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海平面上升的极限:全球冰川全部融化后海平面最高上升66米

已有 22281 次阅读 2019-11-28 06:10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地壳均衡, 地震频发

 海平 面上升的极限:全球冰川全部融化后海平面最高上升66米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确实存在,但是,海平面上升百米以上的宣传则过于夸张,过于恐怖。海平面上升源于冰川融化,全球冰川全部融化只能导致海平面上升66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http://news.163.com/10/1208/14/6NCUCV3V00014JB5.html

       2011年04月10日东方早报报道,近期,关于世界冰川、冰原融化加速的研究报告在英国、美国陆续出炉,其暗示的淡水危机与海平面上升再次向人类敲响生存警钟。日前,英国《独立报》援引以英国为首的研究报告称,近30年部分山地冰川的融化速度比过去350年要快100倍。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1_04/10/5646596_0.shtml

       事实上,冰川融化不仅仅影响海平面上升和淡水危机,而且能通过地壳均衡加剧特大地震的频繁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3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6041.html


相关报道

震惊!全球“发烧”模式,海平面上升50米后,整个世界都变了

欢迎关注 讲地又讲理 7月10日

    全球变暖是一种气候变化现象。由于人们过度燃烧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使地球温度上升,造成全球变暖。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平均气温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前高出1.1℃,发生极端天气的概率也随之提升。全球变暖会引起海水膨胀、海洋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后果,进而引发极端气候现象。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的一篇气候科学最新报告称,一个概率预报系统预计,2018年至2022年是一个异常“温暖”的时期,极端温度出现的可能性将会上升。

研究团队对2018年至2022年的预测表明,由自然变率导致的气候变暖,将暂时强化长期的全球变暖趋势,导致极端温度出现的可能性上升。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2013年到2017年曾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而今年的观察显示,2018年可能才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

    2018年3月国家海洋局发布《2017年中国海平面公报》,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将1993—2011年定为常年时段,简称常年)高58毫米,比2016年低24毫米,为1980年以来的第四高位。中国沿海近6年的海平面均处于30多年来的高位。

    2017年,中国各海区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明显。与常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42毫米、23毫米、66毫米和100毫米。与2016年相比,渤海、黄海和东海均下降,降幅分别为32毫米、43毫米和49毫米;南海沿海海平面上升28毫米。

众所周知,大部分人类生活在海拔不到200米的沿海地区,量变的不断积累很可能会引发质变,一旦海平面不可逆转的上升将带来灾难性的的后果。

    下面是中国及周边地区海平面上升1-800米淹没地区示意图。我们看到在50米时,包括北京、天津的华北平原大部和包括武汉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已经沉没在大海之中。(数据显示南北两极冰川全部融化,那么全球海平面将会上升70米)

01

 现在的海平面位置示意图

02

海平面上升一米,上海和江苏受到威胁。

03

上升4米,上海沉没,江苏大部分地区沉没

04

上升6米,广东,港澳开始受到威胁,开始影响山东沿海地区

05

上升8米,安徽受到威胁。

06

上升9米后,天津开始受到威胁。

07

上升10米之后,江苏大部分以及天津,浙江北部开始陆续消失。

08

上升13米,江苏上海已经基本沉没,孟加拉湾面积扩大。

09

上升16米,南京开始沉没,安徽威胁很大。

10

上升20米,山东省被切成两半,湖北受到影响,江苏上海完全沉没,北京开始也受到影响。

11

当上升到30米后,我国华东一带全部沉没。

12

上升35米后,武汉开始沉没,山东省将会变成岛屿。

13

当上升到40米的时候,湖南省北部一小部分地区也开始沉没,杭州也受到影响,孟加拉国几乎完全沉没。

14

50米之后,山东省彻底变成两个岛,江苏省全灭,武汉沉没。

15

随即60米之后,港澳地区也陆续受到威胁,海口受到影响。

16

上升70米后,石家庄沉没,河北大部分地区也陆续沉没,南北极冰川全部融化大概就是这个高度。

17

上升80米后,南昌受到威胁,半个浙江沉没,阿三开始成岛。

18

上升90米后,南昌沉没,长沙受到威胁,海口沉没。

19

上升100米之后,沈阳、大连也陆续沉没。

20

120米,吉林也开始受到影响,长沙沉没。

21

170米后,长春,哈尔滨也开始受到影响,东京挂了,棒子挂了一半。

22

当上升到200米的时候,长春、哈尔滨也陆续遭难。

23

当上升至230米的时候,南昌、长沙、青岛、淄博、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开始遭难。

