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干旱、山火、高温、地震:美国加州超级灾害链纪录

已有 2790 次阅读 2019-7-21 16:1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加州大震, 旱震理论, 山火高温, 拉马德雷冷位相, 白令海峡热异常

      干旱、山火、高温、地震:美国加州超级灾害链纪录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请注意监测加州的天然气地表和地下浓度异常。它是大震发生的最可靠前兆。

    杜乐天认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气,加州山火拉响了灾害警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508.html

    干旱、山火、高温、地震集中发生在美国加州,这绝不是巧合,有其内在的原因和规律:地下能量的积累和释放。

 

相关报道

 

加州干旱

 

美国加州7年干旱终于结束 专家:这只是暂时的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李彤 2019-03-17 07:32:21  

  中新网316电据美国中文网报道,当地时间14日,美国干旱检测中心表示,由于暴风雨带来的降水已经充满水库,加州的干旱区域非常罕见的少于7%,是加州自2011年以来第一次完全脱离干旱。然而,有专家警告称,这只是暂时的。

  据报道,美国干旱检测中心在周报中显示,南加州的一些区域由于前几年降水很少,比正常情况更干一些,但是并没有造成干旱。圣地亚哥郡的水库只有65%的存水。

  斯坦福大学城市水资源政策主任阿贾米表示,虽然这个冬天的降雨和降雪以及最新的干旱报告十分令人激动,但是这些并不是未来会持续湿润的征兆。

  “如果这种情况的年头能够再多几个,或许我们的地下水情况会更好,就能应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干旱,而干旱肯定还会再来。”阿贾米说,“加州是地中海气候,所以我们会经历非常大的天气变化。”

  阿贾米说,加州的干旱从201112月开始,而上一个有大量降雨和降雪、气温较为温和的时间是2011年。

  高温和持续干旱曾让当时的州长布朗宣布加州进入紧急状态。在2010年到2016年,美国国家森林局表示有超过102亿棵树木在面积达770万英亩的山火中被烧死。

  据悉,加州在2017年结束对用水的限制,当时加州的干旱情况在9%以下。但是在2019年初,加州有超过75%的区域承受不同程度的干旱。

  内华达山脉地区2月底的记录显示,该地区降水是平均的153%。大量的降雨和降雪为很多山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南加州的野花也因为大雨的盛开。

  但是大雨也引发了泥石流和洪涝灾害,其中包括被山火烧过的区域。大雨使索诺玛郡变成孤岛。

  阿贾米认为,虽然现在干旱的情况有所缓解,但是节约水资源以及高效利用水资源应该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事实是我们将会再次迎来干旱”阿贾米说,“我们不能浪费水资源。”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9/03/17/036950303.shtml

 

加州山火

 

走近科学: 为啥加州山火能烧足一个月?

小竹筱 2019-06-22 20:27

118号早上六点半起,加利福尼亚爆发多处山火。其中一处大火的昵称是Camp Fire/营火(他们山火跟台风一样都有名字),最快时曾以每分钟80英亩蔓延。换算成不弱智的单位就是0.32平方公里/每分钟。

到本文发布为止,据官方估计全部火头扑灭要到11月底。

 

定时更新的山火地图

 

大火波及了天堂镇,这是个人口两万七千的聚居地,至今16700余座建筑焚毁,其中大部分是住宅。去年圣罗莎大火创造的最高历史纪录5500座,只保留了一年。

只计“营火”,死亡人数81,同样刷新了加利福尼亚的历史纪录。1300人失联或失踪。超过七成火势已受控制,剩下的预计在本月30号前完成。加州浓烟之烈,让华盛顿市民在20号欣赏到了美丽的夕阳。

