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6年最热 2017年第二 2018年第四:做好地球变冷的准备

已有 4335 次阅读 2018-8-29 07:2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太阳黑子, 月亮赤纬角, 潮汐震荡, 气候变化, 自然周期

 2016年最热 2017年第二 2018年第四:做好地球变冷的准备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科学争论是科学的生命

 

今夏最热?中国气象局:未来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将更频繁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8/8/28 15:16:19

央视网消息:今年夏天,亚洲、欧洲、北美洲多国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我国也是如此,中央气象台曾连续33天发布高温预警。昨天(27日),中国气象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今年夏天是1961年以来我国最热的一个夏天。

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今年夏季,我国平均气温为22,较常年同期偏高1,为1961年以来最高;全国共有55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夏季高温具有极端性强、范围广、时间长等特点。

并且不仅白天酷热难耐,晚上温度也不低,据中国天气网统计,6月以来,全国有三分之一的省会级城市,最低气温曾超过29,重庆甚至高达31.8。很多城市夜间相对湿度达60%左右,高温高湿环境下,暑夜异常闷热,加剧了夏季炎热程度。

专家介绍,今年夏季从我们国家整体来说 ,气温是偏高比较明显的,全国平均气温是1961年以来最高的,那么全国平均的最低气温也是1961年以来最高的,那么可以说今年这个夏季是1961年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季。

数据表明,我国夏天正变得越来越热,1961年至2018年,夏季气温在波动中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我国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概率会大大增加,到2025年左右,至少有50%的夏季可能出现长时间的高温热浪过程。

另外在降水方面,今年夏季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32.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3%;南方雨季开始晚、雨量偏少,华北雨季偏早、雨量明显偏多。

中国气象局提醒,9月我国部分地区将进入秋汛期,预计西北地区大部、西南地区南部等地降水将较常年偏多,需注意防范局部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另外,9月仍是台风活跃期,华南等地仍需做好防台风工作。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7042.shtm

 

中国气温升温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作者:付丽丽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8/4/4 10:17:08

科技日报北京43 (记者付丽丽)3日,中国气象局在京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结果显示,1901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介绍,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显著区。1951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且区域间差异明显,北方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其中青藏地区增温速率最大。2017年,中国属异常偏暖年份,地表年平均气温接近20世纪初以来的最高值。

降水方面,19612017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增减趋势;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以偏多为主,21世纪最初十年总体偏少,2012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偏多。21世纪初以来,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波动上升,而东北和华东地区降水量年际波动幅度增大。2017年,中国平均降水量为641.3 毫米,较常年值偏多1.8%

全球范围内,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我国气温增速缘何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孙颖解释说,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气温变化里面包含了城市化的信息,再就是中国在陆地上,一般来讲,陆地上升温也要高于海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4/408092.shtm

 

地球真的会变冷吗

作者:袁一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23 9:55:34

    即使未来类似蒙德极小期的太阳巨极小期发生,一般认为最多是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减缓全球变暖速度,不会改变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带来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

本报记者 袁一雪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宣称,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对太阳活动周期进行跟踪,并预测最早到2050年太阳将变得“异乎寻常地冷”。而且,科学家认为,这一变冷趋势将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刚刚过世的霍金曾经在2016年警告过世人,地球气候正在朝向“迷你冰河时代”发展。同一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的科研人员也以数学模型为基础,预测2030年到2040年期间,太阳活动将会减少六成,得出地球可能会变冷的结论。

何为“迷你冰河期”?地球真的会变冷吗?

 

太阳活动周期

 

地球会变冷的结论源于科研人员对太阳活动周期的模拟预测。早在1843年,科学家们就首度发现,太阳活动以1012年周期在变化。在这期间,太阳会经历活跃期和平静期——分别被称作太阳活动极大期和太阳活动极小期。

根据这种规律,2016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的科研团队认为,在接下来的两个太阳活动周期内,太阳黑子数目都将会减少,而在2022年达到高峰的第25个周期,及2030年~2040年的第26个周期,太阳活动都将大幅减少。

而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在公元1550年~1770年,全球普遍出现气温显著下降趋势,被后人称为“小冰期”。根据记载,在公元1645年~1715年这70年间,太阳活动衰减到极低状态(蒙德极小期),太阳黑子几乎没有记录。这段时间农作物产量降低,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大量饿死的人。

今年,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比以往太阳活动周期跨度大得多的更大变化周期——平均400年一个变化周期。即每隔400年太阳就会进入天文学所指的太阳“巨极小期(Grand Minimum)”,太阳在这一时期,磁性显著减弱,太阳黑子数目显著减少,到达地球表面辐射也会减少。目前恰好处在发生于“巨极小期”的临界时间点。在此期间,太阳活动可能比常规的11年周期的最低点低7%

 

准确性有待验证

 

虽然根据数学模型推测有一定根据,但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张之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预测的可靠性仍然值得商榷。”

例如,在2016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科研团队基于1978年~2008年太阳磁场数据,使用一个双层模型就得出2030年~2040年之间将出现类似蒙德极小期的太阳极小期的结论。因为这一预测是仅仅基于三个太阳周期的观测数据所作出的,所以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可能较高;而美国加州大学Dan Lubin和他的合作者基于33个太阳型恒星的1978年~1996年紫外线通量的数据,估计在未来太阳极小期的紫外线辐射会在原来的基础上额外再降低5.5%8.4%

