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所谓“中微子之谜”

已有 5119 次阅读 2012-3-14 20:51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微子

所谓“中微子之谜”

 

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

在如下3种基本粒子作用时,都分别发现了中微子,即:

分别与电子、μ轻子、τ轻子同时出现的中微子。

因而,通常认为,中微子共有3种类型,即: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

并认为3种中微子之间,两两组合,相互振荡,应该有3种模式。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即从太阳发出的中微子,发现有电子中微子与μ中微子组合振荡的迹象,当时称作“太阳中微子之谜”和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振荡的迹象,当时称作“大气中微子之谜”。

1998年日本的超级神冈实验正式证实大气中微子振荡,随后太阳中微子振荡也被多个实验证实。

 

然而,电子和τ中微子的振荡一直未被发现,甚至有理论预言这个第3种振荡根本不存在,即其振荡几率为零。

2003年左右,先后有7个国家提出了8个实验方案,来寻找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最终进入建设阶段的共有3个,即:中国的大亚湾实验、法国的Double Chooz实验和韩国的RENO实验。

其测得振荡的几率用最小的轻子味混合角sin22θ13,即:用以表达轻子(包括电子和与它们相关的中微子)之间相互转化的可能性(置信度)的基本粒子物理学的重要参数之一,来表示。

按照国际高能物理学界的惯例,这种置信度在3sigma以下的测量结果叫hint(迹象), 处于3sigma5sigma之间的结果叫evidence(证据),超过5sigma的实验结果才叫discovery(发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2003年提出设想,利用我国大亚湾反应堆群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寻找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

 大亚湾实验率先在201012月完成核电站附近的全部爆破任务,2011年中逐步完成了探测器的建造与安装,20118月开始近点取数,1224日开始远近点同时运行。

 

此次报告的大亚湾实验结果即来自第一阶段(20111224日起至2012217日)6个中微子探测器的数据。科研人员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完成了实验数据的获取、质量检查、刻度、修正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sin22θ139.2%,误差为1.7%,以超过5倍的标准偏差确定sin22θ13不为零,首次“发现”了这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相关论文已送交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发表,其预印本已在网上发表。

 

其实,没有理由,因为中微子分别与电子、μ介子、τ轻子同时出现,就认定它们是不同类型的。

中微子可能就都是惟一的一种,但是,与不同的其它基本粒子结合就形成不同的基本粒子,这各种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某些基本粒子同时出现的转变、变化,也并不是不同类型中微子的振荡。

 

本博克将另文对此具体论证。



聚焦中微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547781.html

上一篇:1关于中微子探讨!
下一篇:李娜回应所谓“不代表国家打比赛”的不实报导
收藏 IP: 221.219.117.*| 热度|

2 周少祥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