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舵手到造假者的帮手,西安交大的党委书记怎么了?》的补充
《为什么把党委书记“侮辱”为造假者的帮手》
第一、将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在接到六人书面举报信后,54天对举报人的不理不睬来看,只能说王建华书记重视不够,还不应该“侮辱”为造假者的帮手!
第二、再将党委书记委托三位校级领导人与举报人在《南洋大酒店》的交换意见的情况剖析剖析,就大不相同了:
(1)党委书记经过54天阅览六人的举报信后,从王建华是共产党的舵手角度衡量,他有责任有义务委托代言人说一说有什么观点?有什么看法?说一说举报信对,对在哪里?错,又错在何处?说一说学校当局准备任何进行调查、对质、判断、处理等等与举报有关的内容。然而,党委书记并没有委托代言人向举报人提及这些份内的义务和责任。相反,党委书记的代言人对举报人的举报信却只字不提,上来就对举报人进行了“同化教育的说服工作。
(2)说服工作不是不可以进行,但是说服工作有两种:一种是正确观点对错误观点者进行的说服教育工作,目的是将错误观点者挽救回到正确观点上来;另一种是错误观点者向正确观点者进行的引诱误导工作,目的是将正确观点者,引诱变成与错误观点者同流合污共同从事错误行径。
举个不合适例子;共产党说服教育国民党反对派,弃暗投明,是高尚的光荣的说服工作; 反之,国民党特务分子在监狱里策反共产党员,则是自己反动还企图把好人也推到黑暗洞穴的犯罪工作!
——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王建华,于2008年1月2日接到六教授书面举报信后,经过54天的不理不睬,居然委托代言人向举报人进行了“高校造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的同流合污的毒化引诱工作,把大学党委书记的神圣舵手的天职,贬低为替造假者将举报人同化为“见怪不怪”也变成弄虚作假分子的帮手!这是对大学党委书记舵手作用的侮辱和践踏!也说明王建华书记已经蜕化变质,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品质和立场!
(3)党委书记委托的所有说教,都是从造假者嘴中提取的弹药,从而证明党委书记的观点理念,完全栽入造假者的观点和理念中。所说的“要不要匀一些利益”;“李连生说六人都有把柄在李手中”;“你们宣布退出还为时未晚”;“李要以诽谤罪起诉”;“陈永江在昆明维权诉讼失败”,等等等等,无一不是从造假者贩卖来的弹药。可见党委书记54天并没有闲着,他是和造假者以及与代言人暗中在一起,且紧张的密谋着“如何扑灭举报火苗的”计策。
事实上是,王建华有可能早就与造假者勾搭连环 结为团伙了!不然,做为一个党委书记,不可能不懂得弄虚作假对于大学校的校风、学风、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的道德教育,以及对于大学校的科研发展和进步的危害性,也不可能在收到举报信后,作出的都是反常的举动,和替造假分子当炮筒的行径!
他已经堕落多时,因而完全不觉得这种严重丧失党性原则的话,是多么的错误和迹近犯罪!他完全不能预料:对受过共产党培养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绝对不能使用造假分子提供的任何语言去进行镇压和同化。
他已堕落多时,因而完全不能够预料:使用造假分子的弹药,只能适得其反,反而招致举报人的鄙视和不齿!
历史事实正是这样,自从2008年我们举报54天后的《南洋大酒店》的宴谈之后,党委书记王建华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还不如大街上的一个过路人一样的“无足轻重”,他在我心中已经不复存在,因为他不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子!。
我们生性尊重党委书记和党的领导人,但是,一当我们了解党委书记是造假者的帮手后,首先他的党委二字已经划掉,至于书记么,那就降级到比一个学生班级里的支部书记也不如了。后者虽然年轻,但是绝对纯洁诚实,当学生党员说他热爱共产党时,那就是100 %的实在话!
王书记的党性,比不上任何一个普通老百姓,出租车司机,菜场里的买菜的,街上复印店的复印员,饭店的服务员,等等等等。因为我无论走到哪里,这些陌生人认出我满脸的死人斑,都会说是:你们做得对,大学么,那样子还行?国家的未来不是要完蛋嘛!言语简单心情重!
这种情况每每使我非常感动,钦佩我国人民的觉悟性,远远超过受过高等教育却误入歧途的一些人。有这样的人民群众,任何风浪都有庞大的人民群众在支持着我们的共和国!
总之,2008年2月26日的《南洋大酒店》,把党委书记和造假者的暗中关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王书记在2月26日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按照造假者的吩咐行事的,完全是按照造假者的语句学舌的,党委书记的党性原则荡然无存,使我们才知道,原来他早就不是党的舵手,而是造假者的帮手了。遗憾归遗憾,但是,我们却在被整治被阻挠被威胁中,得到了用金钱买不到的教训:认识到今天社会的复杂性已浸透到象牙之塔的高等学府里面了。因而我们提高了和学校当局打交道的警惕性,这就叫社会大学的教育吧!
陈永江2011年8月3日.
六教授举报李连生造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527-471466.html
上一篇:
《并非普通职工,阴谋诡计,鬼影重重》下一篇:
《从舵手到造假者的帮手,王书记你怎么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