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如下3个所谓“比光速快得多的物体” 都是从国际流行的错误论点得出的

已有 2018 次阅读 2019-7-18 08:58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如下3个所谓“比光速快得多的物体 都是从国际流行的错误论点得出的

实际不存在任何比光速快的物体也证实了它们的根本错误。

 

1.   由所谓“宇宙膨胀”、“宇宙加速膨胀论” 推论得出:宇宙

远处的膨胀速度“都远远超过了光速”

现有国际流行的所谓“宇宙膨胀论”是根据哈勃观测,得到:

各星体发出或反射光频率的“红移(即:频率减小)”与星体相对速度的增加成正比;而光子或光波,在近似均匀介质的太空中,运动或传播的速度不变,认为:“观测到星体传来光的红移量是与该星体相对观测点的运动速度成正比”(即:所谓“哈勃定律”),而得出的推论。

但是,这只是在哈勃所观测到的非常有限的一段范围内近似呈“星体相对速度略有上升的直线”,却被当作普遍适用的所谓“哈勃定律”。

实际上,历次扩大观测范围得到的所谓“哈勃系数”(即:那条近似直线的斜率)都在增加,乃至观测到迄今距观测点最远,为:137(也有取有效值为138)亿光年的星体,经137亿年传来的光红移量远超过按所谓“哈勃定律”推算的数值,而更加错误地认为:所谓“宇宙加速膨胀”,乃至更加错误地推论得出宇宙远处的膨胀速度“都远远超过了光速”。

本人具体分析到:星体辐射或反射的光在近似真空的太空是速度基本不变的,其频率是因动能的相应衰减,而随传送的距离或经历的时间成正比地减少。

因而,根据已观测接收到137亿年前 (其实,是目前已观测到的距观测点最远的星体) 传送来的某一已知光频率的红移量数据,z=22,求得,其红移量与其传送时间是如下双曲线的一支:

z=-2.965616x10^(-2)-3.053548 x10^(-2)/(t-1.029656)

只是在时间较短的一段才近似于直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95033.html 

    具体、确切地表明:仅按一小段观测推论得出的所谓“宇宙膨胀”就已经是错误的,更以观测到的红移量显著大于所谓“哈勃定律”推算的数值,而更加错误地认为:所谓“宇宙加速膨胀”,乃至更加错误地推论得出宇宙远处的膨胀速度“都远远超过了光速”就更是错误的。

 

2. “量子纠缠”表明:2个粒子可以瞬间移动到无论多远,其速度可以超过光速数百陪

这是通常国际流行的观点,对“量子纠缠”的错误认识推论得到的错误论调。

实际上,“量子纠缠”是2类或多类,大量同种粒子统计的各最可几分布函数,是彼此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

决不是2个或多个个别的粒子,具有这种特性。

但因,通常量子力学是把所采用的“波函数”当作个别粒子的“本征态”而得到的各种结果,而得出的的错误结论。

特别是,通常的统计,包括所谓“量子统计”,都只是3维空间矢量组成“相宇”的统计,其最可几分布函数都是不“显含时”的,不具有“波函数”的基本特性,因而,国际流行观点,仍坚信:

量子力学是粒子的运动力学、量子力学所得到的各种结果,就是各粒子的特性,量子纠缠表明:每2个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此“心灵感应”、“瞬间彼此联系”。

本人采用各相应时空多线矢量组成的“相宇”进行统计,它们的最可几分布函数就都是“显含时”的,具有相应“波函数”的特性。

4维时空位置和动量组成 “相宇”进行的统计,得到的最可几分布函数就是量子力学所采用的“波函数”,就具体证明了“波函数”和“量子力学”的统计特性,它们都是大量粒子的几率特性。

国际流行观点把它们当作各个粒子的本征特性是错误的。

由“量子纠缠”得出:“2个或多个粒子,可以瞬间(即;很短时间内)“A传送到“B”(即使2点相距很远),因而,认为:可以有超光速的,甚至无限大的速度。”的论点,当然也是根本错误的。

 

