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学者呼吁日本须全力应对下一场地震灾害:13年前日本灾难预测得到响应
杨学祥
关键提示: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我的一项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
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518.htm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年2月14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月30日电当地时间8月30日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相关报道
日本学者呼吁 日本须全力应对下一场地震灾害
2018年06月15日 08:04 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日本学者呼吁 日本须全力应对下一场地震灾害
日本是火山、地震多发国家。1995年发生阪神大地震后,历时20年当地经济才基本恢复。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引发了核电站泄露重大事故的次生灾害,恢复重建任务更加艰巨。近来,日本地震专家及经济界对更大自然灾害——南海海沟地震灾害再次敲响了警钟。
据政府发布的预测报告,未来30年内南海海沟发生8级至9级大地震的概率在70%至80%之间。地震和海啸将给日本30多个都府县造成损失,其中将致人员死亡32.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70万亿日元。为此,日本政府在制定应急规划的同时,要求各地方自治体也要制定相应的救急、救灾预案。
日前,日本土木学会参考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20年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程度,预测出南海海沟地震给其后20年造成的长期经济影响,指出如此大规模地震将造成更加严重的长期、间接经济损失。包括交通运输成本增加、制造业产量下降、企业收益下降、家庭收入减少等,间接损失总量将达到1240万亿日元,加上直接损失,总量将达到1410万亿日元,相当于2018年国家预算的14倍。特别是产业集中的静冈县中部地区可能损失区域经济的70%,整个太平洋沿岸损失区域经济的40%。这是日本学术界对大规模自然灾害的首个长期预测。同时,如果东京周边发生首都直下型地震,在20年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将达到778万亿日元,大阪湾地震也将造成经济损失121万亿日元。土木学会会长大石久和警告,万一应对不力,日本可能一举跌落为世界最贫穷国家。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和田惠昭指出,形势已刻不容缓,国家需要制定新的全面应急、救灾对策。
南海海沟位于本州岛、四国岛南侧水深4000米的太平洋海底,东起富士山脚下的静冈县富士川河口,经大阪湾外侧延伸至九州东部海域。该海沟历史上每100年至200年发生一次大规模地震。1854年发生安政东海大地震以来,虽然1944年发生过昭和东海地震,但未发生过重大地震,其海沟能量集聚已十分严重。
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虽地理位置不同,但均由海沟附近的断层移动所致,其原理和灾害程度基本类似。近日,北海道大学谷冈勇市郎教授带领的团队根据美国旧金山海潮观测站的海平面历史记录研究认为,1854年的地震,海底海沟断层错位基本在4米至5米之间,因此与2011年地震一样引发了严重海啸。这一研究也进一步预测,未来的南海海沟地震在引发震灾的同时,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海啸灾难。
由于城市化及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更加脆弱。为此,日本土木学会呼吁政府加强产业、城市、人口的整体规划,包括避免产业、人口向大城市及周边过度集中,促其向更广阔地区发展。同时,强化道路、防波堤等设施,提高全社会避险、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等。该学会指出,如果对策得当,南海海沟地震可减少损失509万亿日元,首都圈直下型地震也可以减少损失247万亿日元。因此,学者们迫切呼吁官民并举预防下一个重大灾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驻东京记者 苏海河)
http://news.sina.com.cn/c/2018-06-15/doc-ihcyszrz4247243.shtml
下一场自然灾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5-9-4
下一场自然灾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
杨学祥
继2004年年12月26日那场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夺去了近30万条生命的海啸及其地震事件之后,
2005年8月30日横扫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又造成了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异常惨重的人
员伤亡。据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参议员维特估计,飓风仅在该州造成的死亡人数就可能超过
1万人。虽然这个数字还没有得到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灾难的人员损失在同类事件
中将可能是空前的。美国总统布什已经表示,“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堪与“9•11”恐怖袭
击相比。卡特里娜飓风中断了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墨西哥湾沿岸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
受到干扰,原本就在不断攀升的油价被进一步推高。飓风还迫使美国一些进出口石油、粮食
等商品的重要港口被关闭。美国已经接受国外的灾害援助,世界第一强国在自然灾害面前也
显得软弱无力。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
士山在休眠300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1907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2001年5月
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2001年的4月份再度发生了123次低
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
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8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150
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2]。
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
震爆发时期[3-5],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
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
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
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深海地
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深海地震。
表1 拉马德雷位相、强震与气温对比
时 期 1889-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拉马德雷 冷 位 相 暖 位 相 冷 位 相 暖 位 相 冷 位 相
气 温 低 温 增 暖 低 温 增 暖 低 温?