这场火是两大要命因素汇于一炉。首先是反常的东来强风,这风翻过内华达山脉时变冷,顺山而下逐渐升温,为后来的大火控好了温、湿,同时搅动起加州的气流。

其次是燃料。今年十一月的加州本身就很干燥,东风又进一步抽走了植物和土壤的水分,本地的植被全都是潜在可燃物。

所以全局来说,加州有每小时四五十公里的干燥强风在推进火势,而火本身也在加速气流。风火过处,余烬顺势飞散,火焰开始“蛙跳”,在各处产生新火场,小火场发育扩大又连成一片;环境湿度同时也在降低,湿度越低,能被飞烬引燃的东西就越多,恶化循环。

或许这就是天堂镇陷落的原因。要知道现代城市在设计和用料上都有考虑防火,而且城外也留有防火隔离区,一般情形下不会有问题。但今年的山火手特别长,能隔着数英里的距离在城镇内部点起无数火头。只需要一粒火星跟合适的材料相遇,一座建筑就可能开始焚烧,而当地强风中飘浮着数以亿计的火烬。

“营火”爆发后,加州南部千橡市近郊爆发了“山火”,然后又是另一个新火场“伍西尼”,已经烧毁了1130所建筑,它们并不是巧合。这种大范围一呼百应式的火灾,短时间内超过了人类应对的能力。

预期未来几天风的来势会减弱,直到下周日再次增强。专家称当地气象是全球变暖的一个截面,气候有变得更热更干燥的趋势。这趋势的结果之一,就是超规格、前所未见的大范围火灾。此后,加利福尼亚州境内没有哪座城市能独善其身,随着气候持续变暖,灾害也在进化。仅去年加州发生的山火,就有七场在破坏性上能排进州历史前二十。

Mass shootings and mass burningswelcome to new America.

译:山火大州,说当地防备不够可能太武断;但人类防灾容易消极思维,又要考虑平衡成本。据说古埃及人防洪,往往是标记最高水位,然后按这水位做准备。这么办有一个漏洞,是河不会在乎自己上次来了多少或什么日子来。所以常发山火的地区可能在部署上专精应对常规山火,面对超规格灾害时措手不及。几天前白格堰塞湖洪水连丽江有些地方都要疏散,说没准备吗肯定有,但常态预案被快速突破了只能尽快止损。全球同此凉热。

原文:《The Terrifying Science Behind Californias Massive Camp Fire》;有删改

本文译自 wired,由译者 梁兵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http://www.360kuai.com/pc/94c5f831888ae0244?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加州高温

 

阿拉斯加经历罕见高温 50年来最高纪录

时间:2019-07-08 11:34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凌君

川北在线核心提示:原标题:阿拉斯加经历罕见高温 50年来最高纪录 美国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4日气温达32摄氏度,创50年来最高纪录。 北极圈横跨阿拉斯加州,当地居民往年夏季穿毛夹克、戴针织帽,今年不得不抹防晒霜、撑遮阳

  原标题:阿拉斯加经历罕见高温 50年来最高纪录

  美国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4日气温达32摄氏度,创50年来最高纪录。

   北极圈横跨阿拉斯加州,当地居民往年夏季穿毛夹克、戴针织帽,今年不得不抹防晒霜、撑遮阳伞。

   一些气象学家认为,阿拉斯加今年夏天热得异常,一方面受高压脊影响,另一方面与气候变化相关。

  近日,美国阿拉斯加州Delta Junction以西爆发野火。据报道,美国阿拉斯加州正在经受热浪煎熬,许多地区数日来出现破纪录的高温,爆发的野火导致全州首次发布浓烟警告。

 

  【高温创纪录】

 

