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科技评价体系“崇洋”是缺少“自信”, 贬低中国期刊是自毁长城

已有 3107 次阅读 2019-3-6 10:45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评价标准, 科学圣经, 跟风国外期刊, 自毁长城

科技评价体系“崇洋”是缺少“自信” 贬低中国期刊是自毁长城

                                 杨学祥

 

关键提示: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的“大实话”,句句直击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要害”。“人才帽子的界定,我们仍然在热衷于引进‘洋’博士或博士后,‘土’的压根就不在考虑之列;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我们数数论文和专利就可以给出从‘跟跑’一跃而‘领跑’世界的结论;科技论文,发表十篇《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仍抵不过一篇《自然》《科学》,后者依旧被捧为科技期刊的‘圣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的“大实话”,句句直击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要害”。科技论文,发表十篇《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仍抵不过一篇《自然》《科学》,后者依旧被捧为科技期刊的‘圣经’。”

谁制定的评价体系?跟风国外期刊不仅导致高质量科技外流,国外掠夺期刊乘机圈钱造假,也使科学的独立性和科学性,盲目跟风成为中国科技界的潮流。

我在2010年指出,高质量科技论文的外流是科技激励政策的失败,是自毁文化科技长城!!!

中国需要自己的高水平科技期刊,要努力争取,而不要妄自菲薄,要从无到有,而不要助纣为虐、甘拜下风。

中国的一星两弹是在外国势力阻挠和封锁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科技发展不能等待外国势力的恩赐,历史的经验不能忘记。

大国之争,文化先行。千年底蕴,筑就长城。亡我之心,古今相同。谁是罪人,后世说评!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363823.html

 

相关博文

 

科技评价体系“崇洋”,是骨子里缺少“自信”

作者: 丁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6 9:36:33

■本报记者 丁佳

“人才帽子的界定,我们仍然在热衷于引进‘洋’博士或博士后,‘土’的压根就不在考虑之列;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我们数数论文和专利就可以给出从‘跟跑’一跃而‘领跑’世界的结论;科技论文,发表十篇《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仍抵不过一篇《自然》《科学》,后者依旧被捧为科技期刊的‘圣经’。”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的上述“大实话”,句句直击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要害”。

 

外国人说好,才是真的好?

 

2018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在设立人才评价指标时要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

在武向平看来,《自然》《科学》的“神圣”、SCI的地位、“帽子”的光环、奖项的分量,仍显性或隐性地贯穿在目前的科技评价体系中,这值得人们深刻反思。

“《意见》的出台反映了科技界上下一致的呼声,但当前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仍在‘深水区’艰难跋涉,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科技工作者还缺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在工作中,武向平发现了一些人们“习惯了”但实际并不合理的现象。

 

首先就是对外国的盲目崇拜。

 

据武向平观察,在当前大多数人才和奖项评价中,评委一般都自然而然地认为发在《自然》《科学》上的文章才是国际公认的成果,而像《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这样的国内期刊,都是“自己在家闹着玩儿”。

又比如,在一些项目申请和答辩中,科研人员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质疑:某某国都没做,我们为什么要做?外国人是怎么评价你的成果的?外国人引用你论文的情况怎样?

“只有外国人说好,我们才敢相信是真的好,我们的评价标准仿佛是建立在国外认可的基础上。”武向平说,“反观之,外国人何曾以中国科学家的引用或评价作为晋升或评奖的佐证?我们骨子里缺少的,就是那份自信。”

 

“帽子”乱飞是因为人才太“贪”?

 

近年来,我国各种人才计划层出不穷,“香江”“黄河”“长江”“泰山”“黄山”,甚至“珠峰”,中国的名川大山几乎不够用了。

伴随而来的,是这些“帽子”后面的灰色利益链和对青年人才的腐蚀。几乎每年两会期间,这一问题都会遭到科技界代表委员的“吐槽”,并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遴选“杰出青年基金”的受资助者时,其实并没有和任何利益挂钩,但到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层面,却出台了配套政策给“杰青”提高待遇,以千方百计留住人才。

在武向平看来,造成“帽子”信誉危机的真正推手,不应全部归咎于青年人才的“贪婪”,也不应极力责备那些需要依靠“帽子”数量提升自身地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其深层次的原因,仍是文化自信的整体缺失。科研单位缺乏用自身科研实力和优质环境来留住人才的底气,进而引发了对“帽子”的恶意追逐。

“只有当人才的‘帽子’回归荣誉称号的本来面目,只有当全社会都满怀自信地学习却又不是供奉各类优秀科技人才,我们的科技人才计划才能为社会所尊重,并为科技进步带来正能量。”他说。

 

五年做不出成果的后果,谁来承担?

