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南极海冰减少导致拉尼娜指数快速进入上升区间:2月9日午报

已有 1301 次阅读 2018-2-9 11:2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拉尼娜, 南极海冰, 潮汐组合, 气温升降, 地球自转

南极海冰减少导致拉尼娜指数快速进入上升区间:2018年2月9日午报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2016年11月17日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地震火山活动和飓风台风,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潮汐组合类型转换具有13.6天周期,即双周循环,这在图1-2中都有明显的表现。除此之外,两周之内厄尔尼诺指数往往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谷值,即次一级的7天周期。这一周期在气温变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见图)。

   潮汐不仅有13.6天周期,而且存在7.1天和9.1天周期。1921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90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90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0.5%的共有20个,在这20个中就有9天项和7天项(见图1)。  


图1 2018年2月8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588,比2018年2月8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0.625增速0.037,增速变慢,进入上升区间。


 

图2 2018年2月8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581,比2018年2月8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0.588增速0.007,增速变慢,进入上升区间。

   2018年1月10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1.645为2017年10月以来最低谷值。 2018年1月15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0.552为峰值。 2018年1月19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0.583为峰值。2018年1月20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0.795为谷值。2018年1月23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0.760为峰值。2018年1月24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0.787为谷值。2018年1月28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0.472为峰值。2018年2月1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1.100为谷值。

https://www.tropicaltidbits.com/analysis/ocean/nino34.png

 实际上,每年49-728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125-47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2月南极海冰面积进入极小值,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减少了下降幅度。2月是拉尼娜的大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719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771.html

   2月5-8日南极半岛海冰减少导致秘鲁寒流和拉尼娜减弱。


图3 2018年2月5日和2月8日海温矩平和南极海冰比较

1月25日南极半岛海冰减少导致秘鲁寒流和拉尼娜减弱。伴随寒潮减弱,在南极半岛海冰减少和29-31日潮汐组合作用下,拉尼娜衰退成为事实,厄尔尼诺指数将进入更高的峰值。

但是,1月29日至2月3日,受频繁南下的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自北向南气温还将有所下降,并继续维持偏低状态。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5~6℃。寒潮干扰了南极海冰减少和29-31日潮汐组合的联合作用,持续雨雪冰冻天气使拉尼娜指数断崖式下降,增加拉尼娜寿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42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448.html

2018年2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940 次阅读2017-11-25 16:16

20182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11-20182月、20186-9月、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82-5月、10-11月为弱潮汐时期。20182月是强潮汐时期最后一个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49-728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25-47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46, 47]。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A24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5度,27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B212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0.0135度,211为月亮远地潮,216为日月大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C219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223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D226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0.0322度,227为月亮近地潮,32为日月大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高潮,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6794.html

2月4-7日潮汐组合将使拉尼娜指数下降,并达到谷值。

沈阳今日最高气温-8℃ 周五将升温至零上

2018-02-07 06:47:00 来源: 东北新闻网

最近沈城有多冷?对比往年的数据,不难看出今年的“实力”。往年2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为-8.7℃,而今年2月3日到6日这四天,沈城的最高气温也只有-8℃到-9℃的样子,最低气温基本也都在-20℃以下,明显比常年同期冷了很多。

今天大家还得坚持一天,天气以多云为主,北风转东北风2到3级,最高气温-8℃上下,夜间最低气温在-19℃附近。本周后期气温撒欢回升。明天小年,天气转晴,最高气温将回升到-1℃附近,最低气温在-10℃附近。周五最高气温更是会冲破冰点,达到零上2℃附近!夜间最低气温-13℃。回暖虽好但空气质量会有所下降,提醒大家外出要适当防护。这个双休日气温还会有明显下降,所以大家先别着急减衣服,防寒保暖还不能放松。

(责任编辑:冯庆洋)相关报道

http://news.cqnews.net/html/2018-02/07/content_43803648.htm

2018年2月8日: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

2018-02-08 08:29:56 中国天气网

  较强冷空气将影响中东部地区

  我国大部地区降水稀少

  一、昨日山东半岛出现强降雪

  昨日,山东半岛、河北东北部等地出现小到中雪,山东半岛部分地区大雪或暴雪,文登24.2毫米、荣成20.4毫米。

  今5时较昨5时,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北部、山西中东部、河南中东部、山东中西部等地降温4~6℃;福建、江西南部、广东东部等地升温3~6℃。今晨,气温0℃线位于福建北部、江西北部至湖北南部一线。


  二、重点天气预报


  1、较强冷空气将影响中东部地区

  8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呈回升趋势。9~11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黄淮东部、江淮、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有4~6级风,阵风7级,中东部大部地区自北向南将有4~6℃降温,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局地降温可达8~10℃。

  2、我国大部地区降水稀少

  未来三天,我国大部地区降水稀少。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甘肃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雪或阵雪; 9~10日,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大部、华南等地有一次小雨天气过程。

http://www.feedtrade.com.cn/yumi/yumi_weather/208747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9115.html

上一篇:南极海冰减少导致拉尼娜指数快速进入上升区间:2月9日早报
下一篇:无知者无畏,无为者无知:专家预警的四大地震危险区域
收藏 IP: 119.48.191.*|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