24

上升至280米后的恐怖景象,我国东部地区彻底沉没,南部地区也开始陆续受到影响。

25

上升300米后,东北三省省会全部消失,波及重庆,海口彻底消失。

26

当上升至340米之后,南宁开始沉没。

27

390米之后,山西省开始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重庆受到威胁,南宁沉没。

28

上升400米的时候,成都受到影响,重庆开始沉没。

29

当上升至420米后,福州,厦门一带开始沉没,成都受到影响更大。

30

460米后,成都和重庆纷纷遭难。

31

当上升到500米之后,福建福州、厦门、南平等地区彻底沉没。

32

580米之后的恐怖,云南省也陆续受到影响,我国东部南部地区几乎全是海洋。

33

当上升至600米后,随着陕西省南部地区也开始沉没。

34

当上升到630米之后,新疆乌鲁木齐一带和火焰山地区,以及中哈边境开始受到影响。

035

上升650米后,内蒙古东北部陆续消失,呼和浩特受到威胁,蒙古海军可以出动了。

036

当上升至690米之后,北京郊区消失,呼和浩特沉没。

37

上升700米后,新疆北疆盆地已经沉没。

38

上升740米后,西安沉没

39

当上升800米后的恐怖景象就是这个样子了,华北是汪洋大海,东南只剩一些岛屿,四川已是内陆湖,还有个陕西湾。

    结语:尽管气候变暖的证据、气候变暖下各国的责任和义务还有许多争议,然而气候变暖所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是人类不可承受的。矿业界呼吁大家共同爱护我们的地球,低碳生活,保护环境。同时也期待大国之间携起手来,认真执行气候变化协定,为全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延续而努力。

    我们必须要对大自然有一颗敬畏的心,如若不然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来源:海洋知圈、国家海洋局、矿业界、flood maps、科学网等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74831057&ver=1999&signature=JqOFqTQPPj00wk1Y1YExbhgv5opehK8tYWd2yVfoUitHjCaIqxH586t3jjOg9I8ijOaNF-TkBk*wybgX1ELRs1AnOqGuNOL-JrMZH7xo--9zaCPPGVpVhlA2M*3HTJJO&new=1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11-8 10:53:18

国家地理绘出海平面上升66米世界地图

1、众所周知,人类所生活的地球是个“水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这其中还有超过500万立方英里的冰雪覆盖于南北极等区域。尽管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所有冰雪消融还需要至少5000年的时间,但假如我们继续增加碳排放,可能让地球时隔3000万年再次出现一个没有冰雪的世界: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12度,海平面上升66米,各大洲海岸线改变,全球许多大城市将淹没。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描绘出一个“可怕”的新世界版图。

2、亚洲:中国6亿人口居住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将被海水淹没(辽东半岛、华北华东大部分、江浙一带);有着1.6亿人口的孟加拉国几乎全部沉入海水;目前的绝大部分印度沿海地区将消失;东南亚湄公河流域肆虐的洪水将使柬埔寨西南部绵延数百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豆蔻山脉变的只剩下一座“孤岛”。

3、南美洲:北部亚马逊流域和南边的巴拉圭河流域将成为大西洋新的入海口;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乌拉圭沿海地区、巴拉圭的大部分地区将被彻底摧毁;遍布于加勒比海沿岸和中美洲的多山地区幸存。

4、欧洲:英国伦敦?这座城市将只留下历史记忆;意大利美丽的威尼斯将被亚得里亚海“收回”;在这个数千年后的大灾难剧“脚本”中,荷兰将被海水吞没、丹麦大部也将不在;与此同时,东部地中海的涛涛海水将漫过土耳其海峡,让黑海和里海面积大幅扩张。

5、非洲:不同于其他大洲,非洲的海岸线似乎将“幸存”下来;不过,地球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让非洲变得更加不适合人类居住;南地中海的海水倒灌将淹没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两座历史名城。

6、大洋洲:持续干旱的澳洲大陆将出现一片新的内湖,不过目前45澳大利亚人口居住的大陆边缘狭长城市带将消失。

7、南极洲:过去100年的气温变化已经在改变南极的海岸线。南极洲东部覆盖着巨大的冰盾,其面积占到地球全部冰雪层的80%。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更积聚来大量水汽,让南极东部成为大雪纷飞的世界;而南极洲的西部,自从1992年以来,西部漂浮冰盾已经开始融化,每年失去6500万吨冰。如果温度持续上升,南极洲西部和格陵兰岛上的冰盾一样将完全消失在海中。

据参考消息报道,英国《每日邮报》网站认为,全球冰川融化后果可怕,将造成海平面上升66米,中国几近被淹没。

你住的房子会在水下吗?可怕的地图显示出如果全世界的冰川都融化后的情景。

南北极周围的冰原占地球总面积的10%,据信地球上有2085万立方公里的冰,如果这些冰全都融化会发生什么?