  美联社5日报道,安克雷奇和其他阿拉斯加州中南部城市连续5周气温高于往年同期,安克雷奇4日气温打破一项保持了50年的纪录。

  美国国家气象局4日晚在社交媒体“推特”发布消息,当天下午5时,安克雷奇国际机场气温32摄氏度,创历史新高。

  这座阿拉斯加中南部城市往年74的平均气温是23.89摄氏度;原先高温纪录29摄氏度1969年创造。

  国家气象局说,阿拉斯加州6月平均气温高于往常。阿拉斯加另外三座城市基奈、帕默、萨蒙王村74气温要么刷新纪录,要么与纪录持平。

  安克雷奇5日气温稍有回落,居民露西·戴维森带着孙辈孩子赴古斯湖畔纳凉。她告诉美联社记者,6年前买了移动式冷气机、许久不用,“今年却不间断运行”,“即便风力开到最大档位,也无法让室内气温降至27.7摄氏度以下”。

 

  【极端天气增】

 

  美国国家气象局气象学家比尔·路德维希告诉《安克雷奇每日新闻报》记者,阿拉斯加州“上空的巨大高压脊”导致反常高温。

  在阿拉斯加大学阿拉斯加气候评估和政策中心气候专家里克·托曼看来,这轮高温既有天气因素,又以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为大背景。海水温度升高对阿拉斯加州高温天气有影响。“今后这种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他说,阿拉斯加州气候变暖速度是全球变暖平均速度的两倍。“1901年至2016年,美国本土的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阿拉斯加升高2.6摄氏度。”

 

  【生活不便利】

 

  反常高温让阿拉斯加州居民感受诸多不便。阿拉斯加州近些年经历的高温天气推动海冰融化,继而影响社区经济和野生动物生存。

 

  覆盖阿拉斯加州85%土地的永久冻土开始融化,对建筑物地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产生影响;以往一些冰封河面冬天可以通行车辆,但高温近年导致冰面不够坚硬,因而无法安全行车;螃蟹捕捞受影响,原因是可供渔民用作操作平台的海上冰面不够厚实或者根本不存在;因原有比赛场地部分坚冰融化,阿拉斯加州知名“艾迪塔罗德狗拉雪橇比赛”今年不得不易地举办;因坚冰面积减少,海豹今年夏天繁殖可能受影响……(杜鹃)(新华社专特稿)

http://www.guangyuanol.cn/news/shehui/2019/0708/975154.html

 

综合消息:热浪“烧烤”美国多个地区

2019-07-20 07:58

    新华社纽约719电从美国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到东北部的缅因州,从中西部的大湖地区到纵贯波士顿、纽约至首都华盛顿的东北走廊,热浪19日起开始“烧烤”美国多个地区,未来两天气温还将升高,让众多美国民众体验到闷热的酷暑滋味。

    19日,在美国东部的华盛顿、巴尔的摩、费城、纽约和波士顿,以及中西部的芝加哥和圣路易斯等主要城市,最高气温达到约38摄氏度。由于较高的相对湿度与高温天气叠加,体感温度显著超过实际气温,平均达到约43摄氏度。美国媒体援引美国家气象局数据说,预计到20日,美国可能有逾100个地区刷新当地的高温纪录。

    在华盛顿,气象部门19日晨发布高温预警。纽约市自19日起进入高温状态,周末两天最高温度将超过36摄氏度,体感温度可能接近44摄氏度。从17日起,纽约市内约500个避暑中心正式开启,免费接待纳凉民众。原定21日举行的年度纽约铁人三项赛被取消。波士顿市已于18日进入高温紧急状态,为市民开放多处避暑设施,并设立两处紧急收容所,24小时向无家可归者开放。

    19日开始,芝加哥进入“高温时刻”,气温接近38摄氏度。芝加哥市政官员建议人们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待在阴凉处。交通部门则建议火车减速,要求增加对铁轨的检修频次。伊利诺伊州高速公路收费处派出高温天气巡视员,以帮助因高温中暑或遇到困难的司机。

    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高温天气通常出现在9月份。但今年刚入夏,加州北部地区就出现罕见高温。高温天气导致加州北部频发山火。入夏以来,负责加州北部供电的太平洋天然气和电力公司为避免电力系统设施故障引发火灾,多次采取断电措施,部分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加州南部地区上周末迎来今年夏季第一波高温热浪。洛杉矶县发布了高温预警,建议市民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待在有空调的房间内,并注意老人、儿童及动物防暑。尽管这两天气温有所下降,但消防部门提醒,干燥、高温与强风结合的天气状况加大了火灾隐患,需要加强防范。

