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极端的寒冷和极端的温暖都会导致生物的大规模灭绝

已有 4790 次阅读 2019-6-8 07:12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5次物种大灭绝, 气候变化, 大冰期, 超级火山活动, 天文周期

极端的寒冷和极端的温暖都会导致生物的大规模灭绝

                                杨学祥

  推荐说明:这是一篇观点独到的科普文章,值得初学者认真学习和研究。

 

根据表1显示的规律,每次大冰期都对应一次地球生物大灭绝,第四纪大冰期是地球第6次生物大灭绝最可能发生的时期。目前还不具备第6次地球生物大灭绝的条件:变冷和变暖高峰还很遥远,超级火山活动也遥遥无期(见表1)。所以,人类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全球变暖,而是全球变冷。

气候变化几乎是5次生物大灭绝的共同原因,而气候变冷至少导致3次生物灭绝,气候变暖至少导致2次生物灭绝,4次物种大灭绝与岩浆活动有关。它们与地史上3次大冰期和两次温暖期密切相关。

正文 

地球气候变化的历史,是在大冰期与大间冰期之间不断反复更迭的变换过程,极端的寒冷和极端的温暖都会导致生物的大规模灭绝,且后者是前者的次生结果(第二幕的大灭绝)。这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准确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才能确认目前地球所面临的各种灾难及其规模。地球历史上曾出现过5生物大灭绝

樊隽轩博士说,生物大灭绝事件并不是坏事,旧的物种消失,为新物种腾出了生存空间,形成新的生命大爆发。科学家要做的事,就是准确理解生命的过程,为人类应对突变的灾难提供支撑。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导致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70%的物种灭亡。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伽马射线暴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 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60%的物种灭绝。

奥陶纪初期,海洋生物进入鼎盛时期,笔石、珊瑚、海百合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但是,在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地球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约60%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经过10年的研究探索,专家研究首次证实,是气候突变导致了此次灭绝事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樊隽轩博士所在的研究小组在华南上百个地质剖面采集样本,对化石进行详细分析,首次把生物多样性变化锁定在10万年的时间尺度内。研究证实,灭绝事件经历了两幕:在距今4.46亿年,发生了第一幕生物大灭绝,原因是气候突然变冷,当时的南极冰盖迅速扩大,海平面下降150之多,导致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骤然减少,笔石、三叶虫等海洋动物从此大伤元气;部分逃过一劫的生物接来又遭遇了第二幕的大灭绝——气候突然变暖,海平面迅速上升,使生物再次遭到灭顶之灾。由于证据充分,这一观点得到国内外专家的普遍认可。过去的历史是应对未来的一把金钥匙,樊隽轩博士说,生物大灭绝事件并不是坏事,旧的物种消失,为新物种腾出了生存空间,形成新的生命大爆发。科学家要做的事,就是准确理解生命的过程,为人类应对突变的灾难提供支撑[1]

 

奥陶纪至志留纪之交的生物大绝灭(4.39亿年前)这一时期大多数生物的机体是软体组织,形成化石的几率很小,只有那些具有壳或硬组织的动物才留下了比较多的线索,因而我们无法弄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都有哪些物种受到了影响。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那时,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本充满生机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从而导致了物种大规模灭绝。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

泥盆纪弗拉斯期至法门期之交的生物大绝灭(3.67亿年前)虽说科学家可以确定在泥盆纪后期发生了大绝灭,但究竟持续了多长时间却不清楚。经过这次绝灭,70%的物种消失了。对于这次绝灭的起因我们知之甚少,从暖水海洋中物种不成比例的消失来看,当时应该是发生了气候变化,全球变冷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还有迹象显示当时比较浅的水域里的氧气含量也下降了。

第三次物种大灭绝

二叠纪至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绝灭(2.5亿年前)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集群绝灭事件发生了。据统计,物种数减少了97%以上,受影响最大的是海洋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和窄盐性生物。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海平面的波动、海洋中盐度的变化、火山活动,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似乎还是气候变化。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

三叠纪至侏罗纪之交的生物大绝灭2.08亿年前)一些研究显示,这次灾难造成了60个科的海洋生物灭绝,科的灭绝率大约是1/4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以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虽然这次大绝灭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的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恐龙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也许是因为这次大绝灭所引起的关注较少,我们对它的起因也很不清楚,不过气候变化似乎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降雨的增加。

第五次物种大灭绝

白垩纪至第三纪之交的生物大绝灭(6500万年前)此次绝灭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的集群绝灭事件,而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更使它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大绝灭。据统计,在白垩纪末,生物圈2868个属,到了第三纪初就只剩下1502个属,灭绝率达52%,物种的灭绝率达85%,受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恐龙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海洋底栖生物类别。专家分别从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宇宙射线角度进行了分析,而目前国外科学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解释是,这次大绝灭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到地球上引起地球生态系统剧烈变化的直接结果。

五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

气候变化几乎是5生物大灭绝的共同原因,而气候变冷至少导致3次生物灭绝,它们与地史3大冰期密切相关。变暖导致的生物灭绝在5次大灭绝中没有明确的表现,根据第一次大灭绝的研究,变暖导致的生物灭绝可能只是次生结果。