3. 认为,利用所谓“曲率引擎”只需要扩张飞船身后的空间,压缩飞船前面的空间,利用空间的扩展或者压缩便可使得飞船达到光速。

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哈罗德·怀特(Harold G. White)博士和他的研究组,企图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关于时空弯曲的论述,认为,只需要扩张飞船身后的空间,压缩飞船前面的空间,利用空间的扩展或者压缩便可使得飞船达到光速。

并且,已经开始利用光子开展实验,试图搞清楚,是否可以将光子周围的时空扭曲,或者说“扭曲”一个光子的运行路径,从而使其在不改变速度的情况下运行更远的距离。

其实,这完全是他们对,时空弯曲的误解。

所谓“时空弯曲”只是2个彼此非惯性牵引运动物体,当以其一的质量中心为坐标系中心改变为以另一的质量中心为坐标系中心时,变换的矩阵是随时间改变的,自然规律。即,例如:

对于2维的矢量,AB2个粒子,

A的质量中心为坐标中心,则,

坐标系中任何一点的位置:

r(2)A[A1线矢]=rA1[A1基矢]+rA2[A2基矢]

该点的速度:

v(2)A[A1线矢]=vA1[A1基矢]+vA2[A2基矢]

    牵引位置:

r(2)AB[AB1线矢]=rAB1[AB1基矢]+rAB2[AB2基矢]

    牵引速度:

v(2)AB[AB1线矢]=vAB1[AB1基矢]+vAB2[AB2基矢]

改变为以B的质量中心为坐标中心,则,

坐标系中任何一点的位置:

r(2)B[B1线矢]=rB1[B1基矢]+rB2[B2基矢]

该点的速度:

v(2)[B1线矢]=vB1[B1基矢]+vB2[B2基矢]

    牵引位置:

r(2) BA [BA1线矢]=rBA1[BA1基矢]+ rBA2[BA2基矢]

    牵引速度:

v(2) BA [BA1线矢]=vBA1[BA1基矢]+vBA2[BA2基矢]

    对于惯性的牵引运动:

dv(2)AB/dt=0,  dvAB1/dt=0,  dvAB2/dt=0

dv(2) BA/dt=0,  dvBA1/dt=0,  dvBA2/dt=0

rB1=cosArA1-sinArA2

rB2=sinArA1+cosArA2   其中,

cosA= vAB1/ v(2)AB sinA= vAB2/ v(2)AB,而有:

vB1=cosAvA1-sinAvA2

vB2=sinAvA1+cosAvA2      

r(2)B^2=rB1^2+rB2^2=rA1^2+rA2^2=r(2)A^2

v(2)B^2=vB1^2+vB2^2=vA1^2+vA2^2=v(2)A^2

即:变换后,时空没有变化。

    但是,对于菲惯性的牵引运动,即彼此牵引的粒子间有力的作用,则:

rB1=cosArA1-sinArA2

rB2=sinArA1+cosArA2   其中,

cosA= rAB1/r(2)AB sinA=rAB2/r(2)AB,而有:

dv(2)AB/dt =a(2)AB,  dvAB1/dt =aAB1,  dvAB2/dt=aAB2

dv(2)BA/dt =a(2)BA,  dvBA1/dt =aBA1,  dvBA2/dt=aBA2

vB1=-(sinArA2-cosAvA1)-(cosArA2+sinAvA1)

   =cosA(vA1-rA2)-sinA(rA2+ vA1)

vB2=(cosArA2+sinAvA1)- (sinArA2-cosAvA1)

=sinA(vA1- rA2)+ cosA(rA2+ vA1)  仍有:

r(2)B^2=rB1^2+rB2^2=rA1^2+rA2^2=r(2)A^2

变换后,位置矢不变,但是,速度矢发生了如下变化:

v(2)B^2=vB1^2+vB2^2=(vA1- rA2)^2+(rA2+vA1)^2

      =vA1^2+vA2^2+ rA1^2+rA2^2

= v(2)A^2+r(2)A^2  = v(2)A^2

即:变换后,时空发生了相应弯曲的变化。

但是,仍有:

a(2)B^2=aB1^2+aB2^2=aA1^2+aA2^2=a(2)A^2

     不会因时空弯曲而产生另外的加速度 ,当然也也不可能超光速。

其实,这个时空弯曲问题,完全可用可变坐标系解决,即采用:

rB1[B1基矢]= rA1[cosAA1基矢]- rA2[sinAA2基矢]

rB2[B2基矢]= rA1[sinAA1基矢]+ rA2 [cosAA2基矢]