 

必须承认,“唯数量论”的科技评价体系在历史上曾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帮助中国完成了科技发展的“原始积累”。时至今日,中国的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已经连续第9年排在全世界第2位。

但往后的路要怎么走?2016年引力波发现的案例,引起了很多中国科技管理者的深思。这样一个耗时30年且没有中间成果的项目如果搬到中国,真的能够实施下去吗?

以一个执行期五年的科研项目为例,由于财政的滞后,一般在经费到账三个月左右,科研人员就会被要求提交第一份年度进展报告,随后便是两年期的中期检查,最后是五年期的结题验收。

“三个月就要‘成果’,两年就要‘发现’,五年就要‘领跑’,在这种体系下,看不出进展或进展缓慢的项目,得到后续支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没人敢承担五年做不出成果的后果。” 武向平直言,科技管理体系造就的短周期、重数量、逼成果式的项目考核机制,表面上看违背了自然科学探索的基本规律,而实质上却是缺乏文化自信的典型表现。“不敢放手让科技工作者去自由探索,于是便给科学发现规定了时间、规定了任务、规定了模式、规定了标准。”

“当我们树立了文化自信,我们就能理性地对待科技项目自立项、实施到考评的全过程,我们就能放开对科研人员的束缚,让科研项目回归自由探索的广阔天地,让科技工作者跳出思想和行动的牢笼,敢于冒风险、求真谛。”武向平说,只要科技工作者坚持文化自信,中国就有能力、有信心参与并引领自然科学的时代变革,屹立在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央。

《中国科学报》 (2019-03-06 1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3/423516.shtm

 

自毁长城:英语化是拯救中国期刊的灵丹妙药?

已有 5005 次阅读 2010-9-17 06:02

自毁长城:英语化是拯救中国期刊的灵丹妙药?

               杨学祥

 

鸦片战争的硝烟,八国联军的入侵,日本侵华战争,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都没有消灭中华文化,“中文期刊抄袭事件”就能自毁中华科技文化吗?

文化期刊,特别是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标志,是阻挡外国文化入侵的万里长城。消灭中国文化是国外敌对势力朝思暮想的头等大事,从历史的“黄祸之说”,到现在的“中国威胁”,灭我中华的阴谋从未停止实施。

外刊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从韩国黄禹锡事件,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学家Goodwin造假行为,都是在名刊大国中发生,谁追究过外国期刊的责任?

916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出版或灭亡》(Publish or perish),阐述中国学术期刊目前的颓势,并建议制定详细计划来挽救衰退的中国学术期刊。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比较在英文国际期刊中发表的学术文章数量,中国科学家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在中国国内开始质疑为什么自己的期刊发表的高质量文章那么少的时候,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GAPP)开始试图推进革新,振兴本土的学术出版业。这是好事,但目前GAPP并未透露革新措施的具体细节。人们不免感到困惑:接下来到底要怎么做?

正如它所承诺的那样,GAPP应该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对期刊进行重新评估,精简期刊数量,将各种资源和出版发行权给予那些熟悉国际出版的科学家和知道如何物尽其用的出版社。同时,期刊可以适时地推出英文版,并通过其他一些手段增加学术文章同行评审的公正性及学术成果传播的广泛性。

《自然》杂志图穷匕见,终于露出文化入侵的真面目:期刊英文版,语言英文化。《自然》杂志的目标是明确的:中国要想科技进步,只有以英文沟通世界,期刊英文化是语言英文化的的前兆,接下来就是英文为科技语言,再接下来是英文为官方语言,这为中国融入大不列颠帝国培植丰富的文化土壤。这对大英帝国是件荣耀之事,对中华民族却是耻辱至极,是亡国之兆:有多少中国人能看懂英文期刊?英国殖民地都说英语,它们的科技发展都名列世界前茅?

高质量科技论文的外流是科技激励政策的失败,是自毁文化科技长城!!!

中国需要自己的高水平科技期刊,要努力争取,而不要妄自菲薄,要从无到有,而不要助纣为虐、甘拜下风。

中国的一星两弹是在外国势力阻挠和封锁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科技发展不能等待外国势力的恩赐,历史的经验不能忘记。

大国之争,文化先行。千年底蕴,筑就长城。亡我之心,古今相同。谁是罪人,后世说评!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36382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5996.html

上一篇:3月5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9年3月6日早报
下一篇:3月5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9年3月6日午报
收藏 IP: 119.51.51.*| 热度|

12 许培扬 卜令泽 檀成龙 姚远 钟炳 周少祥 杨正瓴 黄玉源 王立新 曹建军 蔡小宁 李务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