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5-6日潮汐组合使拉尼娜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7年10月7日早报

已有 1301 次阅读 2017-10-7 05:1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地球自转, 潮汐组合, 南极海冰, 厄尔尼诺

5-6日潮汐组合使拉尼娜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7107早报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20161117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地震火山活动和飓风台风,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潮汐组合类型转换具有13.6天周期,即双周循环,这在图1-2中都有明显的表现。除此之外,两周之内厄尔尼诺指数往往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谷值,即次一级的7天周期。这一周期在气温变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见图)。

潮汐不仅有13.6天周期,而且存在7.1天和9.1天周期。1921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90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90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0.5%的共有20个,在这20个中就有9天项和7天项(见图1)。


1 201710600厄尔尼诺指数为-0.056,比10518-0.052减速0.004,增速变减速,进入波动区间。83000-0.118进入峰值。9800-0.655进入暂短的谷值,18时被突破。拉尼娜来势汹汹,趋势明显,大大跌过-0.5底线。91000-0.875为暂短谷值,11日继续下降,91200-0.911进入谷值。9月末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是否异常增大是关键因素。根据913-14日潮汐组合,预计914日后达到峰值,增幅较大。91506厄尔尼诺指数为-0.791,进入峰值。91612厄尔尼诺指数为-0.799,进入谷值。91800-0.711进入峰值。912以来,增幅超过0.251,证实预期。预计920日前达到峰值,921日后达到谷值。实际上,92012-0.606为峰值。92200-0.649为谷值。25-27日降温将终结此次上升过程,进入谷值后,在28日后继续上升。

事实上,22-25日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异常减少加速了拉尼娜指数的上升。928到峰值,101达到谷值,2-5日再次飙升。10518厄尔尼诺指数为-0.052,达到峰值。105-6日潮汐组合将使拉尼娜指数进入新的谷值。


2 201710612厄尔尼诺指数为-0.087,比10600-0.056减速0.031,减速变快,进入下降区间。83000-0.118进入峰值。9800-0.655进入暂短的谷值,18时被突破。拉尼娜来势汹汹,趋势明显,大大跌过-0.5底线。91000-0.875为暂短谷值,11日继续下降,91200-0.911进入谷值。9月末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是否异常增大是关键因素。根据913-14日潮汐组合,预计914日后达到峰值,增幅较大。91506厄尔尼诺指数为-0.791,进入峰值。91612厄尔尼诺指数为-0.799,进入谷值。91800-0.711进入峰值。912以来,增幅超过0.251,证实预期。预计920日前达到峰值,921日后达到谷值。实际上,92012-0.606为峰值。92200-0.649为谷值。25-27日降温将终结此次上升过程,进入谷值后,在28日后继续上升。

   事实上,22-25日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异常减少加速了拉尼娜指数的上升。928到峰值,101达到谷值,2-5日再次飙升。105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052,达到峰值。105-6日潮汐组合将使拉尼娜指数进入新的谷值

https://www.tropicaltidbits.com/analysis/ocean/nino34.png

我们在2017331指出,2017922南极海冰最大值的异常减少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如果异常增加,将阻碍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433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272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3000.html

今年3月南极海冰最小面积下降至207.5万平方公里,为1979年有卫星观测图像以来同期最低。9月12日南极海冰最大面积为1801.3万平方公里,也是1979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http://news.sina.com.cn/o/2017-09-27/doc-ifymkxmh7455382.shtml

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7/09/28/020114287.shtml

过去三年的记录表明,20149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异常变大,阻碍了2014年厄尔尼诺的发生;20169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异常变小,阻碍了拉尼娜的发生。

20179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达到最大值或明显增大,是拉尼娜复活的关键条件,这在学者郑飞的预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9月是拉尼娜逆转的拐点。

关注20179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的变化。

我们在2017331指出,2017922南极海冰最大值的异常减少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如果异常增加,将阻碍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433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272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3000.html

事实上,2017912-28日南极半岛的徳雷克海峡通道没有被海冰堵塞,导致秘鲁寒流减弱,拉尼娜现象减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8074.html

913-28日南极海冰面积创新低纪录加速了拉尼娜指数的一路飙升,验证了南极半岛海冰的气候开关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8214.html

928105南极海冰面积创新低纪录加速了拉尼娜指数的一路飙升,再次验证了南极半岛海冰的气候开关作用。

201710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791 次阅读 2017-8-11 15:21  

201710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1月、3-711-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72月、8-10月为弱潮汐时期。201710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三个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49-728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25-47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46, 47]。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A105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3度,106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B1012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9.3641度,1012为日月小潮,109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较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较强)。

潮汐组合C1018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2度,1020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D1026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19.4423度,1028为日月小潮,1025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064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9423.html

上一篇:日本福岛县近海发生6级地震:关注10月5-6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5-6日潮汐组合使拉尼娜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7年10月7日午报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4 魏焱明 周少祥 杨文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0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