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直到2022气候模型预测世界将“异常温暖”,2023-2025年开始变冷

已有 15054 次阅读 2018-8-15 20:3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全球变暖, 月亮赤纬角, 自然周期, 波动变化

直到2022气候模型预测世界将“异常温暖”,2023-2025年开始变冷



气候模型预测世界将“异常温暖”,直到2022 

已有 94 次阅读 2018-8-15 18:33 |个人分类:科学感想|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推荐到群组   

      研究者开发了一个新的预测系统,称之为PROCAST(PROabilistic foreCAST,PROARABICE预测),并用它来预测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异性。该项工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这样的预测有助于预测事前几个月的热浪或寒潮等事件发生的机会,现在已经证实,异常气候事件对人类有直接的影响。例如,热浪在几周内导致过度死亡。在2003欧洲热浪期间,长期干旱导致英国小麦产量下降了12%。同时,更严重的冬季会加重呼吸道感染,增加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的压力。事实上,流感疫苗的消耗可以根据天气条件而显著变化。在英国,冬季2010的积雪天气估计花费了每天690万英镑的费用,而天然气的消费量却大幅度增加。因此,在一个季节提前预测这些极端气候事件是一个优先事项。


Climate models predict the world will be ‘anomalously warm’ until 2022

Scientists predict unusually warm climate until 202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29371.html

 

严寒离我们并不遥远:2023-2025年气候变冷

已有 4541 次阅读 2015-2-11 18:28   

 严寒离我们并不遥远:2023-2025年气候变冷

                           杨学祥,杨冬红

 

早在2003年我们就提出了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亦称为拉马德雷现象)冷位相导致气候变化的警告和机制。

2003年我们在《世界地质》第4期发表论文《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指出太平洋十年涛动位相变化对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化的作用,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阶段使地球系统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2004年我们提出地球已进入变冷周期的警告: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我在2004年指出,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350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4189.html

2005年在《世界地质》第1期发表题为《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的论文,明确指出2000年进入PDO“冷位相”,变冷应该是自然的发展趋势。

1999-2013年全球变暖停滞证实了这一预测。

我在201414指出,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我在2012522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4年成为1880年以来最热年,但这是暂时现象,2023-2025年气候将变冷。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一、全球变暖预测的六次修改和一次盲目乐观

 

1、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一次修正

  据法新社报道,200789发表的一项报告称,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但是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2009年真正开始,并称2009年到2014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1998年还要热。现有的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低估了自然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英国气象局的专家们调整了原有模型,以便更好地反映诸如拉尼娜现象或海洋水温及水流循环的波动等气象规律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他们采用反映海洋及大气真实情况的数据替代近似数据,以获得2005年到2014年这10年间的气候变化预测值。预测结果显示,虽然长期来看,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会迫使气温升高,但是热带太平洋温度较低的寒流及南极海域对气候变暖的抑制,将抵消这十年中前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该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3]


2、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二次修正

  据路透社2007126消息,自150年前开始有气候记录以来,今年是第6个最温暖的年度,但比此前预期的要凉爽,滑雪胜地不会再陷入无雪可滑的窘境,准备冬眠的熊也能睡个好觉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 ityofEastAnglia)气候研究所负责人菲尔·琼斯曾于去年预测2007年将是自1860年有可靠纪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但到了今年年中,预测结果从第一降到了第二,琼斯认为气温不会超过1998年。最后的结果为第六,预测出错已成为事实,“温室效应”不是全球气温变化的唯一因素。


3、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三次修正

  新华社专电英国科学家预测,2008年全球将比近几年略微凉快些,但仍然在1850年以来最热的10年之列,全球变暖远未结束。据路透社报道,英国气象局和东英吉利大学的专家指出,2008年将是2000年以来最凉快的一年。2008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1961年至1990年间的全球平均气温(14摄氏度)0.37摄氏度。专家表示,这一预测结果考虑到了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预计2008年的拉尼娜现象将比往年更强大,这将有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预测同时也考虑到了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能量变化和洋流自然变化对全球气温的影响。

 

4、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四次修正

   200856,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和马普气象学研究所最近发表报告称,未来10年全球气候变暖将趋缓,这一预测报告刊登在最近出版的英国《自然》科学杂志上。这两家研究所首次对未来10年的全球短期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作出预测,这项预测特意结合了全球海洋洋流规律的变化,根据对洋流的观测和海平面温度数据模型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变暖的趋势在未来10年将会减弱。但报告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气候会变冷,只是气候变暖的速度会减缓。报告作者特意解释说,不能把该预测报告理解为因人类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并没有那么糟糕,它是想说明,气候变化从长远来说存在波动性,未来10年气温增加的幅度可能比较小。