“这项研究的结论不是直接研究太阳所得,而是基于对太阳型恒星研究所获得的,而且分析的太阳型恒星的样本数较少,观测到的紫外线通量数据的精确度也未知,这些限制降低了预测的可靠性。”张之华认为。

而且,即便太阳巨极小期“如约而至”,也不等价于地球将会再次经历1645年小冰河期经历的那一切,“原因是历史上小冰河期的起源到底是在多大程度上受历史上的太阳巨极小期,即蒙德极小期的影响,科学界仍然有很大的争论”。张之华表示。

事实上,国际上普遍认为与太阳周期活动强弱有关的全球气温变化幅度很小,根据经验,最近几次太阳活动周期影响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大约只有0.1摄氏度。即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再次步入冰河期,转变也不会发生在转瞬之间,而是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

 

难以改变全球变暖的趋势

 

全球变暖及其导致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难性影响,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现在对太阳巨极小期的预测研究,仅仅是考虑了太阳活动的变化,是否能导致未来地球变冷,这需要使用高分辨的气候和地球系统模拟的方法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评估,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正在开展。”张之华补充道。

对于公众,张之华认为,不必对所谓的“迷你冰河期”产生恐慌,因为即使未来类似蒙德极小期的太阳巨极小期发生,一般认为最多是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减缓全球变暖速度,不会改变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带来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

《中国科学报》 (2018-03-23 3 科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3/406642.shtm

 

实践预测见证真知:变暖是事实,变冷是趋势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05-1906年、1923-1925年、1941-1942年、1959-1960年、1977-1979年、1995-1997年、2014-2016年,对应全球气温的峰值;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896-1897年、1913-1914年、1931-1932年、1949-1951年、1968-1970年、1986-1988年、2005-2007年,对应全球气温谷值。全球气温也有相应的约18.6年变化周期,整数周期为19年。

全球气温也有相应的约18.6年变化周期,整数周期为19年。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1997-1998年最强厄尔尼诺导致1998年最热年,而后是15年的全球变暖停滞;同样,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2015-2016年极强厄尔尼诺也将导致2016年最热年,而后是15年的全球变暖停滞,甚至变冷。

这一理论推导出的结论,与主流观点截然相反。

可供检验的证据: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6-2017年将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气候变冷将进入新高潮,气温将远远低于最近16年变暖停滞时期,是本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最冷阶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13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449.html

 

本研究结论将在最近几年得到验证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这一预测在7年后的今天得到验证:2014年创造最热新纪录,2015年和2016年将更热,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与2014-2016年最热年新纪录一一对应。

准备迎接气候变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5023.html

事实上,2016年最热 2017年第二 2018年第四,初步验证已见分晓。

 

结论

 

短周期的气候变化表明,强潮汐对应气候变冷,弱潮汐对应气候变暖;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小冰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大期对应温暖期;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有利于气候变冷;拉马德雷暖位相增强厄尔尼诺,有利于气候变暖;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气候变暖,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有利于气候变冷。

公元1425-1770年潮汐强度最大,对应小冰期时期;公元2337-2540年潮汐强度最小,对应气候适宜期。目前处于潮汐1800年周期的变暖阶段,变暖至少还能持续400年,这是全球变暖的天文背景和自然条件。

2020-203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气候变冷的三个重要因素。短期变冷将持续70年左右。

目前处于1800年周期的变暖期,200年和60年周期的变冷期,18.6年的变暖周期。潮汐在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达到最强,由于潮汐强度的长期减弱,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要小于18-19世纪道尔顿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不可能再现17-18世纪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3107年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62.html

实践检验将在几年内得出结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139.html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7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4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5245.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2.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地球迎来第四高温:主要受自然条件控制

已有 1172 次阅读 2018-7-31 15:17

 地球迎来第四高温:主要受自然条件控制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显示,2018年有望继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之后,成为地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第四热的一年。最高的一年是2016年,其次是2015年和2017年。相关分析认为,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充满地球大气层。人类工业化加剧了这一现象,海洋及陆地上的热能无法释放,整个地球在升温。

http://news.ifeng.com/a/20180730/59500802_0.shtml

事实上,这一分析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温室气体一直在增加,2017年和2018年应该有比2016年更高的温度才能证明单一的温室增温理论。

我们在2008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我在2012522指出,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我们在2015-8-3 10:33指出,2014年最热,2015年更热,2016年刷新。

我们在2014326指出,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是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全球最冷年。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

事实上,2017年比2016年冷,2018年比20162015年和2017年冷。

决定2016年最热的主要因素不是温室气体的增加,而是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长期作用(见相关资料)。

我们的预测已经被事实证明。

我们不否认温室气体的的作用,但自然的因素不能忽视,特别是逐渐变冷的趋势不能忽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85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1592.html

上一篇:8月28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8年8月29日早报
下一篇:马里亚纳群岛发生6.3级地震:关注8月26-29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1.9.93.*| 热度|

2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