

太阳黑子极小期

地域特征

震级

 气候特征

01

1303-09-17

山西 赵城、洪洞

沃尔夫

中国东部

8

 小冰期

02

1556-01-23

陕西 华县

史玻勒

边界

8

 小冰期

03

1604-12-19

福建 泉州海外

蒙德

中国东部

8

小冰期

04

1668-07-25

山东 郯城、莒县

蒙德

中国东部

81/2

 小冰期

05

1679-09-02

河北 三河、平谷

蒙德

中国东部

8

 小冰期

06

1739-01-03

宁夏 银川、平罗

蒙德

边界

8

小冰期

07

1833-09-06

云南 嵩明


中国西部

8

 温暖期

08

1902-08-22

新疆 阿图什


中国西部

81/4

温暖期

09

1906-12-23

新疆 玛纳斯


中国西部

8

温暖期

10

1920-06-05

台湾 花莲海外


台湾地区

8

温暖期

11

1920-12-16

宁夏 海原


中国西部

81/2

温暖期

12

1927-05-23

甘肃 古浪


中国西部

8

温暖期

13

1931-08-11

新疆 富蕴


中国西部

8

温暖期

14

1950-08-15

西藏 察隅


中国西部

81/2

温暖期

15

1951-11-18

西藏 当雄


中国西部

8

温暖期

16

1972-01-25

台湾 新港东   海中


台湾地区

8

温暖期

17

2001-11-14

新疆 若羌、青海交界


中国西部

8.1

温暖期

18

2008-05-12

四川 汶川县


中国西部

8.0

温暖期

 

(资料来源科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地震学基础》第910页,部分资料来自中国地震目录,CEIC.ac.cn制图)

http://www.ceic.ac.cn/contents/background/background4.jsp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3286.html 


      我们在2011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9]。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青藏高原冰川消长和全球海平面升降产生的冰川地壳均衡导致中国高原与平原的运动差异,由气候变化决定。

      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强震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300年内,北京地区不会发生6级以上强震,中国东部地区不会发生8级以上强震。8级以上地震预防的重点在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8-9.

Yang X X, Yang D H. The world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frequent occurrence of mega-earthquakes. Encyclopedic Knowledge, 2008.07上:8-9.

[2]杨冬红, 杨学祥.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西北地震学报, 2006, 28(1): 95~96

Yang D H, Yang X X. Earthquakes and disasters in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in Chinese), 2006, 28(1): 95~96

[3]杨学祥, 韩延本, 陈 震等.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4]杨冬红, 杨学祥, 刘 财.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3): 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6, 21(3): 1023~1072

[5]杨冬红, 杨学祥.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 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6]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7]杨冬红, 杨学祥.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7, 22(5): 1680~1685

[8]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9]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10]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11]马宗晋, 杜品仁.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5. 10: 99~102

Ma Z J, Du P R. The problems on recent crustal movement (in Chinese).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5. 10, 99~102

[12]Keeling C D, Whorf T P.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2000, 97(8): 3814~3819

[13]郭增建, 郭安宁, 周可兴. 地球物理灾害链.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111~114, 146~158

    Guo Z J, Guo A N, Zhou K X. Geophysical Disaster Cain (in Chinese). Xian Map Press, 2007. 111~114, 146~158

[14]徐道一, 杨正宗, 张勤文等. 天文地质学概论.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3. 94~117, 119, 155

XU D Y, YANG Z Z, ZHANG Q W,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astrogeology (in Chinese).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3. 94~117, 119, 155

[15]杨学祥. 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 地质科学, 1992, (4): 204~408YANG X X. Modification of isostatic model of global sea level changes.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in Chinese), 1992, (4): 408~408

[16]杨冬红, 杨学祥.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 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17] 闫晓景,郭广猛。 中国八级强震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4(9):55-58.


相关报道

全球96家地震台测到我国史上最大地震,相当于11个唐山大地震 

2019-12-07 13:18

今晨,2019年12月5日8点钟光景,我正坐在沙发上翻检手机新闻,忽然感觉楼体左右摆动了几下。等我回过神来,还眼睁睁看着窗外的空调间仍在晃动。直觉就是,地震了!

因为手机在手,马上就看到新闻发布8点02分河北唐山丰南境内发生4.4级地震。果然!

也就想起,昨晚刚刚看到的资料:甘肃在民国九年发生的那次震惊世界的“海原大地震”,震级与烈度可谓“空前”,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距今整整99年的大地震,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

民国9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日,也就是1920年12月16日,海原(今宁夏南部,当时属于甘肃省)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震中在海原县的干盐池,是我国有地震记录以来最强烈的一次。震源深度17公里,震级达里氏8.5级,中心烈度达到最高级别的12度!