   

5、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五次修正

   20101129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英国气象局利用9个指标的最新数据告诉人们,全球气温在过去10年里出现了上升。这9个指标包括海冰与积雪的不断减少、大气湿度的不断加大。英国气象局是全球领先气候研究中心之一。该局资深科学家马特·帕默(Matt Palmer)表示:“从各种指标的观测结果可以看出,世界在升温。除了从陆地与海面上观测到的气温明显升高外,其它观测结果也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相符。”

   但过去十年气温变化的速度,较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有所放缓。“变暖趋势仍然存在,但速度较以前有了放缓,”气象局气候科学主任维姬·蒲柏(Vicky Pope)坦言。气象局表示,最可能的答案是自然变化——即气候的随机波动,除此之外,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减弱、正迅速工业化的亚洲国家排放的悬浮颗粒污染物的人为制冷效果,也许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038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88776.html

 

6、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六次修正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团成员、执委,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秦大河院士分析,最近十五年来,也就是1998年以来温升的幅度变平,原来是1950年以来每十年升高0.12度的速率,但在1998-2012年十几年间升高了0.005度。“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气候变暖停滞,预计会持续一二十年,但气候变暖从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这批科学家通过十几个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认为未来气候还是会变暖,但其后变暖的停滞现象可能还会持续个一二十年,甚至更短。

http://business.sohu.com/20131120/n390442907.shtml

世界主要气象机构认定2014“最热年”。今年1月初,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研究显示,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摄氏度,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摄氏度,比此前的两个“最热年”2005年和2010年高出0.04摄氏度

据美国大全新闻网22报道,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一位研究员在《每日信号》(The Daily Signal)上发表文章称,联合国气候高级官员近日宣布2014年为“史上最热年”,并将高温归咎于旱涝灾害的结论是不成熟的、多虑的且与联合国自身调查的气候变化数据不相符。

作为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和美国能源部资深员工的卡瑞称,只有到了20153月份,在汇集了所有的观察资料和质量控制信息后,才能真正对2014的气温情况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估,即使有那么一两处数据可以证明2014年是史上最热年份,我们也要考虑到其他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最后得出的结果也可能是2014年是最热的五个年份之一。

塔博还写道,根据卡瑞的观察可以看出气候模式预测和真实情况很可能会有更大出入,因为即便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不断上升,全球表层温度在新世纪内也有可能会下降,美国应改革推进其气候政策,否则不仅会对美国经济和自由造成巨大伤害,而且对于全球变暖也无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http://news.jwb.com.cn/art/2015/2/5/art_250_5360816.html

 

二、月亮赤纬角变化是气候冷热变化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变暖停滞发生在1999-2013年?我们在2008年发表的文章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0375.html

2014年气温异常升高,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变冷的自然指标:

强潮汐使气候变冷,周期为1800年,目前进入变暖高峰;

拉马德雷冷位相使气候变冷,周期为55年,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气候变冷,目前处于最小值时期;

海洋及其边缘特大地震和海啸使气候变冷。

 

三、2023-2025年严寒进入高峰 2032-2034年全球变暖加速

 

计算结果表明,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潮汐南北摆动幅度最大,形成大气圈、海洋圈和岩石圈的差异旋转的规模也最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形成的可能性也最大。表1的数据支持这个结果。表2给出了对未来的预测。

 

1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比

最大值

1913-1915

1931-1933

1949-1951

1968-1970

1986-1988

2005-2007

厄尔尼诺

1912-1914

1930-1932

19481951

1968-1970

1986-1988

2006

拉尼娜

1916

1933,1934

1949

1970

1988

2007

 

2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

拉马德雷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暖位相

月亮赤纬角

2005-2007

最大值

2014-2016

最小值

2023-2025

最大值

2032-2034

最小值

2041-2043

最大值

厄尔尼诺

2006

2015

20222025

2033

20402043

拉尼娜

2007


2023

2031

2042

气温变化

变暖停滞

停滞结束?

变冷?

变暖?

变暖减缓?

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来自赵得秀教授的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735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9387.html

上一篇:8月14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峰值:2018年8月15日晚报
下一篇:贵州毕节市威宁县发生4.4级地震:关注15-18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1.9.9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