现在地球上冰川的面积为149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0%,但在地球的历史上,冰川的面积曾经要大上很多倍,形成大冰期。有记载的大冰期一共发生过三次,周期为将近三亿年发生一次。第一次发生在大约六亿年前的元古代末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这次大冰期在世界各大陆产生的时间略有不同,当时地球上的动植物还很贫乏。第二次发生在大约三亿年前的石炭纪二叠纪,这次大冰期主要发生在冈瓦那古陆,其中在南美洲和非洲发生和消退的时间较早,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发生和消退的时间较晚,冰川退却之后,出现大面积的舌羊齿植物群。第三次大冰期就是最著名的第四纪大冰期,也是对现在影响最大的冰期

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又称亚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亚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亚间冰期大冰期、亚冰期和亚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纪,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1.5亿年的周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

前两次大冰期至少是3生物大灭绝的气候背景。令人惊奇的是,第四纪大冰期并没有导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到来。在此期间,亚冰期和亚间冰期已经反复交替变化至少17次,最末一次冰期使海平面下降130。按照第一次物种灭绝的方式,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应该首先从气候变冷开始,部分逃过一劫的生物接下来又遭遇了第二幕的大灭绝——气候突然变暖,海平面迅速上升,使生物再次遭到灭顶之灾。

历史并没有提供全球变暖导致生物大灭绝的直接证据,已有的证据只能表明它是变冷导致生物大灭绝后的次生结果。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C%AC%E4%B8%80%E6%AC%A1%E7%94%9F%E7%89%A9%E5%A4%A7%E7%81%AD%E7%BB%9D/9746591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20091120来源:北京文艺网发表评论

  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它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即生物大灭绝。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在集群灭绝过程中,往往是整个分类单元中的所有物种,无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过这次劫难,而且还常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灭绝,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而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象动物那样显著。

  时间: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导致大约80%的物种绝灭。

  又称第一次物种大灭绝 奥陶纪大灭绝

  奥陶纪简介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

  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一词来源

  奥陶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C.Lapworth)于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于英国阿雷尼格(Arenig)山脉向东穿过北威尔士的岩层,位于寒武系与志留系岩层之间。因这个地区是古奥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奥陶纪生物演化

  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chitin)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三叶虫在胸、尾j进化出许多防御性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珊瑚自中奥陶世开始大量出现,复体的珊瑚虽说还较原始,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

  在奥陶纪晚期,约4.8亿年前,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颚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也已经出现。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编辑:魏巍 杨佴旻)

http://www.artsbj.com/Html/zhuanti/wzmj_2541_4500.html

 

五次物种大灭绝的地质年表

1  地球自转周期与地质旋回

Table 1  Earth’s rotation periods andgeological cycles

时间

/Ma

地球

自转

全球

气候

生物灭绝事件

 

火山喷发

形成物           体积/106km3

480

高峰

温暖期


北美火山活动高峰

437

低谷

大冰期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4.5亿年前

北美火山活动低谷

370

高峰

温暖期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3.77亿年前

北美火山活动高峰

280

减慢



北美火山活动减弱

248

减慢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2.51亿年前

西伯利亚暗色岩

230

低谷

大冰期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2.03亿年前

北美火山活动低谷

160

加快



三大洋底重大裂解作用

140

加快



香港超级火山

139

加快



三大洋底重大裂解作用

120

高峰

温暖期

不明显 (水下喷发)

翁通爪哇海台36

120




北美火山活动高峰

110

高峰


大规模生物灭绝

凯尔盖朗海台

97




三大洋底重大裂解作用

65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0.65亿年前

德干暗色岩

55



陆生哺乳动物灭绝

北大西洋火山边缘

25

低谷

低温



15

加快

变暖

大规模生物灭绝

哥伦比亚河溢流玄武岩1.3

10

高峰

变暖



0

低谷

大冰期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北美火山活动低谷

 

表2  地球自转周期、地质旋回、气候变化和地磁极性倒转

Table 2  Earth’s rotation periods, geological cycles and geomagnetic polarity reverse 

地质界线

新生代/现在

中生代/新生代


侏罗纪/白垩纪

古生代/中生代

石炭纪/二叠纪

下古生代/上古生代

年代/102Ma

0

 

0.65

 


 1.36

 

 2.25

 2.80

 3.45

万有引力

常数变化

最小

 



最大

 


最小

 


太阳辐射

最小



最大


最小


地壳自转

减慢



加快


减慢


火山活动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强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海陆变动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海变为大陆

最大海侵

由主要是大陆变到海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还变到大陆

气候变化

第四纪大冰期


温暖期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陆海分布类型

大陆集中在北极


大陆分散在赤道


大陆集中在南极


造山作用

生物灭绝

第三纪大褶皱


白垩纪恐龙灭绝


石炭二叠纪大褶皱


地磁极性

反向


正向


反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3696.html

上一篇:6月7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19年6月7日晚报
下一篇:6月7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19年6月8日早报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3 钟炳 杨文祥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