强 震 2次 1次 7次 0次 已发生2次
表2 海洋巨震与海啸
地震时间 地点 震级 海啸死亡人数
1906-01-31 哥伦比亚 Ms 8.6 500-1500
1960-05-22 智 利 Ms 8.9 1061
2004-12-26 印度尼西亚 Ms 8.7 300000
从表1和表2的对比中可以看到,三个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气候低温期与哥伦比亚、智利、
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巨震海啸和12次8.5级以上强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000-2030年是拉马德
雷冷位相时期,世界强震将频繁发生。
突如其来的灾难发人深思,但灾难的严重程度,似乎还提醒人们应有更深层的思考:人类最
重要的敌人仍是自然威胁。因此,国际社会无疑应该调整安全观,认清真正的威胁来自何
方。此次飓风事件,目前已有包括中国、俄罗斯、欧盟、美洲国家组织在内的20多个国家、
地区和组织表示愿意向美国提供援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因竞购美国尤尼科公司
被美国国会视为“威胁”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宣布提供160万美元的援助。谁是真正
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再次明确显露出来。事实上,在诸如恐怖威胁、飓风袭击这样的
灾难面前,任何战争的防御体系,都不过是徒有虚名的“马奇诺防线”。对此,我们无疑应
有清醒认识[1]。
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
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危险时刻正在迫近。2005年1月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S博士在接受《时代
周刊》记者采访时严肃指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
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
列岛一线扩张。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后,科学家观测到海沟又进一步加快了东扩的步
伐!处在太平洋和亚洲两大板块交界的日本列岛无疑已经身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边
缘!如果遇到一两次印尼一样的海底地震的话,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岛以外,日本列岛
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BRUCE ALBERTS 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
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05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
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BRUCE ALBERTS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
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
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
灭’[6,7]。日本右翼在灾难面前的歇斯底里,在于他们不相信世界和亚洲人民的善良与真
诚,这种真诚的付出在印尼地震海啸中得到完美的体现[8]。美国飓风灾难再次体现了这种
新型的国际关系。
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再次敲响海洋灾害的警钟,对此,日本政府和国民无疑应有清醒认
识。
文章发表网址: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518.htm
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国际社会应该调整安全观
已有 3852 次阅读 2013-12-23 10:19
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国际社会应该调整安全观
杨学祥
中国谚语:"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多行不义必自毙";
西方谚语:"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美国重返亚洲的政策和日本重新武装的冒险主要来自对未来本土面临重大自然灾害的恐惧,日本列岛的沉没和黄石火山的喷发使日美面临生死的考验,海外寻求生存的欲望导致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
1.下一次特大地震在哪里:日本还是美国?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年2月14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月30日电当地时间8月30日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2.日本列岛的沉没
我在2005年和2010年分别指出,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点评强调指出: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300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1907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2001年5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2001年的4月份再度发生了123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8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150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884.html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特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相关研究表明,海岛特大地震有连续发生的记录,日本面临特大地震连续袭击的自然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370.html
日本右翼在灾难面前的歇斯底里,在于他们不相信世界和亚洲人民的善良与真诚,这种真诚的付出在印尼地震海啸中得到完美的体现[11]。美国飓风灾难再次体现了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国际援助不应该仅仅是灾害后的援助,更重要的是灾害前的预测研究与交流,公众防灾意识的提高,提前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对此,新闻媒体负有更大的责任。
穷兵黩武不是逃避灾难的有效途径,与友邻和睦相处才是应对灾难的最好方法。对此,日本政府及其近邻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韩媒:美国加州和日本东京30年内或发生大地震(组图)。
2015-04-27 13:52:48参考消息网(北京)
参考消息网4月27日报道
韩媒称,美国西部和日本也笼罩在地震的恐怖之中。尼泊尔地震之前,连续有报告称“美国和日本有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因为美国西部和日本位于被称为“火山带”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动区。
韩国《朝鲜日报》网站4月27日援引《洛杉矶时报》报道称,30年内加利福尼亚一带会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南加利福尼亚(USC)大学的詹姆斯教授研究小组在美国地震学会的年会上发表报告称,加利福尼亚州文图拉地震带有可能发生7.7-8.1级的大地震。
研究人员以揭示地下石油的分布和流向的数据为基础,对古代加利福尼亚海岸线和现代海岸线进行了比较。发现大地震以400-2400年为周期发生,最后一次大地震发生在800年前。
考虑到这一地区最近频繁发生小规模地震,研究小组得出结论称,未来30年内这一地震带发生的地震会波及周围地震带而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
日本《每日新闻》24日报道称,隶属政府的地震调查委员会在对关东地方和甲信地方的能动断层进行2年的调查后发现,找到24个有发生6.8以上地震危险的能动断层。关东地方有东京都、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等,甲信地方有山梨县和长野县。包括人口3000万名的大城市东京在内,这都是日本人口密集的地区。
地震委员会称,未来30年内上述断层中的任何一个以上的地方发生6.8以上地震的概率为50-60%。《每日新闻》报道称“(在现有研究中)日本首都圈在30年内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70%,不要执著于数字,应该加强警戒”。
http://news.163.com/15/0427/14/AO7D9LBU00014AEE.html
下一次特大地震无论发生在日本还是美国,都将是严重自然灾难的开始,我们处于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时期,只有认清形势才能采取最有效的对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关注2015-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55.html
我们在2008年5月10日指出,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4]。这一观点得到国际科学界最新研究结果的支持。
7年过去了,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比博文发表时多了3次,铁的事实是理论的最有力证据。证据将会继续增加。
这一观点陆续发表在《百科知识》等期刊。
参考文献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8-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已有 7089 次阅读 2008-5-10 11:08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64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3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47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