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格陵兰岛一日之内20亿吨冰雪融化:预示拉尼娜就要来了

已有 2823 次阅读 2019-6-16 16:57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厄尔尼诺, 北极冰融, 拉尼娜, 干旱洪水

格陵兰岛一日之内20亿吨冰雪融化:预示拉尼娜就要来了

                                杨学祥


关键提示


      极地研究网站“Polar Portal”14日发文指出,格陵兰岛13日有超过40%的地区经历了冰雪融化,估计融冰量超过20亿吨,6月中旬就大量融冰非同寻常。

      2012年、2007年和2010年,所有格陵兰岛主要的融冰年份都产生过类似的气候情况。

      必须指出,2007年、2010年和2011-2012年都发生了拉尼娜事件,这预示,2019-2020年拉尼娜就要来了。

       我们在2019年2月指出,2019年3月为强潮汐时期,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冷空气活动和拉尼娜形成,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2日日食发生在低纬度,有利于拉尼娜形成,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所以,3月倒春寒可能性较大,7月厄尔尼诺结束的可能性较大,12月可能形成拉尼娜事件。2019年中国北方干旱的可能性大,2019-2020年拉尼娜可能带来大洪水,与1998年相似。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NAreEw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43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4781.html


相关报道

非同寻常!格陵兰岛一日之内20亿吨冰雪融化

观察者网昨天

(观察者网讯)

极地研究网站“Polar Portal”14日发文指出,格陵兰岛13日有超过40%的地区经历了冰雪融化,估计融冰量超过20亿吨,6月中旬就大量融冰非同寻常。

据悉,格陵兰岛是大量冰雪覆盖的岛屿,其融冰季节通常发生在每年6月至8月,大量融冰的时间是在7月。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教授内托比喻称,这样规模的融冰量,若在面积59公顷的华盛顿国家广场堆积冰雪,高度将是华盛顿纪念碑(高169.045米)的8倍。

格陵兰岛位置示意 图谷歌地图

据CNN报道,美国佐治亚大学研究格陵兰岛气候的科学家莫特表示,融冰量突然飙升虽不寻常,但并非前所未有。2012年是格陵兰岛融冰量创纪录的一年,几乎整个冰原经历有史以来第一次融化,“今年的数据和我们在2012年看到的一些融冰峰值相当。”

但初夏大规模融冰并非好现象,显示2019年可能再次创下格陵兰岛融冰量纪录。莫特解释,覆盖在格陵兰冰原的冰雪融化,尤其夏季之初就开始,会造成夏季尾声更多冰雪融化。

丹麦和格陵兰地质调查局的冰气候学家杰森•博克斯今年5月下旬曾预测,2019年将是格陵兰岛大规模融冰年。他指出,今年4月格陵兰就开始融冰,比平均早了3周,也比2012年的纪录还要早。

格陵兰岛表面融化程度检测 蓝色线为2019年 图自CNN

除了融冰季节早,格陵兰岛西部的积雪也已低于了平均水平,综合这些因素,莫特表示,“意味着2019年很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融化年,甚至有可能超过2012年创纪录的融化年。”

据莫特说,持续的天气模式为目前的冰川融化高峰埋下了伏笔。“春季的大部分时间里,东格陵兰岛上空一直有一个高压脊,这导致了4月份的一些融化活动——这种模式一直在持续,”他解释道。

高压脊将温暖潮湿的空气从大西洋中部带到格陵兰岛的部分地区,导致冰层温度升高。高压也阻止降水形成,并形成晴朗、阳光明媚的气候。

在过去的一两个星期里,随着另一个高压锋从美国东部移动过来,这个高压脊变得更加强大。莫特指出,2012年、2007年和2010年,所有格陵兰岛主要的融冰年份都产生过类似的气候情况。

如果这样极端的融冰季节正在成为新常态,那么它可能会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导致海平面上升。莫特称:“在过去20年里,格陵兰岛对全球海平面上升做出‘贡献’越来越大,地表冰融化和径流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IQAZzq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5296.html

上一篇:干旱、洪水、冷夏、高温、强震、流感:厄尔尼诺带来什么灾害?
下一篇:权威预测:大范围“特凶大暴雨”或将袭击南方 2020年大洪水提前来临?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2 钟炳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