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评选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公开才能确保公正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热爱公正无非是怕吃不公正的苦头。
——题记
首先我们必须说,国家出钱设立这样一个奖学金是一个大好事,确实是有意向改善研究生的生存状态,让他们安心科研。其次,我们通过奖学金来搞大锅饭显然也不行,随着物价上涨,我们可以相应提高一点研究生基本补助,但是奖学金就是奖学金,不能拿奖学金搞大锅饭,也不能拿奖学金作为救济金,那就偏离了奖学金设立的初衷。既然这样,那么就剩下一个问题,如何评选出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也就是游戏规则怎么制定的问题,道理千千万万,大家都知道要公平公正公开,但是问题是怎么做到呢?规则怎么制定,怎么施行呢?今年已经是第二年评选,第一年你可以说不熟悉,时间不充裕,第二年就不能这么说了吧?但是第二年也有第二年的问题,有没有人提前被打招呼呢?呵呵。下面分几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评选过程中的几个原则,仅供参考,其实今年的奖学金评得也差不多了,我在这里写出来,希望一些老师看到有利于明后年的评选工作,有什么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第一,事前说明白游戏规则,就是为了避免事中迷茫,事后麻烦。高校其实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地方,没有社会上那么赤裸裸的浮华,也没有衙门里面的颐指气使,但是不得不说,高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不可避免也有浮华,也有衙门做派,甚至有的地方较之更甚,荼毒更深,影响更坏。一般学校或者学院在评选之前都会进行通知公告,大体意思就是:哦,咱们要评国家奖啦,哪些人可以来评,要交什么材料,什么时间截止,但是对于怎么评,看什么指标,权重是多少,这些细节都是语焉不详。当一个事情,没有明规则的时候,潜规则就出来了,一些同学都会理所应当的认为,研究生评奖看文章,如果有的同学文章很好,但是没有被评上,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有的学生间为了奖学金关系闹得很僵的都有,我们倡导公平竞争,绝不是窝里斗。
还有,其实看文章,这个里面也有大学问,存在很多细节问题。比如说,有同学发了三篇JOC,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3了,另一个同学发了一篇Angew,影响因子也超过13了,两人影响因子相差不多,请问这种情况该如何评价呢?这个确实是难题,从学术意义上讲,很多专业老师会认为一篇Angew好,这也不错,但是假设一下,这篇Angew只是一个2-3页的短通讯,三篇JOC却是实打实的10页以上的长篇全文,工作非常系统,非常扎实。像这样的情况也许还很多,怎么评价呢?但是可能不太会正好是这两个同学排在最后两名,其中之一必须落选,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还有就是,必须注意到,一本杂志的影响因子也不能完全展现一个杂志的真正实力,这时候专业老师的意见就很重要,各个学科差距很大,各个课题组也不尽相同。其实理科比较能够掰得清,因为至少还有期刊影响因子,或者大部分老师对期刊系列的认识都有一把类似的“尺”,文科就不一样了,文科虽然也有CSSCI,但是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所以,事前必须把具体的游戏规则说清楚,哪个项目占多少权重,可以加多少分,必须明确,或者大致明确,比如说按文章,你就要说明白按照分区,先看质量,还是只看累积。很多人会说只看累积也不太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觉得看累积总比没规则要强,累积不好,但是只要明确规则了,我们就应该严格执行,有什么不好的,我们可以明年再纠正,但是前提就是一定要事前明确规则,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事中迷茫,其实有些专业老师在打分或者投票的时候,也很迷茫,当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如果不明确固定的游戏规则,最后只能是越来越迷茫,事后评选结果公示,很多学生就要闹麻烦,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搞不好闹出学校,影响都不太好。这么大的一笔数额,有人争有人抢是正常的,不争不抢反而说明这个单位没有生气,没有活力,都是碌碌无为。为了使争抢不突破法律道德底线,把话放在明面上最节省成本。
第二,自己老师不能评选自己学生,事中评选要坚持原则,小量灵活。我们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情的国家,这一点也无可厚非。比如谁是所长谁是院长的学生谁占优啦,自己老师给自己学生打高分啦,故意给别人打低分啦,有些指控或者抱怨可能是落选同学的无稽之谈,但是不可否认,有些老师确实很不自重,才会给别人留下话柄。那我们想一下,可不可以有一些游戏规则来规避这些呢?比如说让自己老师回避,比如今年有100个学生申报,根据事前的游戏规则有20个学生初步筛选通过,那好,评审委员会里面有是这些同学导师的,终止本年度的评审工作,out了。这是保证公平的一种有效机制,但是往往被我们忽略了。还有的采用打分制,比如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也是保障公平的方法,但是往往也被我们忽略了。为什么呢?前面说了,高校其实是一个半社会化半行政化的机器,你跟他谈规范,他跟你谈创新;你跟他谈效率,他跟你谈长效;你跟他谈培养人才,他跟你谈教育产业;你跟他谈服务社会,他跟你谈基础研究……最后你只能哭笑不得地毕业或者离开。
再回到评选中来,其实我是不赞同过于量化,过于指标化的。比如说一个人发了11篇1.0的文章,和一个发了1篇10.0的文章,我们不能说前者更优秀;一个人累积影响因子21.123,一个人累积是21.122,我们也不能说前者更优秀。我这里提供一种衡量学生的论文优劣的方法,我是按照先质后量,层层筛选的思路开展的。首先,比如说,今年有10个最终名额,我们收到100份材料,我们一般按照事先的规则采用排除法,先剔除一些不太好的,保留30名候选,这个可以之前一比几的比例候选,有的学校采用1比2或者1比3,我认为都比较合适,不能太少。