    此次热浪尚未波及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但由于已经进入夏季,且受墨西哥湾暖流持续影响,在濒临墨西哥湾的休斯敦市,人们已经开始感受到炎热。

    据美国气象部门预计,22日起美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气温将有所下降,部分地区7月下旬的平均气温将接近甚至低于往年平均水平。(参与记者:徐剑梅、长远、汪平、吴晓凌、刘立伟、谭晶晶)

http://www.sohu.com/a/328103450_267106

 

全球每年将有多地面临创纪录高温

2019-06-20 16:54:38 来源: 科技日报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7日报道,北半球的夏季才刚刚开始,但很多地方已进入“烧烤”模式。印度、美国西部科威特等地温度均创下新高。发表于当日《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称,如果我们不采取切实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那么,这种炙烤趋势将蔓延到全球大部分地区。

    报道称,美国西部上周气温飙升至49以上,打破了该地区数十个历史高温纪录。

    印度的高温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造成至少36人死亡并迫使数十万人撤离他们的村庄。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上周末科威特人民感受了世界上最高的气温:在阴影中达到52.2,在阳光直射下达到63。科威特气象学家预测,下个月,科威特太阳下的温度可能达到68

    新研究指出,如不切实减排,那么,这种炙烤趋势将蔓延到全球大部分地区。

    在这项新研究中,一组澳大利亚气象学家分析了22份独立气候报告给出的数据,以对地球的未来温度进行预测。他们发现,在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下,到2100年,每年全球约58%的地方(包括67%的最贫穷国家)都有一个月会创下高温纪录。世界上近10%的人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会遭遇比此前最高温度高1的高温。

    然而,研究人员也发现,如果世界各国到2020年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地球上每年创下高温纪录的地方的比例将从58%下降到14%。作者在研究中写道:“减排对创纪录高温月总数的影响显而易见。”

    例如,该团队发现,如果没有减排行动的话,赤道附近的许多国家每年约有两个月会创下高温纪录;而在低排放模式下,这个数字每10年降至不到3个纪录。

    研究人员写道:“减少排放,既可以减少高温创纪录的速度,也可以限制高温纪录被打破的程度,好处显而易见。”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9-06/20/c_138159004.htm

 

加州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7050133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纬35.71度,西经117.51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专家预测,未来几周发生另一场大于6.4级地震的几率为9% ,一次大于5级的几率为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81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8156.html

761120分,美国加州又发生6.9级地震 ,大震预测初步得到证实。

741230加拿大夏洛特皇后群岛地区发生6.2级地震。

772308分,印尼东部发生6.8级地震。

791933分俄罗斯鄂霍次克海发生5.4级地震。

7102 43分美国福克斯群岛发生5.3级地震。

712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5.8级地震。

714印度尼西亚哈马黑拉岛发生7.1级地震。

715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6.1级地震。

环太平洋地震带南北地震遥相呼应 ,潮汐南北震荡特征明显。

     目前,白令海峡仍然处于热异常状态。

anomnight.7.18.2019.gif 

地震与干旱、山火、高温的关系

 

我们在2012220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40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2012220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我们在20151023指出,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我们在2019316指出,白令海今冬异常消融:预示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特大地震威胁。

白令海峡今冬异常消融,有两个可能原因需要关注:

    其一、变暖导致海冰以及山地冰川消融,破坏阿拉斯加、阿留申和勘察加半岛的地壳均衡,引发阿拉斯加和堪察加特大地震,填补两地地震空区(见表1)。

    其二,白令海峡今冬异常消融,是地下热能释放的结果,与加拿大和美国2018年以来多次极端灾害有关。地震是最后一个可能选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214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7524.html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请注意监测加州的天然气地表和地下浓度异常。它是大震发生的最可靠前兆。

