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8年冷冬暖冬争论持续:北京最低温破12月上旬近10年纪录

已有 4688 次阅读 2018-12-11 14:14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厄尔尼诺, 拉马德雷, 冷冬暖冬, 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2018年冷冬暖冬争论持续:北京最低温破12月上旬近10年纪录

                              杨学祥

 

寒潮预警连发7天!北京最低温破12月上旬近10年纪录

2018-12-10 19:19 来源:国际在线

    近期,受寒潮影响,北京的寒冷程度几乎赶上了“三九天”,让人瑟瑟发抖。监测显示,昨天凌晨到早晨,北京20个气象观测站中,有17个最低气温跌破了12月上旬近10年极值,平谷和汤河口甚至跌破建站以来12月上旬最低气温的历史极值。然而这并不是结束,今天夜间接踵而至的补充冷空气,让低温在本周仍然是主旋律,北京市气象台今天(10日)继续发布持续低温蓝色预警信号。

    持续低温预警 较常年同期低5

    上午9点多,北京城区的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左右,体感寒冷,出行的人们都裹得严严实实。受冷空气影响,北京这几天的气温基本处在零度以下。昨天(9号),北京平原地区的最低气温普遍跌破零下11摄氏度,部分山区更是跌破零下20摄氏度,多个气象观测站甚至监测到建站以来、12月上旬最低气温的历史极值。

    北京市气象台提醒,预计从今天开始连续三天,北京平原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摄氏度左右,平原地区的日最低气温在零下8摄氏度,山区则更低,因伴有北风,所以体感会更冷,提醒居民出门时注意防风御寒。

http://www.sohu.com/a/280869884_115239

http://www.taihainet.com/news/txnews/cnnews/sh/2018-12-11/2212832.html

 

中国气象局:厄尔尼诺形成今年冬天是暖冬

2018-11-07  来源:天气网 

  中国气象局:厄尔尼诺形成今年冬天是暖冬

  天气网讯   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今年赤道附近可能会形成一次厄尔尼诺现象,这预示着今年冬天我国大概率是一个暖冬。

  6日下午,中国气象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服务室首席艾婉秀表示,预计今年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据统计,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我国冬季偏暖的概率较高。

  艾婉秀表示,据监测,厄尔尼诺监测关键区9月份海温指数为0.38。进入10月份,海温波动上升非常明显,侯(每5天)测指数都超过0.5。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出现大范围偏暖,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事件。据气象行业标准《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当监测区海温3个月滑动平均值大于等于0.5,则被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根据各种统计及模式预测,今年秋冬季赤道中东部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至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发展到什么强度,艾婉秀表示,10月海温指数刚达到0.5标准,后续发展情况还需及时关注预测。

  艾婉秀表示,厄尔尼诺事件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冬季主要还受西风带环流的影响。从历史统计来看,大多数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年份,冬季整体气温比常年冬季偏高的概率较高。

  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及省级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冬季我国气温可能偏高,意味着出现大范围、持续时间长的冰冻雨雪灾害天气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也不排除阶段性强降温事件的发生,需关注临近天气预报。

  同时,艾婉秀在发布会上表示:冬季偏暖意味着冷空气可能偏弱,静稳天气可能要比常年多一些,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要比常年差一些。

https://www.tianqi.com/news/23292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023.html

 

[转载]【刘盈说天气】今年冬天提前了?今年冬天特别冷?看看国内权威专家怎么说

已有 775 次阅读 2018-10-8 20:57

【刘盈说天气】今年冬天提前了?今年冬天特别冷?看看国内权威专家怎么说

2018-10-08 18:42:04 来源中国吉林网 作者:

  近日,有没有发现身边感冒生病的人变得很多?出门后有没有发现天气越来越冷?就连供暖期都提前了,伙伴们,重视起来吧!冬天提前了,这个冬天真的很冷!

  就此问题,我们采访到全球气候专家杨学祥,他表示今年冬天会比2015年、2016年和2017年都早,并且从今年开始一直到2025年,每年气温都呈现递减趋势,2025的冬天最冷!

  为什么呢?说好的全球气温变暖问题呢?大家不要着急,仔细想想,有没有发现2018年全球自然灾害特别多?台风、地震、飓风、海啸接踵而来,这是几十年来都未曾出现过的气候异常现象!

  杨教授表示,原因之一是台风、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形成超级灾害链,这些自然灾害将深海冷水翻到地球表面,带来降温,从而影响全球温度的变化。很多人会说这岂不是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相矛盾吗?不会的,因为温室效应并不是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这种超级灾害链带来的降温被称为“深海及其边缘强震降温效应”,与温室效应同为影响全球气温变化的因素,因此,今年是一个“寒冷年”。

  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今年自然灾害特别多?这也是第二个原因所在,杨教授称2018年为“灾害年”,他与几位相关气象专家在2月份总结出一套关于2018年灾害的预测顺口溜:“七级地震谁安排,三月走了,六月来!五月过度多留意,八月九月防大灾”。这则顺口溜成功预测了10月以前全球的气象灾害,为什么这么准!杨教授介绍道:根据月亮赤纬角,月亮赤纬角一直保持在186分和286分之间,通俗地讲,就是月亮赤纬角越大,全球气温越低。2014年—2017年角度小温度高,2018年是温度高往温度低过渡的一年,因此灾害多,2025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这一年将全球温度最低!

  106,中国气象台发布预计107,长春会入冬,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记者又联系到吉林省气象台台长刘海峰,他表示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入冬标准不一,需要根据一段时间内的温度变化而定,吉林省今年会在10月末11月初之间的某一天入冬。

  小伙伴们,冬天马上来临了,秋衣秋裤准备好了吗?赶紧把羽绒服也翻出来吧!注意保暖哦,拒绝感冒,从刘盈说天气开始~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刘盈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810/t20181008_17920840.htm

http://news.cnjiwang.com/jwyc/201810/27404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96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0543.html 

 

韩国多地遭寒潮侵袭 水表冻裂

发布时间:20181211 08:55     来源:央视新闻

http://www.chinanews.com/gj/shipin/2018/12-11/news795539.shtml

【视频】中央气象台:冷空气再来袭 寒潮暴雪双预警

2018-12-11 10:04:03 星期二 来源: 辽宁卫视

http://www.ln.xinhuanet.com/2018-12/11/c_1123835759.htm

【大开眼界】硬核寒潮来袭,来看看全国各地到底有多冷

2018-12-11 11:28:00 来源:央广网 编辑:高晓越

http://tv.cnr.cn/xwsx/20181211/t20181211_524446447.html

“超凶寒潮”来袭 中东部气温持续偏低

2018121108:31  来源:北京晨报

  冷冷冷冷冷!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受“超凶寒潮”影响,全国多地经历了大风降温或雨雪天气。昨日,黄淮及以南地区气温出现2-4回升,气温0线有所北抬。然而,你以为这就结束了?错!中央气象台昨日6时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并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10日至11日,受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有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4-6,局地有10左右降温。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仍持续偏低,最低气温0线将位于江南北部至贵州中部一带,江淮、江汉、贵州中北部、江南北部最低气温为-3-1。为此,中央气象台12106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受南下冷空气和低涡切变共同影响,12108118时,山东南部、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其中,安徽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局地有暴雪(10-12毫米)。此外,贵州中部的部分地区有冻雨。为此,中央气象台12106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中新网)

(责编:连品洁、刘佳)

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18/1211/c41570-3045778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0999.html

上一篇:12月10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8年12月11日午报
下一篇:2018年12月地震进入高潮 关注12月强潮汐时期
收藏 IP: 221.9.91.*| 热度|

2 钟炳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0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