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北洋政府还没有地震台,也没有一台现代地震仪器。南京民国政府还是通过国外一些组织机构了解到国内发生了地震。又因交通闭塞、通讯不便,一个月也没弄不清震中在哪里。

但日本东京的地震仪器当时就检测到S波和P波,以倒时差推算出,震发时刻为北京时间20时06分09秒。同时,全世界有96个地震台都测到并记录了这次大地震,由此“海原大地震”也被称为“环球大震”。

强震持续十余分钟,余震维持三年时间。极震区范围很广,东起固原县,经西吉、海原、靖远等县向西北呈条带状展开,直到景泰县,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地震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四座城市被毁,几十座县城遭破坏。

据当代科学家计算,“1920年海原大地震所释放的地震波能量为3.55×14尔格,相当于2.2亿吨TNT黄色炸药爆炸的能量,又相当于11.2个唐山7.8级地震;如果换算成电能,相当于刘家峡水电站(122.5万千瓦)工作8~9年的发电量总和”。

地震波及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据有关资料记载统计,距震中200公里外的兰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400公里外的西安“门窗暴响,房摇墙塌,被毁房屋约有百户”;700公里外的太原“房屋间有倒塌,人民微伤”;1000公里之外的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州“掉灰泥片”……

二、政界、新闻界反应迟缓无力救助

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巨大。而当时民贫国弱,政府反应迟缓,无力救灾,把责任让渡给民间机构。新闻界的报道更是滞后,但从报道中可见当时震后之惨状。“友邦闻讯莫名惊诧”,国际社会参与援助。

1920年12月29日,北洋政府甘肃省省长兼督军张广建等向全国发出救援通电(部分),反应寥寥。一个月后,也就是1921年1月20日,张广建再次以“十万火急”致函大总统请求支援。

作为新闻,南京《民国日报》在张广建发出求救电的次日,也就是地震发生次年的1921年1月21日,刊登《甘肃省官绅乞赈》电讯稿:“甘肃于去岁12月16日晚9点钟地忽大震,省城震六、七分钟之久,毁屋伤人。越日,复继续小震,至今日止。根据天水、通渭、会宁、靖远等县先后报告,此次地震非常剧烈。或十余分钟至二十分钟,城堞圮落,房屋倒塌,死伤不可胜计。”

更晚的《中国民报》直到次年春天,在1921年3月2日刊登了一则报道:“(民国)九年甘肃大地震中,靖远、中卫、金积等县在黄河两岸之居民,当地地震较剧时,或河水崩溢,庐舍为墟,或浮家浮宅,沉溺于水,其状极惨。”

而《新闻报》的报道,在1921年4月3日称: “初七日黄昏地震,吾乡受害尤重,全城房屋俱被荡平,人民死伤十之八九,吾家花涯湾山庄,全行覆没,山崩土裂,山河更变……吾家四十余口,除父与汝祖母外,俱归浩劫,房屋倒尽,什物无存。全县死伤人民共计六万余人……”

1922年《地学杂志》第八、九月号报道,位于震中的海原县死亡人数为7万余人,会宁、静宁、通渭等县的死亡人数均逾万人。有一个170多口人的村庄,震后仅有6人幸存。

与此同时,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霍尔、克劳斯、麦克考尔密克等人,也曾达到地震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以《在山走动的地方》为题,于1922年在美国《地理》杂志上发表,引起国际震动,慈善组织才开始参与救助。

此刻,甘肃灾民早已“流离失所,衣食俱无,故不死于地震,亦多死于冻馁”。

三、积极面是引起中国地震学研究的发端

海原大地震的灾后惨状,已经没必要赘述。唯一的正面看法是促进了我国地震学的研究与发展,在近代史上,我国第一次组织赴灾区进行地震科学考察,提交了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

1921年4月,北洋政府内务、教育、农商三部联合派地质学家翁文灏、谢家荣等6位专家,离开北京赴灾区进行地震灾害的调查。历时4个月,除考察灾情外,特别注重地质考察,分析海原大地震的原因。这次科学考察,象征着中国地震学的开端,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年的北京《晨报》、《科学》、《地学杂志》等报刊上登载了专题报告。对大地震的描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

“晚7时大震,突见大风黑雾,并见红光。大震时约历六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震动之方向,似自西北而来,往东南方去,有声如雷。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动,尤以土山崩溃为多。山坡平地均生裂缝,长短不一。平地裂缝多有泉涌,其色或绿或黑。山崩壅塞河流之处甚多,尤甚者为南乡。杨明后堡崖窑上,东乡王浩堡何家沟二处,山崩壅塞河流,积水深数十丈,长五六里,宽十余丈,水倒流。突见大风,土山崩溃。南乡水井震后多干,……城中房屋几全数削平,城垣原系土筑亦大半毁坏。”

1922年,在比利时召开的世界万国地质大会上,中国学者第一次站在世界讲坛上,宣读了与海原大地震有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的重视。 关于海原大地震,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共同的看法是:属于构造地震,即在地球板块的互相推挤下,应力不断积累并集中,地壳的断裂交汇处产生错动而造成。

那一带是个多震区。相距大地震发生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民国16年,即公元1927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凌晨,凉州、古浪一带发生了里氏7.75级的强烈地震,造成巨大破坏。据粗略统计,倒塌房屋40多万间,震毁村庄1.93万处,压死居民3.54万人,伤4.3万余人,牲畜死亡20余万头,毁坏耕地7200多石(以播种量计)。

在现存的地方史书中,明嘉靖《固原州志》、明万历《固原州志》、清康熙《隆德县志》、清乾隆《海城厅志》、清光绪《海城县志》、清宣统《新修固原县志》、民国《固原县志》、民国《新编化平县志》、民国《重修隆德县志》等,各朝各代几乎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载。

参阅资料:

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范振绪《甘肃地区地震资料年表》、《靖远县新志稿》中,《1920年海原大地震》等。

https://www.sohu.com/a/358895042_12045573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9178.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上区: 2019年12月8日早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2019年12月8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郑永军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