     只要采用这样的可变坐标系,就仍能进行相应的矢算。

对于其它维数的矢量,变换矩阵不同;但也有相应的,惯性牵引变换,时空坐标系不变,非惯性牵引变换,时空坐标系发生相应弯曲的变化也可建立相应的可变坐标系,就仍能进行相应的矢算。

由以*为中心变换到以为中心,

相应的各维矢量的变换矩阵是:

非惯性牵引运动,各3角函数由各位置函数代入,变换随时间改变; 惯性牵引运动,各3角函数由各速度函数代入,变换不随时间改变

 

   以上3条所谓“可能超光速物体”的论调,都已被充分、确切的科学论据,指明都是国际流行基础科学严重错误造成的。

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任何“可能超光速物体”,也具体表明:这些国际流行论点的根本错误。

 

    附录:本人创建的其它各维矢量的牵引运动变换矩阵

   对于3维的矢量:

r(3)=(r1^2+r2^2+r3^2)^(1/2), v(3)=(v1^2+v2^2+v3^2)^(1/2),

r(2)=(r2^2+r3^2)^(1/2),      v(2)=(v2^2+v3^2)^(1/2),

cA=cosA=r1/r(3), sA=sinA=r(2)/r(3),

cB=cosB=r2/r(2), sB=sinB=r3/r(2),

r1’=r1*cA    - r2*sA     0    

r2’= r1*sAcB +r2*cAcB -r3*sB

r3’= r1*sAsB +r2*cAsB + r3*cB

  对于4维的矢量,

r(4)=(r0^2+r1^2+r2^2+r3^2)^(1/2),    r0=ict

r(3)=(r1^2+r2^2+r3^2)^(1/2), r(2)=(r2^2+r3^2)^(1/2),

cA=cosA=r0/r(4), sA=sinA=r(3)/r(4),

cB=cosB=r1/r(3), sB=sinB=r(2)/r(3),

cC=cosC=r2/r(2), sC=sinC=r3/r(2),

r0’=r0*cA      -r1*sA     0        0 

r1’=r0*sAcB   +r1*cAcB  -r2*sB    0 

r2’=r0*sAsBcC+r1*cAsBcC+r2*cBcC-r3*sC 

r3’=r0*sAsBsC+r1*cAsBsC+r2*cBsC+r3*cC  

     还可以是:

r(4)=(r0^2+r1^2+r2^2+r3^2)^(1/2),    r0=ict,

v(4)=(v0^2+v1^2+v2^2+v3^2)^(1/2),

cA=cosA=r1/r(4), sA=sinA=r(3)/r(4), r(3)={v0^2+r2^2+r3^2}^(1/2),

cB=cosB=r(2)/r(3), sB=sinB=r3/r(3), r(2)= {v0^2+r2^2}^(1/2),

r0’=r0*cA -r1*sA -r2*cB +r3*sB

r1’=r0*sA +r1*cA -r2*sB -r3*cB

r2’=r0*cB -r1*sB+r2* cA -r3*sA

r3’=r0*sB +r1*cB +r2*sA+r3* cA

   对于6维的矢量,

r(6)={r01^2+r02^2+r03^2+ r23^2+r31^2+r12^2}^(1/2),

r(3)={r01^2+r02^2+r03^2}^(1/2), r(2)={r02^2+r03^2}^(1/2),

r(3.)={r23^2+r31^2+r12^2}^(1/2), r(2.)={r31^2+r12^2}^(1/2),

cA=r01/r(3), sA=r(2)/r(3), cB=r02/r(2), sB=r03/r(2),

cC=r23/r(3.), sC=r(2.)/r(3.), cD=r31/r(2.), sD=r12/r(2.),

r01’=r01*cA   -r02*sA    0     -r23*cC   +r31*sC  0

r02’=r01*sAcB+r02*cAcB -r03*sBr23*sCcD-r31*cCcD+r12*sD

r03’=r01*sAsB+r02*cAsB+r03*cBr23*sCsD-r31*cCsD-r12*cD 

r23’=r01*cC   -r02*sC    0    +r23*cA  -r31*sA    0

r31’=r01*sCcD+r02*cCcD-r03*sD+r23*sAcB+r31*cAcB -r12*sB

r12’=r01*sCsD+r02*cCsD+r03*cD+r23*sAsB+r31*cAsB +r12*cB  

     对于12维的矢量:

r(12)={r01023^2+r02031^2+r03012^2

+r02231^2+r03312^2+r01123^2

+r03231^2+r01312^2+r02123^2

+r23310^2+r31120^2+r12230^2}^(1/2),

r(3,1)={r01023^2+r02031^2+r03012^2}^(1/2),

r(3,2)={r02231^2+r03312^2+r01123^2}^(1/2),

r(3,3)={r03231^2+r01312^2+r02123^2}^(1/2),

r(3,4)={r23310^2+r31120^2+r12230^2}^(1/2),

r(2,1)={r02031^2+r03012^2}^(1/2),

r(2,2)={r03312^2+r01123^2}^(1/2),

r(2,3)={r01312^2+r02123^2}^(1/2),

r(2,4)={ r31120^2+r12230^2}^(1/2),

c1=r01023/r(3,1),s1=r(2,1)/r(3,1),

c2=r02031/r(2,1),s2=r03012/r(2,1),

c3= r02231/r(3,2),s3=r(2,2)/r(3,2),

c4=r03312/r(2,2),s4=r01123/r(2,2),

c5=r03231/r(3,3),s5=r(2,3)/r(3,3),

c6=r01312/r(2,3),s6=r02123/r(2,3),

c7=r23310/r(3,4),s7=r(2,4)/r(3,4),

c8=r31120/r(2,4),s8=r12230/r(2,4),

    由以*为中心变换到以为中心,相应的变换矩阵是:

c1   -s1  0  -c3   s3  0  -c5   s5  0  c7   -s7  0

s1c2 c1c2 –s2 -s3c4 -c3c4 s4 -s5c6 -c5c6 s6 s7c8c7c8 -s8

s1s2 c1s2 c2  -s3s4 -c3s4 -c4 -s5s6 -c5s6 c6  s7s8 c7s8 c8

c3   -s3  0  c1   -s1  0  -c7   s7  0  -c5   s5  0

s3c4 c3c4 –s4 s1c2 c1c2 –s2  -s7c8 -c7c8 s8 -s5c6 -c5c6 s6

s3s4 c3s4  c4 s1s2 c1s2 c2   -s7s8 -c7s8 c8 -s5s6 -c5s6 –c6

c5   -s5  0  -c7   s7  0  c1   -s1  0  -c3   s3  0

s5c6 c5c6 –s6 -s7c8 -c7c8 s8  s1c2 c1c2 –s2 -s3c4 -c3c4 s4

s5s6 c5s6 c6  -s7s8 -c7s8 -c8 s1s2 c1s2 c2  -s3s4 -c3s4 -c4

c7   -s7  0  c5   -s5  0  c3   -s3  0  c1   -s1  0

s7c8 c7c8 –s8 s5c6 c5c6 –s6  s3c4 c3c4 –s4 s1c2 c1c2 –s2

s7s8 c7s8 c8  s5s6 c5s6 c6   s3s4 c3s4 c4  s1s2 c1s2 c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1190028.html

上一篇:美国压制华为的5G优势,日本充当其马前卒,华为 强势反击
下一篇:一切物体的基本特性和运动规律 (7)
收藏 IP: 123.112.104.*| 热度|

2 马德义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