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迎接5G之变,我们准备好了吗?——来自世界5G大会的新观察 新华社北京

已有 1050 次阅读 2019-11-25 12:21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迎接5G之变,我们准备好了吗?——来自世界5G大会的新观察

新华社北京1124


image.png

(新华全媒头条·世界5G大会)迎接5G之变,我们准备好了吗?

——来自世界5G大会的新观察

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已开通5G的基站达11.3万个、5G套餐的签约用户达87万户……经历了“2G跟随、3G突破、4G同步”,我国正迎来“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image.png

这是2019世界5G大会的展览现场(1120日摄)。新华社发(任超摄)

如何更好促进5G发展应用?在北京举办的2019世界5G大会上,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科研机构、知名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共议5G发展的未来。

加快技术创新 引领5G技术进步

搭上5G的快车,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想象不到的变化?

image.png


1121日,在2019世界5G大会的展厅里,参展商为观众介绍5G应用。新华社记者 李欣

数字城市安全系统、无人机救援、5G远程驾驶、4K高清同步课堂、远程医疗……2019世界5G大会的展厅里,以5G技术为支撑的一系列全新应用令人目不暇接,俨然搭起一座未来之城。

如果说1G技术解决了在移动中通话的难题,2G技术实现了广域覆盖,3G技术能够进行图片传输,4G技术真正实现宽带化发展,催生微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短视频等蓬勃发展,那么5G技术,将带来一个更加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未来。

“作为在全球范围内正加快研发应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全时空、全现实、全连接技术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驱动人类社会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

“各国电信运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推动形成了全球统一的5G国际标准,各方在同一个标准下使用专利相互许可,共享研发成果,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说。

据测算,未来15年,5G将为全球GDP增长贡献超过3万亿美元;2035年,5G将拥有价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为全球带来2200万个就业机会。参加大会的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感慨道,5G部署和以往不同的是,中国元素和中国力量的崛起。

基础设施建设与世界同步发展并局部领先、新型移动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强力牵引下,截至2018年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3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


image.png

1121日,在2019世界5G大会的展厅里,工作人员介绍应用5G技术的远程医疗。 新华社发(彭子洋 摄)

·         

image.png

1121日,在2019世界5G大会的展厅里,参观者体验5G全球异地同台演出。新华社发(彭子洋摄)

·         

image.png

这是2019世界5G大会的展览现场(1120日摄)。新华社发(任超摄)

·         

image.png

1121日,在2019世界5G大会的展厅里,参展商为观众介绍5G应用。新华社记者 李欣

·         image.png


1121日,在2019世界5G大会的展厅里,奇安信集团展示5G时代数字城市内生安全系统。新华社记者 李欣

·         image.png


1121日,在2019世界5G大会的展厅里,奇安信集团展示5G时代数字城市内生安全系统。新华社记者 李欣

·         image.png


1120日,在2019世界5G大会的展厅里,参观者在体验5G远程驾驶。新华社发(陈钟昊 摄)

·         

image.png

1121日,在2019世界5G大会的展厅里,工作人员介绍应用5G技术的远程医疗。新华社发(彭子洋 摄)

·         

image.png

1121日,在2019世界5G大会的展厅里,工作人员介绍应用5G技术的远程医疗。 新华社发(彭子洋 摄)

·         image.png


1121日,在2019世界5G大会的展厅里,参观者体验5G全球异地同台演出。新华社发(彭子洋摄)

·         

image.png

这是2019世界5G大会的展览现场(1120日摄)。新华社发(任超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1207494.html

上一篇:原子集团的基本形态
下一篇:对“量子”的认识与发展
收藏 IP: 111.196.7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