    杜乐天认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气,加州山火拉响了灾害警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50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6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6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94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6029.html

    长期干旱、创纪录的高温和山火,应约而来的强震,正在填补北美大震空区。

 

近期地震可能填补北美特大地震空区

已有 1574 次阅读 2018-8-22 21:33 

                             近期地震可能填补北美特大地震空区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一、两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特大地震的位置比较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78.5级以上特大地震,分布在南美洲(1次)、北美洲(3次)、中国内陆(1次)和东北亚(2次),在印尼和新西兰形成空区。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68.5级以上特大地震,分布在南美洲(1次)、东北亚(1次)和印尼苏门答腊(4次),填补了印尼的特大地震空白,形成北美洲的特大地震空区。新西兰空区依然存在,4次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特大地震证实地震空区理论预测的有效性。

 

二、两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特大地震的相关条件比较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1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杨冬红等,2006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06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地震次数

63

11

117

00

22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

 

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7)次。在1889-1924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PDO“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8.5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这一数据在2016-2018年还将继续增加。

 

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12

66

0

2

2000-2030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三、1890-2012年特大地震的四大统计特征

 

统计表明,全球特大地震具有以下统计特征:

其一、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OD)冷位相时期。

其二,集中发生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或最小值时期;

其三、集中发生在厄尔尼诺年或拉尼娜年;

其四、集中发生在低温时期之前,高温时期之后(见表和表3)。

 

3  全球1890-20118.5级以上地震表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气象事件  月亮赤纬角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三陆            8.6    厄尔尼诺   最小值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拉尼娜      最大值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拉尼娜     最大值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拉尼娜     最大值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拉尼娜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拉尼娜     最大值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厄尔尼诺  最大值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厄尔尼诺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最小值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厄尔尼诺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拉尼娜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厄尔尼诺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厄尔尼诺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最大值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拉尼娜    最大值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拉尼娜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8.9-9.0    拉尼娜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拉尼娜                冷位相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四、2016-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的相关条件

 

2016-2018年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

2016-2018年处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5-2016年发生了超级厄尔尼诺,2016-2017年将要发生极强拉尼娜,2018-2019年将要发生强厄尔尼诺。

多种因素叠加,决定2016-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发生。

 

五、相关地球物理机制

 

月亮赤纬角变化导致的地球潮汐形变和自转速度变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83204.html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消长和海平面升降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672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292.html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转换导致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99.html

 

六、结论

 

根据特大地震的四大统计特征和目前的相关条件,类似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关注2016-2018年特大地震频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9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8836.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in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2.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YangDH,Yang 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 eclipse.Global Geology (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4.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等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5. 李家林张元东特殊天象组合期与地震发震关系的检验及应用[J]. 地震, 1993, (3): 32-37.

6. 杜品仁. 18.6a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J].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373: 362-369.

7.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J]. 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3,4:49-55

8. Elizabeth S. Cochran, John E. Vidale, and Sachiko Tanaka. Earth Tides Can Trigger Shallow Thrust Fault Earthquakes [J]. Science. 2004, 306: 1164-1166.

9.  Métivier, Laurent; de Viron, Olivier; Conrad, Clinton P.; Renault, Stéphane; Diament, Michel; Patau, Geneviève. Evidence of earthquake triggering by the solid earth tides [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9, 278(3-4): 370-375.

10.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2006, 21(3): 1023~1072

11.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百科知识》2008/07, 8-9.

12.    杨冬红, 杨学祥. 灾害链警钟:长白山火山喷发和小冰期相互作用及其危害.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209-215.

13.    杨冬红, 杨学祥. 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059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90490.html

上一篇:7月20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谷值: 2019年7月21日午报
下一篇:22日起美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气温将有所下降 厄尔尼诺回天无术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2 杨文祥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