我们以化学学科为例,首先我们按照最高代表作晋级,比如有学生发了Nature,Science或者Cell,PANS这种超一流文章,那直接绿色通道晋级。有的985学校,可能会出现发了JACS、Angew等一流文章的,也可以这样晋级。在一篇文章中,我们挑有这些档次文章的同学,比如说有3位。那好,下面我们就把剩余的27名同学按照两篇文章挑,比如有的同学发了一篇Chem. Commun.一篇Nanoscale,有的同学发了两篇欧洲化学,我们就挑这些,关注影响因子比较好的二区期刊,像IC、AC、JOC、JPCC等,比如说有5位,我们再按三篇文章来挑2位,这样产生的10个人,肯定是比较公平的,也可以杜绝一些低水平的灌水文章,比如以前的Acta E,有的同学一年可以发十几篇,当然现在Acta E被剔除出SCI了。这种外行看来比较繁琐的操作方法,其实恰恰体现了先质后量,层层筛选的原则,这是一个大的原则,还有可以灵活的地方,就是你可以决定这个3位,5位,2位,在竞争比较激烈的时候,这些数字就非常关键,可以找几个评审老师根据这种规则进行晋级排序,最后留下来的,或者大多数选出来的前十位肯定是非常公正的。
为什么我们要坚持文章质量,而弱化文章数量呢?(其实最近正好组织部门发通知,说以后我们选用提拔干部,不再“唯GDP”了,其实我们也应该举一反三,我们也不能再“唯SCI”了。一个是现在国内SCI横行,确实太多,不搞质量评价不行,还有就是这个奖学金的初衷很明确,“为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怎么提高质量,怎么显出质量,那必须要有一流文章来彰显,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原则,比如一篇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当然要比十几篇甚至二十几篇Acta E更有学术意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层层比较,层层筛选,切忌简单指标化,影响因子累计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在这个方案的指导下,评出比较公平的候选人并不太难,至少理工科不太难,文科要复杂一些,但是文科总得名额少一点,再结合答辩也可以确定。
第三,事后一定要及时公开结果,公示材料,大家一起来复查监督,学生参与,老师把关。什么事情要想做到公平,那就得公开,不公开,结果什么也说不清,大家一起来参与,才能做到。比如几个老师关起门来商量,学生不明白情况,很可能就会产生不同意见,所以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必要时可以设置学生评委,倾听学生意见,有些要延长公示期,倾听同学反映,要选德才兼备的人才,有问题的候选人要小心求证。还有就是科研道德的问题,对于弄虚作假要严厉处理,不然何谈公正!有的同学在申报材料上做手脚,把刚刚投出去,或者不在有效期内的文章也写到材料里面,把共同一作写成自己是唯一一作等等,这些问题,导师可能一时不察,学工办老师可能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没搞清楚,但是一旦严格公示,这些猫腻就无所遁形,获奖者的“对手们”“小伙伴们”可没闲着,挖地三尺,也要搞清楚。我们鼓励同学间公平竞争,不要无序竞争,尊重游戏规则的“商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情商至关重要,学会合理表达不满诉求,恰恰是一个文明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
有的人认为这么小的事情至于吗?我跟你说,真至于,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问题都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有力量的监督,尊重事实的监督,将是未来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钥匙。同时也要利用校内网站,公布一些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并且要留档,严格执行。在申请材料上,导师也要把好关,已经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几年之后发现有问题,也要追缴回来,导师也要承担相关责任。这个我们可以从最近国科大取消赵敏博士学位的事件上汲取教训。总之,要让评选过程公开透明,明确好游戏规则,也要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反映,老师再把关统筹,相关材料要有据可查。现在一些学校做得非常不好,谁中了公布一下姓名,其他什么也不说,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嘴脸,公示期打电话去询问细节,都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好像反映问题就是闹事,提出异议就是造反,这是一种内心虚弱的表现,非常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公开网络公布会泄露学生信息或者其他内容,但是现在每个学校都有BBS,可以进行内部公示,我们再也不能只报一个名字完事了。
就简单说这三条,也无非是一些常识,整理出来仅供参考,也与各位老师同学讨论。其实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评选多少研究生奖学金,也不在于给多少钱,这一切只不过是奖掖先进的方式之一而已,如果我们不重视起来,最后就没什么激励作用,而变成一种行政化的附庸,学生心里有戾气,从而不利于人才培养,也不利于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形成。透过国家奖学金,我们应该看到更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在路上,还在路上,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