《国家地理》杂志制作了一系列互动地图,显示地球上的冰全部融化并流入海洋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这会导致海平面上升66米,吞没城市甚至是国家,彻底改变各大洲和海岸线的外观。

科学家认为,需要大约5000年的时间,气温才能上升到足够高的水平,让地球上的所有冰都融化,但他们声称,这一过程已经开始。

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数据,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报告显示地球温度已经上升了大约0.5摄氏度,这已经导致海平面升高0.18米左右。

《国家地理》解释道:“如果我们燃烧地球上的所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气中的碳含量会增加5万亿吨左右,那么地球平均气温可能达到26.7摄氏度,而不是目前的14.4摄氏度。”

这会使地球上的冰在3400万年的时间里首次全部融化。

如果发生这种情景,美国的全部大西洋海岸都会消失,佛罗里达和墨西哥湾海岸地区将不复存在。位于旧金山的山丘会成为岛屿,圣迭戈会永远消失。

在东半球,中国和孟加拉国的大部分地区都会被淹没,根据目前的人口水平,7.6亿人将丧生。印度的海岸线也会缩短。

在南美,亚马孙平原和巴拉圭河流域都会成为大西洋的海湾。唯一不会被淹没的地区是加勒比沿岸和中美洲的山脉地区。

在非洲,埃及的亚历山大和开罗都会被淹。《国家地理》还认为,地球气温不断上升“可能使非洲大部分地区不适宜居住”。 (原标题《全球冰川融化后果可怕 海平面上升66米 中国几近被淹没》)

更多阅读

《国家地理》杂志网站相关报道(英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1/284858.shtm


     早在1842年,就有一位名家麦克拉伦的科学家提出假说,他认为第四纪期间,由于气候的巨大变化,冰川随之消融和增长形成了冰期和间冰期。后来的研究逐渐证明,在17000-18000年前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末期,世界海平面大致在现今海面以下100米处。后来随着冰川的大量消融,海面迅速上涨,大约到6000年前海面才接近于现今的位置。现如今,我们仍处在第四纪冰期之中,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就是典型的证据。据估算,如果全球的冰川全部融化的话,将使海平面上升约65米。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031

 

冰期和间冰期海平面变化的极限

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历史记录

 

     二十五年前美国环保局专家Titus指出:“冰期中全球温度比现在低3~5oC,海面比现在低100m。末次间冰期较今高1~2oC,海面高5~7m。而下一个世纪本行星可能要变暖5oC,比最近200万年来的任何时候都要温暖,海平面上升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Wu和Peltier(1983)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18000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1350年前到7000年前,7000-5000年前间的冰川融化速度减少。Jaritz和Ruder(1977)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10000-8000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2.65米的速率快速上升,8000-6000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为每百年0.47米。6000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2.5米。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165.html


 

图1 鹿回头地区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曲线


    我们在1992年指出,冰川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对古冰盖体积的估算一般是通过地质和地貌的调查,从古冰盖分布面积推算体积,推算的方法参照现代冰川形态方面的经验公式及其相关的分析方法。表1中可以算的,北半球冰盖在间冰期融化的总和为44.68×106km3,而南半球的总体积不大于6.1×106km3,差额为37.58×44.68×106km3,。换句话来说,冰期的冰盖扩大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占88%,南半球仅占12%[1-10]。

 

冰期(G)与现代(T)大陆冰总量对比(根据R.F.Flint,1971)

冰川

时间

面积

106km2

厚度

km

体积

106km3

折合水体积

106km3

相当海平面上升量(m

南极冰川

 

T

G

12.53

13.81

1.88

23.45

26.00

21.50

23.84

59

66

格陵兰冰川

T

G

1.73

2.30

1.52

1.52

2.60

3.50

2.38

4.01

6

11

劳伦台冰川

T

G

-

13.39

-

2.20

-

29.46

-

27.01

-

74

科迪勒拉冰川

T

G

-

2.37

-

1.50

-

3.55

-

3.25

-

9

斯堪的纳维亚冰川

T

G

-

6.66

-

2.00

-

13.32

-

12.21

-

34

其他冰川

T

G

0.64

5.20


0.20

1.14

0.18

1.04

0.5

3

合计

T

G

14.90

43.73


26.25

76.97

24.06

71.36

65

197

G-T




50.72

47.30

132

 

 

    从表1中可以看到,南极冰川在末次冰期后的冰川融化中,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仅为7米。这为全球变暖导致的南极冰盖融化提供了变化上限。1994年周尚哲提出,到目前为止,所获得的地质纪录却证明南北半球的冰期是同步进行的[9]。第四纪冰期以北半球的冰川变化为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68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92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6248.html

 

参考文献

 

1.Frakes, L. A., Climates throughout geologic time.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M], Amsterdam—Oxford—New York, 1979. 182, 192, 200, 223, 315.

2.杨学祥。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J]。世界地质,2003,22(4):380-384。

3.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自然杂志,2004,26(3):151-155。

4.Van Andel T H, Heath G R, Moore T C. Cenozoic history and paleooceanography of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J]. Geol. Soc. Am.,Mem., 1975, 143: 134

5.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680-1685。

6.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8. 杨学祥. 地球反对称构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自然杂志. 2001, 23(3):135~139

9. 周尚哲. 冰期天文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冰川冻土. 1994, 16(1):85~92

10. 杨学祥.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地球科学进展. 1992, 7(5): 22-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92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6248.html



相关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2006, 21(3): 1023~1072

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a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5. 杨学祥, 韩延本, 陈震等.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22:359-374.

6.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7.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8. 杨冬红, 杨学祥.2007a,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a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9.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10. 杨冬红, 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640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779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7868.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2019年11月28日早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2019年11月28日午报
收藏 IP: 223.104.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