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8月以来的全球7级地震活跃:8月9月防大灾

已有 2177 次阅读 2018-10-3 19:1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潮汐组合, 地震高潮, 潮汐预警, 潮汐激发

8月以来的全球7级地震活跃:89月防大灾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

 

我在201856指出:

 

7级地震谁安排?

3月走了6月来。

5月过渡多留意,

89月防大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2516.html

 

实际情况如表1

 

1 20181-9月6-8级地震分布

 

震级

1

2

3

4

5

6

7

8

9

合计

8

7

6

1

2

8

0

2

6

0

0

7

0

0

4

0

0

6

0

0

3

0

0

6

1

3

20

0

3

9

2

10

69

 

这个全球地震趋势分析根据就是20181-12月潮汐组合变化: 201711-20182月、20186-9月、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83-5月、10-11月为弱潮汐时期。强潮汐时期潮汐组合类型明显,有利于地震火山活动。

预计201812月和20191-2月强潮汐时期,强震活动强度会持续增强。

 

相关报道

 

地震专家蒋海昆:印尼7.4级地震海啸成因复杂

2018-10-03 15:12

人民网北京103 北京时间92818左右,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省附近发生7.4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次地震具有哪些特点?地震和海啸叠加为何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危害?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研究员蒋海昆。

蒋海昆介绍,此次7.4级地震所在的印度尼西亚位于欧亚地震带东南端,该区(-12~7°N96~140°E)1900年以来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53次,其中8级地震11次,平均每年发生2.17级以上地震。他表示,在8月以来的全球7级地震活跃过程中,印度尼西亚中强地震活跃,已发生6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为此次7.4级地震;而此次地震之所以带来的破坏力巨大,主要是因为其引发了局部海啸。

“海啸是发生并移行于海洋中的一系列具有超长波长的巨波,大多由在海底以下或近海底的地震所引发,但统计结果显示,仅有约20%左右的海底地震能产生海啸,因而海啸产生原因非常复杂。”蒋海昆表示,形成地震海啸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大地震,可释放足够大的能量;二是深海,可将地震释放能量转化为巨大水体的波动能量;三是海岸,海岸线形状和岸边海底地形影响海啸的大小,一般来说,开阔并逐步变浅的海岸条件易形成海啸。

据介绍,从引发海啸地震破裂类型来看,逆冲型地震垂直方向运动最大,正断型地震次之,走滑型地震再次之。走滑型地震几乎没有垂直运动,而是造成断层水平移动,基本掀不起海水,因而一般不会引起海啸,除非是特殊的构造背景和地形条件。

蒋海昆表示,关于此次印尼7.4级地震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初步分析有两种认识,一是走滑型地震导致海底滑坡,海底滑坡引发海啸,这一观点尚需观测资料的证实,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国内外对海底滑坡尚不具备监测和预警能力;二是海湾地区的特殊地形导致海洋波的振幅放大效应,据震源破裂过程反演,7.4级地震水平错距达47米,地震震中在陆地,断层两盘近南北向瞬间的水平错动,推动巨量海水的运动,而在地震南侧帕卢湾(Palu Bay)地区,由于狭长的湾型地形,海浪运动在此受阻,波速减小而波幅骤增,骤然形成“水墙”从而淹没滨海地区,而该区域人口密度又非常高,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

蒋海昆介绍,全球强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活跃-平静”的准周期特征,今年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2,从地震次数上看,还略低于同时段平均活动水平,总体上说,近期全球地震活动仍处于相对正常的活动状态。但并不能因此减轻对地震灾害的预警与防治,而此次印尼地震也能带给我们两点警示。

一是要高度关注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影响。7级地震在多地震的印尼地区并不罕见,加之此次7.4级地震前3小时,在同一地点发生了6.1级前震,因而7.4级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民众应已有许多疏散在外。换言之,7.4级地震造成的直接伤亡可能只占全部伤亡人数的一小部分,7.4级地震导致的巨大的次生灾害,即其引发的地震海啸可能是导致此次地震伤亡严重的主要原因。

联系我国地震实际情况,在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地震导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影响应引起高度关注,2012年彝良5.7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震级不高,但引发的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也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另一方面,城市“直下型”地震导致次生灾害的可能影响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1995年日本阪神7.3级地震,该次地震导致全城火灾,在抗震设防能力全球领先的日本,阪神地震却导致6000多人死亡。

二是应加大对地震海啸的研究。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尽快开展我国沿海地区地震海啸相关监测及研究,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http://www.sohu.com/a/257552517_114731?g=0

 

我在201856指出:

7级地震谁安排?

3月走了6月来。

5月过渡多留意,

89月防大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2516.html

 

这个全球地震趋势分析根据就是20181-12月潮汐组合变化: 201711-20182月、20186-9月、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83-5月、10-11月为弱潮汐时期。强潮汐时期潮汐组合类型明显,有利于地震火山活动。

事实上,在1-2月强潮汐时期,全球范围的地震在今年1月份和2月份有57级以上地震;在3--5月弱潮汐时期,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从719开始到97为止,全球6级以上地震发生32次,7级以上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之内,不是随机的,表明潮汐组合的控制作用。

预计20189月、12月和20191-2月强潮汐时期,强震活动强度会持续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1562.html

我们在2016331指出,2016-2018年强震频发有三大因素: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海平面变化引起的地壳均衡运动强烈;超级厄尔尼诺事件和强拉尼娜事件导致的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激发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火山活动;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激发地震活动。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都有爆发的可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6726.html

根据以上数据,印尼、美国和日本发生大震的几率增大。

我们多次指出 2018719-8176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之内,表明地震应力积累已经达到潮汐动力可激发的程度。

我们必须关注8-9月的地震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96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92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975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9790.html

2018719812816822823826美国发生66级以上地震,为全球之最,表明美国大震概率持续增大。

美洲和亚洲地震交替发生,日本和美国的大震值得关注。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3561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8650.html

上一篇:10月3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18年10月3日晚报
下一篇:印尼苏拉威西岛震后火山爆发:关注10月2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125.32.107.*| 热度|

2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